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到底誰勝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陸贏了啊,哈哈哈。

兩伊戰爭是伊朗、伊拉克兩敗俱傷的戰爭。

雙方從1980年開打,到1988年停產,前后持續8年之久。

這還不是那種低強度的戰爭,零星沖突,而是兩國傾全國之力的大會戰。

兩國動用的總兵力高達數百萬,對于總人口不到5000萬的兩國來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實際戰斗慘烈無比,甚至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包括兒童老人)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就武器上,兩國使用了包括蘇式米格-25戰機、飛毛腿飛彈、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反艦飛彈等等在內的先進武器。

血戰了8年,結果如何?

伊拉克承認傷亡人數為35萬人,另有6萬人被伊朗俘虜。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伊朗宣稱死亡30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就雙方公布的數字來說,伊朗損失更為慘重。

但國際社會認為兩國都隱瞞了傷亡數字,實際傷亡總數應該超過100萬。

而兩國總人口才4000多萬,傷亡100萬是相當可怕的數字。

比傷亡更慘重的,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開戰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算是中東比較不錯的國家。

尤其是伊拉克,人口不過1000多萬,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GDP是人口3600萬伊朗的一倍以上。

戰前伊拉克很多老百姓已經擁有私人汽車,算是阿拉伯國家中相當不錯的。

伊朗雖然較差,但由于巴列維王朝時代的巨大積累,人民生活也至少保證了溫飽水平,接近小康。

然而,8年血戰中,兩國直接軍費開銷就有2000億美元。為此伊朗和伊拉克早就花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還欠下來巨大的外債。

其中伊拉克因為欠了科威特、沙特、阿聯酋等國800億美元,不愿意償還,隨后還發動了入侵科威特的戰爭。

國際社會估計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破壞高達5000億美元,導致兩國經濟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為例,戰前每日石油出口高達350萬桶,戰爭末期只有100多萬桶,銳減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損失也差不多!

但是,戰爭對于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意義是不同的。

作為伊拉克,他本來想借助伊朗的混亂時期入侵,打垮伊朗,奪取阿拉伯河的支配權,控制霍爾木茲海峽以掌握海灣的石油通道,從而徹底成為海灣地區的頭號強者。

結果是,薩達姆偷雞不著蝕把米,停戰時仍然恢復了戰前的態勢,反而損失極其巨大。

戰后的伊拉克失業率極高,很多城市毀于戰火,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伊拉克還需要負擔數十萬陣亡士兵家庭的撫恤金,以及數十萬傷員的長期治療和善后費用,預計15年內經濟也難以騰飛。

同時,這種無意義的戰爭導致伊拉克民眾的普遍不滿,很多人開始反對薩達姆。

這也是薩達姆后來試圖借助占領科威特平息人民不滿的重要原因。

作為伊朗,雖然它的損失比伊拉克還大,卻仍然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在戰爭爆發前,霍梅尼政教合一政權,并不受伊朗所有人民的支持。

習慣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世俗化和安逸生活,伊朗人驚恐于霍梅尼政權的大清洗以及極度保守的大陸政策。

可以說,戰爭爆發前,伊朗大陸局勢是嚴重不穩的,人民對霍梅尼政權相當反感。很多人認為霍梅尼政權有著巴列維王朝的缺點,卻沒有巴列維的優點,試圖將政權推翻。

然而,兩伊戰爭爆發以后,尤其是伊拉克軍隊入侵伊朗大量領土后,人民為了保家衛國,開始團結在霍梅尼政權附近。

由此,霍梅尼政權得以奇跡般的穩定下來,并且一直執政到今天。

兩伊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勝利者卻是大陸的軍工企業。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強調經濟建設,軍工生產放到次要位置,很多軍工企業只能自籌生計,轉而生產煤氣罐、防盜門之內。

軍工企業工人窮困潦倒,紛紛改行,一些企業眼見倒閉。

然而,兩伊戰爭爆發以后,伊朗和伊拉克都在全世界范圍購買武器。

兩國都是窮國,無法購買價格高昂的歐美先進武器,同時兩國的士兵素質低下,也難以使用高精尖的武器。

幾乎不約而同,伊朗和伊拉克都來到大陸。大陸不但可以生產物美價廉的大量蘇制武器,還是唯一可以保證巨大生產量的國家。

在1981年5月,北方工業公司與伊拉克簽訂合同,向伊拉克出口2800輛69-2中型坦克和280輛以69-2式坦克為底盤的裝甲搶救車和工程車。此時的69式坦克物美簡練,單價只有50萬美元,不足美歐坦克的三分之一。

這只是無數訂單中的一張。伊拉克采購的大陸坦克和裝甲戰車的數量超過了4000輛。

據統計,80年代伊拉克從大陸購買的裝備達到50億美元,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幾百億美元!

伊朗也是一樣。

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當時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趕到大陸某軍工廠,急需要訂購武器。

軍工廠無法安排,只能讓他們住在同一棟樓,單日讓伊拉克代表去車間查看,雙日讓伊朗代表去查看。

由于全廠只有一間清真食堂,所以很多時候伊朗和伊拉克的代表都是在同一個食堂吃飯。

兩國代表自然不是傻蛋,他們心照不宣,把對方當做透明人,反正都是來執行國家交給的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已經等同于下崗的軍工企業職工,簡直是喜極而泣。

已經多年停工停產的車間,一時間燈火通明,通宵達旦的加班。

人歇機器不歇,24小時都不停的生產,有的連春節都堅持工作,頗有當年大躍進時期的勢頭。

薩沙最后說一句:我代表當年的軍工工人,感謝霍梅尼和薩達姆同志。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現在一大幫人罵美國抗戰前期賣日本鋼鐵石油,其實這在當時就是兩國正常的商業貿易,美國也沒直接賣日本軍火都給小粉們上綱上線罵慘了,這把兩個敵國安排在一個食堂吃飯的事情美國還真沒做過

  2. 就雙方公布的數字來說,伊拉克損失更慘重

  3. 賣點武器本來無可厚非,不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向交戰雙方售賣武器,真的很不道德。輸出武器就是輸出死亡

  4. 問題是賣軍火的錢,欠的幾百億美金伊拉克還了嗎?

  5. 我們這里有個二重,那時候就是賣給兩邊武器的。那時候二重職工在大街上可是橫著走的啊!不過好像伊朗那邊的可以直接運,伊拉克那邊的要經過美國轉手。但美國轉手也只是文件問題,人家直接看貨直接收貨,美國那邊只簽個倒買倒賣的文書就行了,事后補簽也行。

  6. 更神奇的是,當時伊朗和伊拉克只要有什么蘇制武器用的順手,我們國家的軍工企業立刻通過各種渠道進口,回來后就各種拆解研究,然后逆向仿制,最快的幾個月就能投產,性能上比蘇制的略差,但打仗時也別指望武器壽命有多長,價錢比蘇聯的便宜,供貨速度有保證,這兩點最受兩位大客戶的歡迎,所以老薩總結的對,兩伊戰爭大陸才是最大的贏家

  7. 我們這一個軍工廠,那幾年日子滋潤的很,年終獎,各種福利,正月十五那禮花打的,全市人都跑來看。我問家長,你們也是軍工廠怎么沒人家有錢?回答:雙方打的炮彈都是人家廠生產的,能不富嗎?可惜咱是生產海軍武器,中東兩伊沒人要。那個羨慕嫉妒恨啊。

  8. 欠的錢都給了嗎?

  9. 當時大陸的坦克專家和反坦克專家一同抵達波斯灣,然后分路走,一邊幫助伊朗,一邊幫助伊拉克[呲牙][呲牙][呲牙]

  10. 說好的只有美帝是軍火販子啊?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