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魏延在電視劇中的形象演的很生動,基本是按照民間傳說拍攝的。魏延在諸葛亮死后大喊“誰敢殺我”,連喊三聲,這時候馬岱在身后大聲應道:“我敢殺你”,隨之手起刀落斬殺魏延。

三國演義中對斬殺魏延的成功歸結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書中講諸葛亮善于觀人面相,他在魏延出營時看到魏延腦后長有反骨,因此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然趁亂謀反,但是魏延是烏龜精轉世,善于將頭縮進脖子里(這個是民間傳說,權當笑話聽吧),因此設下一計,令馬岱慫恿魏延大叫“誰敢殺我”,趁其不備斬殺魏延頭顱,方才奏效。這樣的精彩段落其實三國演義及其民間傳說有很多,大多是根據歷史添油加醋的一種謠傳,根本不可信!

那么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是怎么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需要從書中尋找答案。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是在隨劉備入蜀時開始有記錄的,也就是說魏延原來是誰的部下歷史書并沒有記載,這一點跟電視上演的不太一樣。電視上演的是魏延原先是劉表的部下,后來投靠長沙太守韓玄,因對韓玄不滿,于是率眾投降劉備。當時諸葛亮就要斬了魏延,說魏延心懷不忠之心,難以長久。后得劉備勸阻才作罷。

書中記載,魏延在跟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作戰英勇,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同時期同樣為牙門將軍的有王平、向寵等,可見魏延的官職并不是很高。

魏延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劉備選擇鎮守漢中的大將時,當時劉備遷都成都,于是必須選一名上將去鎮守漢中。這時關羽鎮守荊州,都襄陽。作為劉備最親密的兄弟張飛被大家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出其不意的選擇了魏延。劉備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眾人都大驚。

于是劉備召集群臣,當面問魏延道:我將大任交與你,你有何打算?魏延回答道:要是曹操親自領兵來,我就率兵防守。如果是一個偏將,就是領十萬大軍前來,我也會就地消滅了他。劉備大喜,稱贊魏延勇猛。

魏延的表現當然也是可圈可點的,在他鎮守漢中期間,多有建樹。漢中始終牢牢的掌握在蜀軍手中。劉備加封他為鎮北將軍,封都亭侯。

后來諸葛亮北伐,在第二次出祁山時魏延領軍擊敗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成功收復失地。被劉禪加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在諸葛亮出漢中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這個計策到底是否可行存在爭議,但是沒有試一試就否定這個建議確實有些遺憾。不過這也從一方面反映了魏延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大將,他也有出漢中、伐魏國、平天下的宏大愿望。

后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之前已經派兵進攻過駐扎在渭水南岸的司馬懿,進攻的效果不太理想。于是諸葛亮采取了持久戰的做法,令蜀兵就地屯田,平時耕作,戰時打仗,耕戰結合。誰知道不湊巧,諸葛亮由于操勞過度,病情逐漸加重,于是終于支撐不住突然病逝。

這時候軍中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楊儀為代表的,主張撤軍。另一種就是以魏延為代表的主張保持現狀。而不巧的是魏延和楊儀兩人平時就關系不和。

諸葛亮死后,楊儀、費祎、姜維商議秘不發喪,令魏延斷后,全軍撤軍。關鍵這個時候諸葛亮死后軍中大權是魏延為老大。魏延聽到文臣費祎過來下達調令,而且還是楊儀起草的,于是非常不滿,魏延說:丞相死后,自有人繼續率軍與魏軍作戰。何必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荒廢了伐魏的大計呢?當然了,他說得這個人就是他自己。

這個時候,事情就變復雜了。劉禪遠在百里之外,況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魏延執意留下,估計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是蜀軍一撤,魏軍必然有動靜。如果這時蜀軍內部自我分裂,則后果不堪設想。

于是魏延不等楊儀等人撤軍,先率人南返,目的是搶先一步在劉禪面前狀告楊儀謀反。魏延還燒毀自己走過的棧道,用來延誤楊儀的行程。楊儀也派人日夜兼程向成都進發。劉禪接連接到密報,一個說楊儀造反,一個說魏延造反,到底誰是誰非劉禪自己也搞不清楚。

于是劉禪就問身邊的丞相府人員董允和蔣琬,這兩個人于是保舉了楊儀,懷疑魏延的動機。這時候魏延的舉動也有些過分,他先到達成都的周邊南谷口附近,他令人守住南谷口,然后出擊楊儀的軍隊。楊儀派何平出戰,何平罵魏延道:丞相尸骨未寒,你就做這樣的事情。魏延的士兵都知道魏延不得人心,于是都紛紛投降。魏延無奈,領著自己的兒子逃回漢中。楊儀令馬岱追擊,馬岱成功追上魏延并且斬殺了魏延。

魏延的死是一個悲劇,他的死跟楊儀有很大的關系。魏延居功自傲,在諸葛亮死后沒有和文臣同心御敵,反而趁機打起自己的小算盤。在政治斗爭中又多次出黑手,要至楊儀于死敵。終于因不得軍心而落得孤身逃亡的下場,最終被自己人馬岱斬落馬下。可謂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呀!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歷史上對魏延的死有一定的歪曲,魏延未必有反心,因為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會選擇投靠司馬懿,而不是南下找劉禪狀告楊儀。所以在魏延心中,諸葛亮死后應該按照他的思路繼續與魏軍對抗,派一只小隊伍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就可以了。而楊儀、費祎等人的行為明顯是過于懼怕魏軍,生怕魏軍知道了諸葛亮死后趁機進攻,是一種典型的逃跑主義,因此魏延選擇了政治斗爭來保全這次北伐的戰果。

然而,在實際斗爭中,魏延采取的手段極其厚黑,導致他和楊儀的矛盾白熱化,最后無人支持他,落得了一個兵敗被殺的下場。因此魏延是個悲劇的人物,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過于同情。

本文首發于今日熱點,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就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火燒棧道的究竟是誰?

  2. 諸葛亮難道不知道伐魏是強而行止!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 司馬懿的出世,更讓諸葛亮的北伐步步維艱。魏延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如果讓他掌權伐魏。必備司馬懿一仗而滅,使蜀加速亡國。魏延掌權,即使不殺阿斗,阿斗也將會生不如死。諸葛亮知道除了自己,無人能降住魏延。所以諸葛亮死,魏延也必須死!但是,諸葛亮也給魏延留一條生路了。是因為他智能低下,沒有把握好,所以魏延的死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3. 這個真冤枉魏延了!是魏延要保持現狀,楊儀要逃跑,魏延不聽他的,楊儀就燒的棧道,不讓魏延回去了,同時認為魏延回不去只有投降曹魏,就誣告魏延謀反,誰料到魏延非要回去辨個真假,楊儀為了不露餡就殺了魏延。同時楊儀是真反了,后來事情敗露也被劉禪殺了!

  4. 魏延的才能不在關 張之下 只可惜不得重用

  5. 魏延的身份是劉備的部曲。什么叫部曲?部曲就是家奴。所以魏是劉家的家奴。因為這個身份,受劉家最高統治者信任,劉備死后,魏在軍權上有牽制諸葛亮的作用。諸葛亮發動北伐的目的是為了轉移蜀漢外來政權與本土政權的矛盾,并非要統一全國。所以,魏的軍事建議是不會被諸葛亮采納的。由于魏的家奴身份,魏被楊儀等士族貴族大夫瞧不起,這是兩者之間的階段矛盾所至。諸葛亮死后,魏認為應該由他來替代諸葛亮在蜀漢中的地位,并且又沒有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劉禪做很好的溝通,劉禪在沒有表示支持魏的情況下,魏擅自發動兵變企圖消滅士族集團。劉禪的統治不可能離開士族的支持。于是,魏就失敗了。

  6. 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魏延的死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系,諸葛亮在用人識人膽略差。

  7. 魏延當然沒有造反。雖然正史史料寥寥,但從諸葛亮北伐的方針政策和他死后魏延的舉動似乎可以看出兩人對北伐的戰略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孔明對魏蜀的實力差距還是比較清醒的,在魏國沒有內亂的前提下想一舉吞滅對手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的根本戰略就是割據隴西,一方面蠶食曹魏西方的領土,一方面也增強自己的實力,占領了隴西,進可謀取關中,退可維持漢中的安全,戰略態勢就大不一樣了。而魏延就是典型的希望通過賭博式的進攻一舉摧垮對手。孔明知道一旦身死,以魏延的地位和資格,蜀漢沒有人能節制他,(魏延說的不錯,皇帝實際并沒有下詔停止北伐,主帥身亡,他作為當時軍中地位第二的將軍,當然可以順理成章地接管軍權)因此他的安排并不是要害或者拋棄魏延,而是想通過實質上的退兵造成既成事實,讓魏延不得不跟著撤兵。但事后的發展也只能讓人感嘆“人算不如天算”。關于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從他親自挑選的2個接班人-蔣琬,費祎后面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孔明一死,兩人立馬斂關自守,難道丞相一死,北伐遺志就拋九霄云外了?當然不是!

  8. 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延與蜀漢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諸葛亮生前袒護魏延,文官集團無可奈何。諸葛亮去世,魏延繼續統兵北伐就不可能得到后方的全力支持,其結果就是必敗。所以諸葛亮不能把兵權交給魏延。魏延和楊儀各自上表稱對方造反,朝中無人相信魏延就很說明問題。

  9. 其實魏延就是被諸葛亮給坑了,諸葛亮臨死是對權利交接自己后面的軍事行動都作了安排,卻故意不讓魏延知道,當時魏延是軍中的二號人物,他不知道諸葛亮的安排那么就會認為諸葛亮沒有安排,那么諸葛亮死后理應由他這個二號人物掌權并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最終楊議掌握軍權,魏延自然會以為是楊儀造反奪權,所以他才燒毀棧道阻止楊儀殺回成都。這從邏輯上來說是說得通的

  10. 魏延是被馬岱殺死的,馬岱字丁啉。”嗎丁啉專治胃炎”,所以說諸葛亮還是很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