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學者說僅憑一部《三國志》就能否定諸葛亮躬耕于臥龍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說幾點:

第一,今天的古隆中,未必就是當年諸葛亮躬耕之隆中。

第二,今天的臥龍崗,未必就是當年諸葛亮躬耕的臥龍崗。

第三,今天的襄陽,未必就是當年的襄陽。

第四,今天的南陽,未必就是當年的南陽。

不僅現在,古代更是如此,行政區劃頻繁的變更,這是常態。而且,作為主要地理標志的漢水,一直也在變遷。特別是位于大江大河沿岸的城鎮,更是變更頻繁。

豹眼認為,諸葛亮躬耕之地,必定在襄陽,但絕不是今天的隆中。

這事不必搞得很復雜,正如題主所言,從《三國志》中做一個合理的推論就行了,當然離不開裴松之的注解。

《諸葛亮傳》記載: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先說這個“隴畝”,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

“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

在這里,隴畝指的是田地、草野、山野,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之后,也通常是泛指,不是具體一個地名。

再說一下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

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后來朝廷又派遣朱皓來代替他。因為他與劉表有交情,就帶著諸葛亮兄弟來投靠劉表,最后死在襄陽。

裴松之注解《三國志》引用了《獻帝春秋》的記載:

豫章太守周術病亡,劉表薦舉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朝廷任命朱皓出任豫章太守,朱皓就請求揚州刺史劉繇出兵,共擊諸葛玄,諸葛玄退守西城。

建安二年(197年),西城居民叛亂,誅殺諸葛玄,把他的首級送給了劉繇。

此時,諸葛亮(181–234年)年僅十七歲。

這與《諸葛亮傳》記載的有差距,如果這一記載屬實,諸葛亮如何安葬其叔父,就是個問題,都沒有說明。

從陳壽所作《諸葛亮傳》來看,由于諸葛玄與劉表有舊,劉表出面安葬諸葛玄很有可能。

還有個情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襄陽望族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蒯祺是襄陽豪族,跟蒯良、蒯越都是同宗,這就不必多說啦。

龐德公是襄陽著名的隱士,而這個龐山民卻在曹魏上班,出任黃門吏部郎。

從這些情況看,諸葛亮的姐姐也是跟隨諸葛玄來到襄陽后,才與蒯氏、龐氏聯姻的。

因為諸葛玄祖籍山東瑯琊,如果不是跟隨而來,不太可能嫁給襄陽的望族名門。

由于這些關系,他們協助諸葛亮安葬其叔父,也是很有可能,估計諸葛玄墓葬,也不會離開襄陽很遠。

諸葛亮躬耕隴畝,也并非一定要做隱士,只是失去依靠,不得已要依賴躬耕生活。

這也說明,諸葛亮躬耕之地,不會離開襄陽太遠。

從這些史料來看 ,總在說襄陽,而沒有提到南陽。

同樣是裴松之作注,引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

“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裴松之對習鑿齒這段話,沒有任何的評論,或許是認可吧。

習鑿齒明確說隆中是在南陽的鄧縣,離襄陽城西二十里。

這一般是躬耕之地為隆中說的主要依據,但這個隆中絕對不會跑到今天古隆中所謂的風景區那里去,除非漢水大幅度東移。

鄧縣屬于南陽,無論《漢書》還是《后漢書》記載,不管南陽郡管轄三十六縣還是三十七縣,都包括鄧縣。

如果南陽人要想搶奪躬耕之地的話,應該在鄧縣這個地方做做文章,而不能咬定南陽臥龍崗是躬耕之地。

南陽臥龍崗,絕對不靠譜,以此跟襄陽人爭,是爭不過的。

但現在的古隆中,也絕對不是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也就是南陽人不服氣的主要原因。

現在就說一下《出師表》里,諸葛亮自己所言,躬耕于南陽一事吧。

南陽,一說是南陽郡,一說是宛縣南陽。

豹眼沒去過宛縣,不清楚有沒有一個地方叫南陽。即便是有,也是個鄉鎮吧。而且在諸葛亮時期,不一定會有南陽鄉的建制。

即便有,諸葛亮給劉禪上表,直接說自己在叫南陽鄉的地方躬耕,這很離譜吧。

所以,諸葛亮所說的這個躬耕南陽,毫無疑問是南陽郡。

就像今天所說,閣下是哪里人?一般會說是山東人,或者說濟南人,很少直接說是哪個縣。這一般是指對外人來說,如果都是濟南人,彼此詢問時回答說,俺是山東銀,這就很滑稽了哈。

按照當時的慣例,及對后主劉禪的尊重,諸葛亮所指必定是南陽郡。

這個不會有錯,難不成諸葛亮躬耕之地屬于哪里,還會有錯嗎?

問題是,南陽郡也很大,但再大也不包括襄陽,而襄陽卻屬于南郡。

鄧縣、新野都靠近襄陽,但都屬于南陽郡,劉備屯兵新野,三顧茅廬的話,去南陽宛城臥龍崗不太方便吧,那可是曹操的地盤。去一次臥龍崗跟李云龍去一次鬼子把守的平安縣城差不多的困難。

襄陽是因為在襄水之陽而得名,襄水即為南渠。

《水經注·沔水》記載:

“沔水又東,和檀溪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為東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又北,徑檀溪,謂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東南出……,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

這里提到了檀溪和襄水,演義中劉備所騎的盧馬越檀溪的故事,恐怕就出自這里吧。

豹眼從網上搜了一張地圖,不知是否準確,從這張地圖上看,襄陽是在漢水以東。

以此推斷,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不會跑到漢水以西去。

宛城、新野、襄陽三地,基本在一條直線上,新野居中。

如果臥龍崗是躬耕之地,劉備要北去,那地方離襄陽就不是二十里地啦。

也有說法是,習鑿齒所說不對,但這需要史料佐證哦,沒有證據,不能憑空否定。否則任何史料都不可信啦。

因此,諸葛亮躬耕之地基本就鎖定在了襄陽城西二十里,南陽鄧縣的位置上。

但今天的襄陽恐怕已經不是三國時的襄陽,三國時的襄陽,應該是在今天襄陽市襄州區的位置上而不是襄城區的位置,除非有證據證明漢水大幅度東移。

因此,豹眼推斷,當時躬耕之地不在襄陽,如果是在襄陽的話,諸葛亮應該說,躬耕南郡或者是躬耕襄陽,絕對不會說躬耕南陽。

但是這個南陽絕對不是南陽郡宛城的臥龍崗,而是靠近襄陽的南陽郡鄧縣。并且不會是在鄧縣城里,應該是鄧縣南面靠近襄陽的鄉野。

如果今天的襄州城區是古襄陽城原址的話,城西二十里,應該還在襄州區的地界上。也就是說,隆中對、躬耕之地,原來屬于鄧縣,今天應該屬于襄州區,也就是襄陽市。

因此,在豹眼看來,躬耕之地既不是宛城臥龍崗,也不是襄陽古隆中,而是在古襄陽與鄧縣交界的山旮旯里藏著。這旮旯現在究竟屬于襄陽還是鄧縣,需要考古論證。

豹眼建議,無論是南陽人還是襄陽人,放棄幻想,準備戰斗吧!

誰能夠在鄧縣與襄州區的交界處,找到蛛絲馬跡,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如果找不到,就低調些,那兩塊小山崗都絕對不是諸葛亮躬耕過的地方。

豹眼作為山東人,都替你們著急哦,聽說諸葛亮老家瑯琊郡正在開發臥龍崗呢?

如果下手晚啦,諸葛亮就跑到徐州瑯琊國去躬耕了哈。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整遍都是可能,有可能,可能是。用野史再多也證明不了諸葛亮躬耕地在襄樊。用錯誤的證據,證明錯誤的觀點,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2. 襄陽龐統,該怎么解釋?

  3. 一個號曰的地方不可信。諸葛說在南陽,一定不會錯!難道南陽襄陽他老人家也分不清!

  4. 其實只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明白了,就是隆中是那一年劃給南陽郡的,南郡比南陽郡早成立7年是不會專門剩一個啊頭山等7年后的南陽郡來管理的。

  5. 解析詳盡,學習了[贊][贊]

  6. 諸葛亮說的是躬耕于南陽,不是隆中,也不是古隆中,三國時期沒有一個地名叫隆中,當時隆中的意思就是指山坳崗坡,襄陽的隆中是后來改名,顯然是為了剽竊侵占而為之。更不古。

  7. 無知者無畏,就因為諸葛亮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不用歷史來證明,這就是今南陽人可笑的思想。東漢未年到三國,歷史上只有宛城和南陽郡。你今天通過宛城而改名的南陽市還沒有出生,包括你阿公也還沒有出生,請問你從何而來?[捂臉]

  8. 作者對襄陽的地理概念了解的不是那么詳細,首先習鑿齒作為東晉史學家,家又住在襄陽對于襄陽的地理環境是相當熟知的,并多次到隆中祭拜諸葛亮,習鑿齒先生著書《漢晉春秋》《襄陽記》時并沒有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因此他書中記載的: 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作為一個史學家寫史料務實求真沒有必要著書騙人為后世留下千古罵名。但隨著歷史變遷,地域劃分變今天的區域遠非漢晉時期了,筆者論述有一點值得肯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陽城西附近一個叫隆中的地方,是否是今天的古隆中無法確定,但絕對是在隆中山那一塊,而且在漢江南岸當時屬南陽郡鄧縣管轄,酈道元《水經注》記載: 鄧縣老縣城西一里隔沔有孔明故宅。鄧縣老縣城在哪里,考古發現就在今天樊城區柿鋪一帶,后遷至鄧城大道(樊西高速路口一帶。《水經注》又載: 沔水又東徑隆山,歷孔明舊宅

  9. 只說一點,建安十二年宛城不是曹操的占領區,當時劉表與曹操的分界在襄城、西平一線。這個《三國志》記載的很清楚。而因為《擅興法》的存在,劉備沒有劉表的允許是不可能到漢水南岸的隆中去的,何況還是和諸葛亮密謀推翻劉表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