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是清初有名文臣,是順治15年山西陽城籍的進士。
原名陳敬,因為當時還有一個順天通州叫陳敬的,所以朝廷給他改了名字,在中間加了一個廷。卻不曾想,這一加官運亨通。庶吉士以后,給康熙經筵講學,然后各部尚書掛職鍛煉一遍,最后一直拜文淵閣大學部士兼吏部尚書入閣,后來還是《康熙字典》的總修官。
之所以把陳廷敬的履歷說一遍,也就是清初作為一個漢官,給康熙上課以至入閣這些。如果放到明朝,陳廷敬根本沒戲。
因為明朝能打榜最后入閣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家所熟知的“三楊”、解縉、商輅、楊廷和、嚴嵩、徐階、張居正、葉向高、申時行、李春芳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南方的。
山西籍的學子在明朝的內閣根本沒有競爭力。但是在清初山西籍的學子出仕為官的蔚為壯觀。這背后和一個背景有關。這個背景叫“晉商”。
實際上“晉商”最早發展的契機就是明朝的“開中法”,也就是讓商人吧軍糧運到邊境前線,去換取“鹽引”,也就是食鹽的專賣權。
所以山西就出了很多經營食鹽的大商人,到了明末,遼東的問題越來越大,晉商也就發展得越來越有錢。
晉商有錢就供子弟讀書,陳廷敬本身就是晉商的后代。
不但陳廷敬讀書有成就,他們陳家出了9個進士,6個翰林。沒有強大的家族財力物力支持,一般人家,更何況是在當時教育資源嚴重落后于南方的北方。出現這樣的成就,實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在陳廷敬自己當官的同時,他的家族實際上仍然在做著生意,仍然是晉商大戶。
“皇城相府”傳說是陳廷敬為了母親不能去北京,而專門仿造紫禁城建的。但實際上首先原來的最基礎的內城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在明朝崇禎6年開始主持修建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兵禍,避免戰亂。外城一直到康熙42年才建好。真正出資出力修建的是陳家本族族人。
陳廷敬不過是這個族中的一員罷了。這就像喬家大院里住的可不是喬致庸一家幾口,而是整個喬家家族。
之所以叫皇城相府,實際上是因為康熙兩次下榻“皇城相府”。這些其實在《一代名相陳廷敬》里都有細致描述的。
陳廷敬正是因為家里其實也不缺錢,所以他也不會因為看中錢,而去貪污受賄。他和他的學生于成龍差不多,是一枚大清官。
他管戶部的時候,康熙跟他“借”點錢花。結果他一句,等我開了餉再開借你,就把康熙得罪了。康熙說,“你欺負我還沒親政,等我親政了,就砍了你的頭。”等康熙長大了,才說陳廷敬有操守,是自己錯了。
說白了陳廷敬就是因為家里是晉商,“不差錢”,所以才有底氣把所有事情都按照本來原有的規則處理好,才那么優秀。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