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軍中上校軍銜一般任什么職位?

1944年7月20日中午,用炸彈暗殺希特勒差點改變二戰進程的那位德國軍人,就是施道芬貝格上校,時任職務是國防軍“大陸駐防軍參謀長”。然而施道芬貝格卻不是一個普通的陸軍上校,這與他的伯爵貴族身份無關,否則一個普通的國防軍上校軍官,通常情況下是沒有資格、甚至也沒有機會去到東普魯士的“狼穴”,直接向希特勒匯報工作的。

(肩章是泛紅色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陸軍軍銜有六等20級,陸軍元帥以下的將軍軍銜有四級,分別是一級上將(也有譯為大將)、兵種上將、中將和少將,而校官則比較簡單的分為上校、中校和少校三檔。在通常情況下,陸軍上校的適配職務跟其他國家軍隊一樣,是野戰部隊的團長,包括步兵團、摩托化團、裝甲擲彈兵(機械化)團等常規部隊。

比如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中,隸屬于德軍第258步兵師的第478裝甲擲彈兵團,其團長就是阿斯曼上校,而同時投入戰斗的武裝黨衛軍’“大德意志師”燧發槍手團的團長,則是黨衛軍中校阿爾布雷希特,由此也可以看出,國防軍的職銜對應比較標準,武裝黨衛軍略高一些,畢竟他們野戰部隊軍官的最高軍銜才是黨衛軍上將。

(領章沒有什么特殊)

施道芬貝格為什么特殊呢?這與他的職務和軍銜有關,首先說軍銜,德國陸軍在標準的軍銜體系外,還存在著二等四級專門為“總參勤務軍官”設置的軍銜,分別是總參勤務上校、總參勤務中校、總參勤務少校和總參勤務上尉,意即代表德軍的指揮中樞“總參謀部”行使作戰指揮權。按照德軍規定,一名總參勤務上校甚至可以參與“集團軍群”級司令部的作戰指揮,頗有些總參謀部“欽差”的味道。

關于施道芬貝格的軍銜晉升歷史,某百科上的介紹基本是鬼扯,居然寫成“去非洲指揮一個裝甲師”,弄得這個1907年出生的年輕伯爵好像是裝甲師長一樣。實際上直到1943年初他仍然是一名陸軍少校,被派往突尼斯擔任第10裝甲師的作戰參謀,補個知識點,二戰德國陸軍沒有“師參謀長”的職務,作戰參謀代替了這個角色,估計就是這么以訛傳訛的。

1943年4月,施道芬貝格在作戰中身負重傷,送回大陸治療,他失去了左眼、整個右手、左手的兩根手指,這都屬于一等殘疾軍人了,但仍然在當年9月晉升中校,擔任陸軍辦公廳主任奧爾布里希特將軍的參謀長,可見德國的人力資源在戰爭后期有多么匱乏,1944年6月,施道芬貝格才晉升陸軍上校。

不久以后他出任大陸駐防軍(后備軍)參謀長,既然是作戰部隊的參謀長,是以改授了“總參勤務上校”的軍銜,由于德軍在前線損失慘重,經常需要補充兵員,因此希特勒每周至少兩次要召見大陸駐防軍司令、或者是司令的代表前往大本營,詢問有關后備兵員的問題。施道芬貝格職務和軍銜的升遷,終于使他有機會接近希特勒并實施爆炸。

(紅領章是將軍軍銜)

送個小貼士,在觀察二戰期間德軍軍官的肩章時,要特別注意他們的“少將、少校、少尉”是光板的,因此上校肩章其實才二顆豆,這與我們傳統的認知有所區別,包括武裝黨衛軍的軍銜標志也是如此,黨衛軍上校(旗隊長)的領章是一片橡樹葉,而肩牌也是兩顆豆。

而施道芬貝格被授予的“總參勤務軍銜”,雖然肩章也是兩顆豆,但德軍為此單獨設置了“繪有花紋的權杖、洋紅色底”的肩章,以區別于其他陸軍軍官。

(中校到少尉的兩套系統肩章)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不得不說帝國納粹的軍服確實好看

  2. 世界上最漂亮的軍裝!

  3. 德國🇩🇪軍銜是最難懂的了 旗隊長 區隊長 各種突擊隊長 軍銜和領花怎么搭配又是什么 暈乎乎

  4. 不錯,解釋得很詳細

  5. 總部參謀、高級軍官的助理、副官等都可能是上校。

  6. 德軍參謀長級別很低,曼施坦因任集團軍(大軍區級)參謀長軍銜也是上校(正團),后升任師長屬于破格提拔。英軍蒙哥馬利任師參謀長是營級少校,我軍參謀長級別很高,為主官副職,主官用起來不太方便。。

  7. 有些影,劇里的德軍官只佩帶單個肩章這又是啥情況?請指教

  8. 最后一張圖是黨衛隊的軍銜![摳鼻]

  9. 我這個是什么軍銜[捂臉]

  10. 陸軍上校的肩牌就是兩顆豆了,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