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羊》以“王者大一統”、“君子大居正”二語開端,尊王攘夷的學說逐漸成為中原王朝政治思想的主導。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如果不能被承認為正統,就無法獲得充足的統治信心,駕馭時代的航向。
整個清代,大一統遠勝漢唐,然而關于正統之爭,卻為歷代之最。歷代爭正統者都在士大夫學者之間,而清代順、康、雍、乾親自出面,不顧天子之尊,口誅筆伐,拼命為自己的王朝“洗白”。
早在清軍剛剛入關時,多爾袞就說:
“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
為了尋求正統,清廷甚至為崇禎發喪,還博得吊民伐罪的美名。待“大業已定”,清廷就開始無所顧忌,暴露征服者的本來面目,實行“剃發”、“兼并田地”、“揚州十日”等倒行逆施的行為,迅速激發滿漢隔閡。
各地的反清運動風起云涌,持續多年的反抗斗爭后,漢人雖屈從了征服,但征服者也意識到,當初那些“貼金面具”,有關得天下之正的承諾,在天下人心中,已經蕩然無存。
“朱三太子案”“天地會”等地下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許多明朝的知識分子,他們心里根本不服從滿清。以孔尚任為例,他的《桃花扇》推出了史可法和崇禎,批判降清知識分子,抒發家國之恨,勾起觀眾思念故國之感。
在這個背景下,康熙參拜明孝陵,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第一,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統,大清只是外來蠻夷。康熙的參拜,表達出了對明朝的尊重,也是申明清朝延續了明朝的正統。
第二,將“貼金面具”戴到底。康熙是帝王,不管背后做什么,在臺面上要展現出自己的大度、胸懷,借此收攏天下人心。
第三,古人會跪天、地、君、親、師,而帝王只需跪天地。朱元璋已經是漢族文化的一個符號,康熙對其下跪,就是向世人證明,他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了,滿漢一家親。于是,滿漢之間就有了一個“公約數”——朱元璋。
看到康熙如此舉動,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明朝遺留的知識分子,大多給康熙點贊,心悅誠服。時人記載了當時的情形: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張文貞集》”
不僅對朱元璋三跪九叩,康熙還親自書寫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字的意思,表面夸獎了朱元璋可以比肩唐宗宋祖,其實還是在自夸,畢竟端掉大明的是大清。
康熙曾說過:
“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
治理天下在于收拾人心,只要天下人從內心找到對大清的認同感,江山就能穩固。康熙參拜明孝陵,是用一種“懷柔手段”,對天下漢人心的征服,對自己江山正統性的證明。
事實上,不僅參拜明孝陵,康熙還開設過博學鴻儒科,設明史館,這些行為大同小異,都是為了收買人心,以成其“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理論依據。
打破自為蠻夷的自卑,表示自己做的比你們漢人還要好,也可以拉攏天下漢人為自己效忠
這是做個世人看的。
懷柔漢族士人。
這篇文章暢快淋漓,大贊!
正統繼承權,不能讓的[大笑]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套路。
還有那么幾個人說什么做給別人看的,簡直是笑話,你做了皇帝還需要做什么給別人看嗎?這其實就是信仰的區別,康熙敬佩朱元璋,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