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北宋司馬光的大名,可謂是盡人皆知。他自幼聰慧,酷愛讀書,宋仁宗年間進士及第,入仕為官。司馬光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其所著的《資治通鑒》,更是被奉為了史學經典。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應在在小時候就聽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這件事記錄在《宋史》之中,可信度應該還是挺高的。

說是有一天,司馬光和一群熊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跟我們小時候天天調皮搗蛋頗有點相似呀。其他小孩見有人落水了,不知所措,被嚇到了,紛紛跑開。這時候,光輝少年司馬光閃亮登場,只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成功將落入水甕中的小兒給救了出來。

司馬光由此成了機智,敢于打破常規的表率人物,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就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這么推斷的理由就是限于工藝原因,北宋時期很難燒制出敞口,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水缸。同時,考古上也沒有出土文物佐證。那時候都沒有缸,怎么砸呀?

如果這個故事是假的,那么被救的小兒自然不存在了,也就無所謂是誰了,老師講與不講也就關系不大了。

不過,我們根據《宋史》所言,司馬光是“擊甕”救人。甕的形狀雖然是肚大,底小,口小,但是口徑在三四十厘米,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甕還是有的,而且也有相關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證。

同時,《資治通鑒》、《太平廣記》中也都有“請君入甕”的典故。說是唐朝酷吏會把犯人裝到大甕中,然后,四周生火烤。這時候,讓犯人招什么,犯人就會乖乖的認什么。而當時的武則天,也曾使用過骨醉之刑,就是將人去掉四肢,泡在大酒壇(甕)中。

大甕成人都裝得下,更不要說一小兒了,所以,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應該可信。只是,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司馬光“砸甕”救人了。

那司馬光砸破水甕救出的小孩是誰呢?

這個史料上還真沒有明確的記載。還是到了現代,有人在河南光山縣上官氏的家譜中發現了一些端倪。

據說,上官氏在古代是光山縣的名門望族,富甲一方。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光山縣令,司馬光就隨父住在光山。一富一官,加上其他一些小兒,就會經常在一起玩耍。司馬光所救的小孩就是上官氏族人,名叫上官尚光。

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后移居光山縣城西的龍堤南坡,他為了感謝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在崗上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而上官尚光所居住的龍堤南坡就被改稱為了上官崗、尚光崗。上官氏的家譜中還記載,說是上官尚光后來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

只是,正史、野史中都沒有關于宋朝宰相上官尚光的任何記載。這個么,內情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上官尚光跟司馬光年齡相仿,而且做到了宋朝宰相的位置,那么在仁英神哲四朝發生了那么多事情的情況下,他竟然可以保持完全透明的狀態,這也是非常神奇了。至少,司馬光還反對過宰相王安石變法呢,上官尚光呢?

所以,司馬光所救的少兒到底是誰呢?其實并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案。

有可能是這位上官尚光,也有可能不是。不過,不管司馬光所救何人,應該后來都不怎么知名,沒做出太大的成就。否則,不管是司馬光,還是被救之人,總要留下點蛛絲馬跡,以便給后人樹立一個互助感恩的榜樣吧。

既然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是誰,并不十分確定,那作為授業解惑的老師,自然不可以信口開河了,還是避開為妙。不然,豈不是誤人子弟,不負責任了,老師的形象豈不是全毀了。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請用國語讀一遍,司馬光砸缸救上官尚光。

  2. 司馬光砸缸用的什么形狀的石頭

  3. 是司馬光和高太后讓宋朝走了下坡路,司馬光是大奸臣

  4. 《資治通鑒》是他寫的嗎

  5. 司馬光砸光,司馬缸砸缸,司馬光 咣當 ![呲牙]

  6. 宋史是挺可信的,但是后代人寫的。宋朝是沒有缸的,這類能用石頭砸開的缸到明朝才出現。這個故事,有點象蘇東坡用花生米配酒一樣的情懷。

  7. 看下正史,司馬光是歷史的罪人。

  8. 司馬光找砸缸工具用了一個時辰,后來找到一柄油錘還掄不動,急得不行,三個孩子合伙才砸開,故事被改寫了。

  9. 你們都知道司馬光砸缸,但你們知道那個小孩是怎么掉進缸里的嗎?這才是司馬光真正利害之處。

  10. 反正我知道司馬光砸的是歐陽修家的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