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在雙島斬殺毛文龍 (1576年-1629年),這就是著名的“斬帥”事件,這在明清戰爭史上是一件影響極其重大的歷史事件,
關于“斬帥”事件和毛文龍的研究成果很多,學者專家分歧也很大,
眾多學者專家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斬帥”事件和毛文龍其人進行研究,
一、關于毛文龍所犯的罪責是否到了該殺的程度,應該如何殺,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殺的問題,
- 有些學者認為毛文龍罪狀無證據,但是功績卻不可沒,袁崇煥斬帥誤國,
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和文章是孟昭信《試評袁崇煥的功和過》、《“東江移鎮”及相關問題解析》,尹韻公《袁崇煥誅毛文龍案考》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認為袁崇煥斬帥是以復遼為名義的,真正原因是明末激烈的黨爭,
第二篇文章則就明末的“移鎮風波”進行分析,認為移鎮不利于遼地戰事,主張移鎮的大臣就是意在迫害毛文龍;并認為天啟七年 (1627年) 毛文龍的確有援朝之功,認為毛文龍的一些罪狀要么是子虛烏有,要么是夸大其辭,
他的結論是毛文龍并沒有當斬之罪,斬殺毛文龍是袁崇煥犯下的大錯,
尹教授的論文則根據《東江疏揭塘報節抄》的記載,得出毛文龍有功勞,沒有犯大錯的結論,認為袁崇煥雖然是因為議款的事而斬殺毛文龍,但是同時也夾雜了一些私人的恩恩怨怨在里面,
總之,這兩位教授認為毛文龍被殺是一場明朝典型的政治陰謀,是袁崇煥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
- 另一種觀點是認為毛文龍囂張跋扈,難以遏制,與后金國眉來眼去,殺他就是為了考慮遼地大局,可堪壯舉,
這一觀點持有的學者和論文有孟森《明總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始末》、鄧珂《袁崇煥誅毛文龍辨》、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閻崇年《袁崇煥“斬帥”辨》、陳生璽《關于毛文龍被殺之前后》等,
孟森教授
李教授的論文梳理了一遍毛文龍的事跡,但是全面否定毛文龍的作用,認為他罪大惡極,死有余辜,
閻崇年教授認為袁崇煥斬帥是服務于復遼大局,
對于毛文龍,袁崇煥本有四個計策,但最終只選擇易將馭軍,袁崇煥出于全局的考慮,選擇先斬后奏的方式,
并對“功大過小不當殺”、“收撫為用不該殺”、“未經請旨不應殺”、“三將降清證錯殺”四種說法進行辯駁,
陳教授、鄧教授、關教授的論文則駁斥明末黨人借袁崇煥迫害毛文龍的說法,認為毛文龍十二罪狀皆言之鑿鑿,被殺實屬咎由自取,
- 還有一種觀點持中立態度,認為毛文龍作為統帥,前期功大于過,后期罪浮于過,所列的罪狀并非盡實,斬殺毛文龍的確貽害深遠,
代表性學者和論文是張介文《論袁崇煥》、陳涴《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等等,
二、毛文龍是否真的通敵?毛文龍來書是否真實?袁崇煥是否因其通敵而欲殺之以除后患?告密者又為何許人?
所謂毛文龍來書是指毛文龍致后金大汗皇太極的書信,
《滿洲秘檔》、《明清史料》、《明清檔案存真選輯》集中公布的毛文龍來書,一共有8封,來書公諸于世之后,史學界意見不一,
張伯楨、李光濤等教授認為這是毛文龍私通后金皇太極的鐵證,孟森教授則認為這是明清統帥之間相互玩弄,并非有意歸降,遼東歷任督撫都與后金國打過交道,那些書信不能算是證據,
到了現代,關于這一問題又有不同的觀點,
一些學者專家認為毛文龍來書非毛文龍親書,是王子登偽造,方便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代表文章有孟昭信《毛文龍來書試析》、《堅拒誘降與相機議和:三談毛文龍的評價問題》,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認為毛文龍來書只有第一封是真實的,其他六封都很是可疑,應該是王子登偽造的,第二篇文章則認為毛文龍堅守后方,拒絕投降、看準時機與后金國議和、引誘投降后金國的明朝降官反正,他與后金國的議和并沒有損害到明朝的利益,但是他的騷擾的確給后金國帶來很大的困擾,
尹韻公《袁崇煥誅毛文龍案考》則認為毛文龍通敵的說法不合情理,表示毛文龍在敵后堅持這么久,沒有突然投敵的道理,
另一種說法認為毛文龍來書是真實存在的,毛文龍是真的打算投降后金國,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是為國除患,
代表性學者和文章是陳生璽《關于毛文龍之死》、姜守鵬《毛文龍與皇太極的關系》、神田信夫《清太宗皇太極和毛文龍的議和》等,
陳教授的文章主要依據《滿文老檔》、《李朝實錄》的記載,證明毛文龍一直與后金國秘密來往,后來因為王子登告密而被殺,
姜教授的文章認為毛文龍來書是真實的,毛文龍因為不滿于明朝對他的控制而有自立之心,但是由于雙方互相猜疑,而未遂,
神田教授的文章則詳晰地敘述皇太極和毛文龍之間的議和活動,認為毛文龍議和主要是因為明朝閹黨倒臺,想要借議和來保全自己的勢力,并有意與皇太極合作,但是最后圖謀未果而被袁崇煥斬殺,
有些學者雖然認可毛文龍來書的真實性,但認為告密者是劉興祚 ,主要有林鐵均、郭成康《論袁崇煥的主和與斬帥》,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
有的學者則對此持保留意見,認為毛文龍雖然立場有所動搖,但是還未背叛明朝,投降后金國,且當時人并不清楚此事,故不能一口咬定他一定想要投降后金國,有羅繼祖《十七世紀初遼東人民抗后金的斗爭》、許振興《論毛文龍的歷史地位》等文,
三、毛文龍在遼東戰事中是否真的有功,東江對后金國的牽制力有多大?其戰斗力有多少?己已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 )是否由于斬殺毛文龍所致?三王(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投降后金國,袁崇煥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承擔多大的責任?
一種觀點認為毛文龍有功,有一定牽制力,是后金國的后顧之憂,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使得親者痛仇者快,讓東江鎮的牽制力量大為減弱了,導致后來的己巳之變,而且斬殺毛文龍導致皮島的軍心不穩,后來耿仲明 、孔有德等人的叛變和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有很大的關系,
持這一觀點的人很多,前述第一個問題對毛文龍持全面肯定和中立分析的學者大多認可這個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為毛文龍功勞并不是很大,只是實施一些小規模的偷襲行動,對后金國牽制力極其有限,
就是為時人津津樂道的鎮江之役也是破壞三方布置策,導致明朝失去遼西之地,毛文龍在皮島則禍害北韓,導致北韓遭受到后金國的入侵,己巳之變乃明金和議破裂和喀喇沁降金所致,與斬殺毛文龍無關,三王投降后金國是在斬殺毛文龍數年之后,不應該由早已經死了的袁崇煥負責,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性的學者和文章有:民國孟森《明清史講義》、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現代有關文發《袁崇煥誅毛文龍辨析》、李善洪《試論毛文龍與北韓的關系》等等,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 增訂本 )》收錄了研究毛文龍的四篇文章,也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
另外一些學者則避免在毛文龍的功過問題上糾纏,而是從其他角度上考慮毛文龍和東江問題,
有些學者選擇從毛文龍與避難的遼地百姓、制海權、東北亞格局的角度出發,比如羅繼祖《十七世紀初遼東人民抗后金的斗爭》認為皮島已經是當時遼地百姓反抗后金國的中心據點,但是不幸遇上了毛文龍這樣一位糟糕的領導者,
鄭炳喆《明末遼東沿海地區的局勢:以毛文龍勢力的浮沉為中心》則認為毛文龍海上勢力的登場就是為了安置來海上避難的遼地百姓,進而穩定地掌握制海權,
趙亮《淺析明末東北亞政治格局中的東江因素》則強調皮島吸納遼地百姓、襲擾后金國并監視北韓的作用,
有的學者則從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的角度考察皮島問題,
王綿厚《跋明新建望海寺碑記》考證皮島位置即今鴨綠江口東南之椴島,
陳涵韜《東江事略:毛文龍生平事跡研究》一書中《皮島考》一文則考證皮島位于西北韓灣,與北韓鐵山半島一海之隔,屬平安北道鐵山郡,并指出“皮”字乃“椴”字之音訓,明朝人是取其讀音并書寫簡便而稱其為皮島,
魏剛《毛文龍在遼東沿海地區的戰略得失》等文章認為皮島主要的戰略價值是聯絡北韓對后金國進行牽制、襲擾后金國后方,但是由于毛島遠離遼東地區,故而局限性很大,同熊廷弼海上策略思想相比較,其戰略局限性要大于其戰略價值,比如旅順在遼東戰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毛文龍卻忽視旅順,這是毛文龍最大的戰略失誤,
與魏剛觀點比較接近的喻蓉蓉,在她編寫的《熊廷弼與遼東經略》一書中也認為與熊廷弼全盤戰略部署的三方布置策相比,毛文龍憑借軍事冒險的空洞小勝建立起來的海上防線所失去的遠遠多于所得,
有的學者則從決策層的高度來看待袁崇煥、毛文龍事件,賈乃謙《論袁毛關系與啟禎決策集團》認為袁崇煥與毛文龍之間之所以爭執不已,根本原因在于背后的明朝閹黨與東林黨的決策層斗爭,正是由于閹黨掌握了天啟年間和崇禎初期的決策層領導權,才導致中樞決策層的連續失誤,
其實眾多學者說法不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文龍在明朝、后金國和北韓的官方史料文獻,以及各種私修史書中的不同形象,因為那些史料文獻的資訊來源渠道不同;史官的感情親疏也大有影響;每個國家的利益不同;史家關注點、研究方法、史料也有不同,最終導致袁崇煥與毛文龍事件的眾多說法,
袁崇煥要是消滅了后金,大明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