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什么后期會變得昏庸了?

歷史上的孫權的人生可以的劃分為兩個階段。稱帝前的孫權的表現是個寬厚大度,處事明智的君王;而稱帝后的孫權則是一個殘忍而腐化的獨夫。陳壽在《三國志》曾經如此定義孫權:

“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可見其多疑、霸道乃是天性。而非是權力的腐蝕。因為孫權在三國的君主中間可以說是最幸運的一個,幾乎是生而為王。所以稱帝與否并不能對孫權本身的性格做出什么改變。而孫吳本是一個割據勢力本無資格繼承漢室的衣缽,僭號稱帝也只是為了不在與季漢和曹魏打交道時矮人一頭。加之他們本來就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所以也沒有北伐中原這個負擔,只要能夠維持住自己的基本盤就不錯了。孫權變化,或者說不再掩飾自我的根本原因在于形勢的變化。


閻立本繪 歷代帝王圖•吳主孫権

本來孫吳的根基是聯合政權是孫氏一門與類似于周家、陸家這樣江東豪門的聯盟,所以孫氏一門在創業之初,在謹慎地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時還要對付劉表、曹操等外敵的威脅。故稱帝前孫權的主要責任就是團結境內各大豪門,之后再開發江南或抵御外敵。而當稱帝之后,孫氏的地位業已穩固,與魏、漢之間也達成了均勢,暫無外憂。此時的孫權覺得自己已經忍讓多年,可以乾綱獨斷一回。于是開始暴露其本質。比如在吳王時期就因為一時之怒差點拿老臣虞翻殺一儆百。《三國志•虞翻傳》:

“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于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農劉基起抱權諫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殺善士,雖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畜眾,故海內望風,今一朝棄之,可乎?”權曰:“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輕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隆,何得自喻于彼乎?”翻由是得免。權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殺,皆不得殺。”

這時孫權還好,忍了下來。后來終于還是把虞翻給流放了。

但這虞翻僅僅是個文官,不是擁有世襲領兵之權和大量復客部曲的豪門,對后者孫權是又用又防。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處理朝廷與豪門間的矛盾,比較常見的是季漢諸葛武侯或曹操那摻沙子式的抑制發展,但是孫權卻因為長久的壓抑擔憂而變得異常激進。他比如任用酷吏呂壹,委以中書典校之職,四處搜集大臣的犯罪證據,加以殺害。后來就像所有的酷吏一樣,呂壹開始凌虐重臣親貴以測試君主對其信任程度(比如整肅丞相顧雍和駙馬左將軍朱據),這種探試惹怒了孫權,同時由于陸遜也上表力諫,所以孫權就做順水人情,將呂壹處死。而此后孫吳的君臣關系也越來越惡化,直到孫皓時期全面爆發。

此外繼承人問題也讓孫權變得更加殘暴。自漢延熙四年(吳赤烏四年,241AD)太子孫登薨,年及花甲的孫權不得不面對繼承人問題。他先立孫和為太子,但卻又寵愛孫霸,封其為魯王。其用意于是以魯王孫霸制約太子孫和,防止太子勢力太大,挑戰父皇的權威,這一幕在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失敗,因為誰無法掌握住這種微妙的關系,比如五胡十六國時后趙石虎用石韜制衡太子石宣,結果太子石宣殺了石韜,石虎又殺了太子石宣全家。 于是孫吳大臣們也被迫站隊,兩宮之爭持續了近八年都沒有結束。而本應該做出明確的選擇的孫權把責任全都推給了兒子們——將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一個廢為庶人,一個賜死,對兩派主要大臣全部貶抑、誅殺甚至族誅。經此一亂,孫權的權力雖然加強,但孫吳內部卻是元氣大傷,此后孫權又立沖齡孫亮為太子,以便繼續大權獨攬,更是給孫吳日后動蕩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梅花山 呉大帝孫権陵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格局太小,逼死陸遜,冷落張昭

  2. 晚年的吳大帝真是乏善可陳。

  3. 低得下頭,沉得住氣,翻得了臉。易中天評價孫權

  4. 碧眼小兒,紫髯鼠輩

  5. 啥老年癡呆。后期孫權嗜殺細算下來都是背后有極為深邃的政治原因的。。。

  6. 朱元璋不也是啊……到了那個位置,權力最重要!如何維護統治,給下一代鋪路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7. 孫權不是孫策,他比不了孫策,江東小霸王,格局太小,偏安一偶,胸無大志,哈哈哈😄

  8. 總感覺孫權格局太小

  9. 孫權晚年不是昏庸而是聰慧,他們孫家本來就是外來政權,通過和江東世家大族結合,孫家才坐穩江東,可是世家們掌握的土地和官位實在太多,孫家依靠的和他外來武將還有淮泗文官集團基本也都凋零,在東吳朝廷盡是顧陸朱張這樣的士族還有一些江東豪強,他的處境和東晉南朝是一樣一樣的。所以他必須打壓這些士族,所以陸遜是第一個,取代他的是另一個士族,但也在孫權的策劃下弱化了士族,東吳的朝廷內耗就是整個南北朝到隋唐,士族庶族于皇權斗爭的縮影。所以多看看書,看看歷史抽絲剝繭下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