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么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西元前90年3月,漢武帝發動了其在位時的最后一次漢匈之戰。李廣利統兵七萬從五原郡出發,向浚稽山方向進攻,商丘成統兵三萬從西河郡出發,向涿邪山方向進攻,馬通率四萬騎兵從酒泉郡出發,向天山方向進攻。最后的結局是馬通軍團沒有和匈奴軍交戰全身而退,商丘成軍團在返回的路上,遭遇三萬匈奴騎兵的合圍,經過九天的戰斗,在遭到漢軍大量殺傷之后,匈奴軍被迫撤退。

李廣利軍團剛開始的進展還是非常順利的,在夫羊句山擊敗了匈奴軍。這時候前一年爆發的巫蠱之禍持續發酵,李廣利的家族也受到牽連,為了爭取更大的軍功挽救自己的家族,李廣利選擇帶著所有人一起孤軍深入,漢軍一口氣突進到了今天的色楞格河,還在色楞格河以北擊敗了匈奴兩萬騎兵,但是在返回的時候,還是在杭愛山地區被匈奴五萬騎兵圍困,最終全軍覆沒了。這是漢武帝時期,漢朝發動的最后一次大規模對匈作戰。三年之后,漢武帝就去世了。

一、漢匈最后一戰失敗的原因

在漢武帝后期14年的時間里,漢朝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攻勢,并且全部失敗,還多次出現了全軍覆沒的情況,光是有明確記錄的損失人數就在十萬以上。漢軍在漢武帝末期幾次大規模的戰役,損失很大戰果卻很小,除了漢朝的國力消耗嚴重和將領的原因之外,還有作戰距離和互相適應的問題。

隨著匈奴逐步向西北方向退縮,漢軍的進軍路線也在向這個方向延伸,作戰距離越來越長,作戰地區越來越遠離本土。隨著作戰經歷的增多,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或者主動或者被動不斷的有匈奴人投靠了漢朝,也不斷的有漢朝人投靠了匈奴,漢軍在學習匈奴人,匈奴人也在學習漢軍,匈奴對漢軍的戰法越來越適應。到匈奴軍最后一次圍攻李廣利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使用土工作業的方式,通過挖掘交通壕秘密的靠近漢軍營地,然后突然發起進攻。在漢武帝末期的幾次大會戰中,匈奴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戰果,但是這一場接一場的勝利已經快讓匈奴活不下去了。

二、匈奴雖然每戰每勝,卻極度困苦

從龍城之戰開始,到漢武帝去世,在40年的時間里,漢朝維持了對匈奴連綿不斷的攻勢,勝利了要接著進攻,失敗了更要接著進攻。從剛開始把進攻時間選在春季,到后來不分春夏秋冬,隨時對匈奴保持攻勢,漢軍的進攻嚴重擾亂了匈奴的社會秩序,為了躲避漢軍的進攻,匈奴動不動就要對整個部族進行戰略轉移。

特別是漢武帝末期,漢軍屢次深入匈奴的腹地,剛開始匈奴在自己的“家門口”和漢軍作戰,到最后匈奴要在自己的“臥室”和漢軍作戰。李廣利軍團的最后一戰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從北緯40°一口氣打到了北緯50°,掃蕩了整個蒙古高原。匈奴雖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在整個夏季,為了躲避漢軍,所有人都不得不進行遷徙。

漢軍發動的每一次主動進攻,無論成敗都會打斷畜牧業的生產鏈條,一戶普通的牧民需要維持150頭左右的羊群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為了應對漢朝的進攻,匈奴要經常動員大量的牧民參與戰斗。不管戰果如何,都會有相當數量的牲畜失去管理,更為嚴重的是,匈奴無法從這樣的戰斗中獲取任何收益。

即使大陸有幾十上百萬的流民掙扎在死亡線上,漢朝還是要堅持進攻,目的就在于要把戰場保持在匈奴的土地上,讓匈奴人去承受戰爭對生產秩序的破壞。當戰爭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的時候,即使全殲漢軍,匈奴也無法獲取更多的收益,更無法彌補經濟上的損失。

在漢武帝去世的時候,匈奴人已經極度疲憊困苦,因為無規律的遷徙和營養不良,情況嚴重到了牲畜的胎兒都無法正常出生的地步。匈奴這樣一個強悍的游牧帝國,從單于本人到普通的牧民已經被漢朝打出了厭戰情緒。

三、漢宣帝和漢和帝徹底滅亡匈奴

漢宣帝本始二年,漢朝決定對匈奴進行補刀。這一年,漢朝動員了16萬騎兵兵分五路進攻匈奴,同時派遣常惠統帥五萬烏孫騎兵從背后夾擊。匈奴人再一次驅趕著牛羊開始逃亡,當匈奴人在這一年的冬天準備偷偷報復烏孫的時候,又遭遇了寒潮和暴風雪,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和牲畜活了下來。這時候,北部的丁零、西部的烏孫、東部的烏桓都開始起兵蠶食匈奴,幾萬匈奴人和數以萬計的牲畜被殺死。牲畜的死亡又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剩下的人又有30%被餓死,從此之后,匈奴再也無法維持,徹底分崩離析了。

最后給匈奴的棺材上釘上釘子的人叫竇憲。當時已經是東漢,匈奴已經分裂成了南北兩個部分。西元89年,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領著由羌人、南匈奴和漢軍組成的聯軍擊敗了北匈奴的主力。西元151年,最后盤踞在巴里坤湖地區的匈奴呼衍王被漢軍擊敗逃往西方,北匈奴消散在了歷史中。

結束語

從白登之圍開始,歷經了351年的時間,漢朝終于在漢匈戰爭中笑到了最后。在擊敗匈奴單于之后,竇憲想把這次的功績刻在燕然山上,于是就讓班固寫了一篇銘文。銘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算是漢朝方面對整個漢匈戰爭所做的最后總結:踩在冒頓單于的土地上,焚燒老上單于的龍庭(宗廟社稷),對歷史可以報償三百年前匈奴對漢朝的羞辱。對未來,可以為后代子孫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交給后來者的將是一個疆域更加廣大,漢朝的聲威遠播四方的世界。

三百年的漢匈之戰打出了民族氣節,打出了華夏的血氣,雖然漢武帝時期不斷征戰讓民生受到了很大損害,但是其功在千秋。漢朝之后,匈奴再也不能夠騷擾邊境,殺我百姓,他們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否則一個沒有目標只會四處征戰的游牧帝國,臥于身側,對于任何一個王朝都是巨大的威脅。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對游牧民族一直沒有有效的措施,至使漢朝以后,中囯就不斷出現了游牧民族為統治者的局面,并統治了大陸封建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漢族只能以同化聊以慰藉。

  2. 漢朝不愧是漢朝,不愧是帶著漢字的朝代,看看宋朝,被文人墨客稱頌的宋朝,靖康之恥簡直就是千古奇辱。可以說從地球誕生文明,靖康之恥把卑微發揮到極致。有些時候可能也會想,可能當時的當權者也是為了傳承,為了血脈的延續。安不得已茍延殘喘。好比現在的人活的不如狗,最起碼還活著不是

  3. 北方少數民族歷史上在冷兵器時代一直嗜血殘暴,等現代槍械坦克大炮發明出來之后,北方少數民族突然變得熱情好客了!好奇怪

  4. 匈奴沒了,草原不可能空著,會有下一個民族填補,匈奴之亂解決了,更大的卻災難來了,五胡亂華,北方漢人被屠戮殆盡。第一個殺進來的就是南匈奴,算是報仇了吧。

  5. 匈奴人現在是大陸哪個民族人?還是外國人呢?

  6. 游牧民族曉勇善戰,生活環境惡劣,暴風雪常常讓他們的牲畜死亡,搶掠成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消滅了匈奴,有突厥,柔然,鮮俾,耶律,金,蒙古,滿清。殺不盡,滅又生。擋住游牧民族南下的是現代工業文明,龐大的工業機器,生產的毀滅性戰爭機器,讓游牧民族的戰馬,彎刀,再也沒有殺戮的能力。

  7. 幾千年來,不斷跟游牧民族的高強度戰爭,促使華夏民族保持足夠的韌性和警惕,不怕打仗,不怕長期作戰。而印度人沒有經歷過長期高強度的戰爭,所以不管是心理還是能力,他們無法成為軍事強國,一打大仗,從上到下,很快就會崩潰,就像歷史上反復被外來民族征服,從來沒武力反抗成功過。

  8. 最終漢朝還是依靠比對手強得多的經濟、人口,拖死了匈奴。可以借鑒

  9. 匈奴跑了,鮮卑人來了。所以東漢對匈奴的政策實際上是失敗的,當然他給了東漢一百多年的安穩日子,但西晉時期徹底爆發了。所以如何在不能建立直接統治的情況下,保持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強大壓力,是各朝各代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直到清朝,但清朝遇到了更牛逼的對手

  10. 從龍城之戰開始,到漢武帝去世,在40年的時間里,漢朝維持了對匈奴連綿不斷的攻勢,勝利了要接著進攻,失敗了更要接著進攻。從剛開始把進攻時間選在春季,到后來不分春夏秋冬,隨時對匈奴保持攻勢,漢軍的進攻嚴重擾亂了匈奴的社會秩序,為了躲避漢軍的進攻,匈奴動不動就要對整個部族進行戰略轉移。這是亮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