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時,其他王爺在干什么?還能干什么,看朝廷笑話唄。
開個玩笑,明太祖朱元璋生育能力驚人,因此明初封了24位親王。對于這些王爺在靖難戰爭時候的態度和遭遇,需要細細地來說一說。
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四月,大明首位皇太子朱標死在了父皇朱元璋前面。老皇帝考慮再三,選擇年輕的皇孫朱允炆作為新一代接班人。但此時的朱元璋年事已高,不知道意外會在哪一天來臨,他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再像當年培養朱標一樣,重新再來培養朱允炆。
洪武皇帝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為皇孫繼位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于是他采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將以原太子黨藍玉為首的開國武勛集團全部鏟除,并以自己的兒子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為核心來掌握軍權,戍守邊疆。
但建文君臣對于老皇帝的國策不以為然,登基伊始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以文抑武”是國策,“鏟除燕王”是核心。為何燕王這么重要?后文會說到。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其他王爺在朱棣造反之時的表現。
燕王之罪,罪在將來。
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中,除了長子皇太子朱標和幼子朱楠外,其余24人全部冊封為親王。這24位藩王,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劃為三個大類:
- 第一類:無子除國。分別是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第九子趙王朱杞。
- 第二類:尚未就藩。分別是魯世子朱肇煇(第十子魯荒王長子)、第二十子韓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和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
- 第三類:戍邊親王。分別是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長子),封國西安。晉王朱濟熺(第三子晉恭王朱棡長子),封國太原。第四子燕王朱棣,封國北平。第五子周王朱橚,封國開封。第六子楚王朱楨,封國武昌。第七子齊王朱榑,封國青州。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國成都。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國荊州。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國大同。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封國甘州(今甘肅張掖)。第十五子遼王朱植,封國廣寧。第十六子慶王朱栴,封國寧夏。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國大寧。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國云南。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國宣府。
對于建文君臣來說,倫序在朱棣之前的嗣秦王和嗣晉王都是第二代親王,無論是聲望還是政治經驗都無法與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實上的宗室老大。而且雖然明初親王都擁有三護衛官兵,但能節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晉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后,就只剩下朱棣。朱棣就像西漢七國之亂時的吳王劉濞,把他干掉,宗室問題就基本解決。
丙辰,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衛將校,悉聽今上(即燕王)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而在朱棣起兵前,朝廷先后將4位親王廢為庶人,又將1位親王逼得自盡,手段不可謂不毒辣。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時距離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周王朱橚以謀反的罪名被廢為庶人。朝廷一面拷打周王,一面讓燕王來給他定罪。
初周王被執,果敕上(指朱棣)議其罪。時上居喪守制,憂悒成疾,見敕惴惴不知所為。—《明太宗實錄卷一》
周王是燕王的親弟弟,朝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打算揪朱棣的小辮子,然后一網打盡。但燕王殿下戍守邊疆二十年,何等的老奸巨猾,如何能讓朝廷抓到把柄。朱棣在給朝廷上書中“正義凜然”,處處搬出太祖《皇明祖訓》說事,朝廷卯足了力氣打出的一拳,沒想到打到了棉花團中,頗有些尷尬。
若周王橚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著,祖訓具在,臣何敢他議?臣之愚議,惟望陛下體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實錄卷一》
雖然“敵不動”,但朝廷卻不能“我也不動”。一番布置之后,燕王護衛武裝被解除,北平城防被接管,王府官員紛紛變節,朝廷大軍對北平形成合圍,滅燕已經是“箭在弦上”。
外圍布置已定,下一步就是剪除朱棣可能的幫手。青州的齊王朱榑、大同的代王朱桂,一個曾隨燕王出塞,一個與朱棣同為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女婿。四月,二王相繼被廢。
當年的皇太孫冊封大典,朱元璋只召了兩位在外親王回京觀禮,一個是朱棣,另一個是湘王朱柏。湘王封國荊州地控長江天險,其本人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協助朱棣偷襲南京,打算用對待周王、齊王和代王的方法對付他。但是湘王很有骨氣,面對如狼似虎的朝廷官軍,他不屑一顧,冷靜地整理衣冠,點燃宮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宮人,全部追隨湘王而去。此舉完全撕下了建文帝假仁假義的面具,朱允炆暴跳如雷,給了叔父一個“戾”的惡謚。
到了六月份,原本在地處云南,和燕王八竿子打不著的岷王朱楩突然也被免為了庶人,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很簡單,他和鎮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為了爭取沐家的支持,犧牲一個叔叔有什么關系。事實上云南軍隊此后一直都是朝廷的出征的主力軍。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七月初一日,沒有退路的燕王正式舉兵,歷時三年的靖難戰爭徐徐拉開帷幕。此時還擁有兵權的在外藩王還剩下9位:
秦王朱尚炳、晉王朱濟熺、楚王朱楨、蜀王朱椿、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栴、寧王朱權和谷王朱橞。
朝廷的所作所為,雖然讓王爺們大多非常不滿。但以區區北平一地來對抗朝廷,怎么看都是自找死路,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力挺燕王。
但是多年的征戰和當年徐達的口傳心授,讓燕王的軍事素養遠在朝廷將領之上。燕軍在朱棣指揮下很快扭轉被動,并且開始對包圍北平的官軍展開反擊。七月十二日,燕軍攻克懷來,鎮守宣府的谷王朱橞有些慌了。懷來距離宣府已不足二百里,騎兵的話用不了兩天就到了城外。
谷王雖然也出過塞,但對于自己有幾斤幾兩心里還是很清楚的。萬一四哥真的來了,自己怎么辦?打,肯定打不過。投降,難道要一起送死?于是這位谷王殿下做了個聰明的決定,老子不干了。于是他領著護衛,一溜煙跑回了南京。建文帝對谷王的忠心很滿意,當然他不會想到這位狼狽逃難而來的叔父,日后竟會成為終結自己政權的最后一根稻草。
八月,為了給北平局勢打上最后一塊補丁,朱允炆下詔讓遼王朱植和寧王朱權向谷王學習,放棄封國返回南京。二王之中,遼王奉旨回京,寧王卻抗旨不尊,結果被朝廷下旨削去了護衛。
丙寅,初谷王橞遁還京師。齊泰等慮遼王植、寧王權為上之助,建議悉召還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權護衛。—《明太宗實錄卷三》
寧王雖然號稱“善謀”,但關鍵時刻卻當斷不斷。既然抗旨,那為何不迅速起事和四哥合兵一處呢?若非后來朱棣率軍偷襲大寧,寧王的下場比湘王好不到哪里去。隨著遼王、谷王南遷,燕王、寧王合流,還擁有兵權的在外藩王僅剩下6位:
秦王朱尚炳、晉王朱濟熺、楚王朱楨、蜀王朱椿、肅王朱楧和慶王朱栴。
由于建文朝廷對于宗室手段過于兇狠,上述幾位實力雄厚的親王在靖難戰爭中個個袖手旁觀,坐觀成敗。其中楚王和蜀王不但手上擁有實力強大的護衛官軍,同時在宗室中也是德高望重。如果二王可以加入朝廷一起討伐燕王,不但打破了朱棣所謂“奉天靖難”的牛皮,從兵源上也可以解決朝廷的困局。
其實在耿炳文兵敗真定之后,監察御史康郁就曾經上書朝廷,請皇帝下旨讓楚王和蜀王出山輔政,同時勸燕王罷兵。可惜被削藩沖昏了頭腦的朱允炆根本就不可能聽得進去,不削他們就不錯了,還輔政?
九月朔,監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興滅繼絕,釋齊王之囚,封湘王之墓,還周王于京師,迎楚、蜀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書勸燕,以罷干戈,以敦親戚,天下不勝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結語:燕王起兵,實力強大的各位在外藩王或放棄封國,或巋然不動,或一起造反,但就是沒有人挺身而出協助朝廷一起討伐朱棣。這說明建文君臣此前的所作所為,已然徹底將宗室推向他們的對立面。而洪武朝的武勛貴族,與朱允炆等人也是貌合神離,盲目激進的朱允炆,最終還是吞下了自己釀造的那杯苦酒。
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把燕王大軍放進了京城。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稱帝。七月八日,楚王朱楨來朝。八月十二日,晉王朱濟熺來朝。九月上旬,秦王朱尚炳、蜀王朱椿、肅王朱楧、慶王朱栴來朝。各位王爺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于新朝的支持。
文人都懷念宋朝,可最弱的也是宋朝!能兩次被異族打的亡國
這樣說來,朱棣造反情有可原,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所以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而并不是打下了全國?
剛愎自用,和崇禎一樣,但凡會用人,朱棣早死幾回了
時勢造英雄
既得利益不容輕動
朱允炆自己作死
云南不是沐英在守嗎
朱棣把寧王的八萬號稱明初武力值第一的軍隊給騙過來了[捂臉]
朱棣造反成功后如果改國號為燕他還能穩住江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