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天下劉氏一家親關注
《說文解字》:形聲。從金,從刀,丣( yǒu)聲。本義:殺,戮。
《詩·周頌·武》:“勝殷遏劉,耆代爾功。”這里的“劉”,含有大規模殺戮之意。
孔傳說得再直白不過了:“劉,殺也。”
劉,也是一種叫斧鉞的兵器。
《書·顧命》說:“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
冕,大陸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后專指帝王的皇冠,某人登上皇位,曰“加冕”。
一個人戴著這么高級別的帽子,手持斧頭,想想都有點害怕。
與殺戮有關,難怪劉姓出了那么多皇帝。
(劉姓得姓始祖劉累)
(一)世界分布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遍布海外,北韓半島和日本島、東南亞,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
(漢高祖劉邦)
(二)大陸統計
2015年人口普查統計,劉姓占全大陸漢族人口的5.38%,約64,600,000人。
(劉姓家族清明茂陵祭祀)
(三)起源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大陸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
1、最早的一支來源于祁。
是帝堯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后裔士會,形成于春秋初期。
(1)劉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后來,由于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大陸最早的劉姓。
(漢高祖劉邦故鄉沛縣)
(2)源于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會嫡子范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jiān同“艱”)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后代。士會不僅是范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
《左傳》記載,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即士會)之最盛也”。
(漢高祖劉邦故鄉沛縣)
2、源于姬姓的劉氏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源于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據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西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
3、源于漢代禮儀(官職),出自漢代皇室秋祭——貙(chū)膢(lǘ):貙劉。屬于以官稱為氏。特別需注意的是:貙劉一支劉氏,本字為貙膢,因此正確姓氏讀音作lòu,不可讀作líu。
也就是說,劉姓有兩種發音:líu和lòu。
(中華劉姓始祖苑大殿)
4、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西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并因此賜婁敬姓劉。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說的就是項伯救劉邦的故事)
(2)匈奴族劉姓。
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和親公主)
(冒頓)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后在今山西、陜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后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鮮卑族)
(4)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于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突厥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稱是劉邦的后裔。五代十國中的后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突厥族)
(6)出自留氏。后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動蕩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
(永春留安塔)
(7)出自侯氏。劉亨賻(1872-1926年),又名侯夏飽,字圖瓊,號純青,菲律賓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寶華,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
近現代還有改姓劉的,說明劉姓影響力確實強大。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滿族)
(蒙古族)
(四)遷徙分布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西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
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后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后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是在漢朝。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達400余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
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地區。
(劉備的影視形象)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北韓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
(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
宋朝時期(西元960-1279年),劉姓大約有3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4.7%,為宋朝第四大姓。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于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后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明朝時期(西元1368-1644年),劉姓大約有4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4.4%,為明朝第五大姓。
與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一樣,經歷宋、元、明600年,劉姓人口增長同樣地緩慢,劉姓人口純增加率僅僅10%,凈增加了40萬。
(漢趙開國皇帝劉淵 )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劉姓人口由近400萬激增到6456萬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
劉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北、渤海灣、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劉姓人口達到1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5人以上。
(中華劉姓始祖苑 )
(五)郡望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骃《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于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劉琨,晉朝司空、并州刺史,烏雞起舞就是說的他和祖逖)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后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劉伶,“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 禮法”表示蔑視。)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劉金定,北宋著名巾幗女將,與穆桂英齊名,高瓊之妻。曾大敗南唐軍,為宋軍平滅南唐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建立后,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后不幸戰死。)
(六)遺產故居
西漢帝陵: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
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恒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西漢帝陵)
大邑劉氏莊園:四川大邑劉氏莊園,又稱劉氏莊園博物館,其建筑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建于1958年10月,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大陸成立前為川西大地主劉文彩私家宅院,現藏文物數萬件,為大陸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邑劉氏莊園)
(大邑劉氏莊園)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鳳崗忠賢劉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的劉宅村,是閩省劉氏族人為紀念其入閩始祖劉存、司馬參軍劉貽孫而建的。為石敬塘后晉天福元年(936)初建,后歷代有過多次重修,1990年由美東福建同鄉會劉文善會長、旅臺劉渭卿宗親倡導,海內外劉氏族親共同努力下,祠堂又重修整葺告峻。1994年10月22日,以馬來西亞拿督劉會干率領的沙撈越劉氏公會尋根問祖懇親團回鄉見謁祖廟、祖墓,盛況空前。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
劉少奇故居:劉少奇故居位于大陸湖南省寧鄉縣,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誕生于此。故居在一座蓋有茅草的柵欄門內的四合院中。故居匾額由鄧小平題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2月,劉少奇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在此隆重舉行。
(劉少奇故居)
(六)名望
在大陸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6人,先后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后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大陸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辭海》收入劉姓158人。
《辭源》收入劉姓60人。
《大陸人名大辭典》記載:
(1)收入了劉姓歷代名人1574名,占歷代名人總數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
(2)劉姓的著名文學家占大陸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39%,排在第四位;
(3)著名醫學家占大陸歷代醫學家總數的2.88%,排在第六位;
(4)劉姓的著名美術家占大陸歷代美術家總數的2.47%,排在第八位;
(5)在歷代帝王錄上,劉氏卻以66位帝王而獨占鰲頭,領諸姓氏之先。
(劉姓)
(劉墉,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部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部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歡迎關注!謝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