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謂是為了蜀漢熬盡了最后一滴油,理應得到蜀漢上下最隆重的悼念。但由于諸葛亮病逝,處在非常時期,不得已采取非常措施。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病逝。當時與魏將司馬懿對峙,諸葛亮考慮到要把蜀漢大軍安全的撤回,就給姜維遺囑,秘不發喪,緩緩撤軍。
司馬懿率軍追擊,看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于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說。
盡管是演義的說法,但諸葛亮秘不發喪的確是高明的策略,也是史實。
當時的后主劉禪也深知諸葛丞相的良苦用心,專門下詔禁止大臣前往奔喪。
但是,當時勸學從事譙周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隨即前往奔喪。由于其行動迅速,得以及時到達。其他所有大臣由于后主劉禪的詔令,而沒有前往。譙周也就成了唯一前往為諸葛亮吊喪的人。
大軍返回成都后,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
按照諸葛亮遺言,部下將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棺材,穿平時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盡管安葬非常簡陋,但遵照逝者的意愿辦理,就是最大的尊敬。
這件事沒有任何的陰謀和疑義,是諸葛亮偉大的智慧和高尚品德的具體體現。
至于后主聽信讒言,查抄諸葛亮的遺產,那是后話,這與沒有大臣為諸葛亮奔喪沒有關系。
好聽的[贊][贊][贊]
拜讀佳文,[贊][贊][贊][贊][贊][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