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從不阻攔?

其實古人去酒店吃飯喝酒,就跟我們現在的人下館子吃飯一樣,如果在古代直接拿出一錠銀子,就相當于你現在下館子吃飯給人家開出一張支票,問題是你什么時候下館子吃飯的時候見人開支票付賬?

要知道在古代來說,銀子的購買力是非常強的。如明朝的萬歷年間,一兩白銀可以購買二石大米,當時一石是94.4公斤,一兩銀子就能購買188.8公斤大米,折合377.6斤,拿到現在來說按照一斤大米2元左右計算,明代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就相當于如今的755元左右。再如范文瀾先生在《大陸通史》中有過詳細的記載,在清代為1000-1200文兌換一兩白銀,而乾隆年間做長工的一年的工錢也就2500文左右,折合2-2.5兩白銀。康熙年間豬肉是30-35文一斤,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漲到了50-60文,我們按照1000文兌換一兩白銀,今天大約30元一斤豬肉計算,一兩白銀在康熙年間的購買力相當于如今的1000元,在嘉慶道光年間的購買力也相當于如今的500元左右。

因此根據以上的資料,我們不難看出一兩白銀在古代來說,其購買力基本相當于如今的500元以上。而在古人下館子吃飯的時候,突然拿出一錠銀子,這是什么概念?一錠銀子動不動就是五兩、十兩甚至更多,這就好比你今天下館子吃飯,可能只有百把塊錢的飯錢,你一下子至少是拿出了大幾千給老板,人家會怎么看你?肯定會把你當神經。

之所以我們會形成古人下館子吃飯動不動就拿出一錠銀子的印象,是古裝劇的誤導,在古裝劇中,往往是一個大俠點了一桌子酒菜,然后大快朵頤地吃了起來,吃完了以后直接放下一大錠銀子走人,顯得十分地瀟灑。(似乎那些大俠從不為錢發愁)

但是在真實的古代環境中,這種情況應該是極少出現的。按照我們正常的情況來說,在付賬的時候會拿出比桌子上的飯菜錢稍微多一些的錢給店家,不可能會拿出數倍于飯菜錢的銀子給店家。

而真正用銀子結賬,無非是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點的飯菜確實點多了,比如請客或是一幫人胡吃海喝的情況下,也是有可能用銀子結賬的。如果老板與客人不熟的話,當客人拿出銀子付賬的時候,老板也會先驗下銀子,店小二也會小心翼翼地把銀子拿給店掌柜,店掌柜在驗完銀子的成色后還會用專門的戥子稱重,之后就是找零之類的。

PS:銀子在古代來說相當于如今的千元大鈔,就拿如今來說如果你給店家100元通常還會用驗鈔機之類的驗一下。在古代來說如果收到的是假銀子,店家就真的虧大發了,所以對于銀子如果不是熟人熟客的話,通常都會小心地驗一下。

古代稱碎銀的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本身就很熟,而且經常在這家店吃飯,一次給一大錠銀子就當時存在這里,把這筆錢記在賬上,以后來這里吃飯就在這次給的銀子里面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充值卡之類的,你在飯店充個幾千上萬的卡,以后來這家飯店就在卡里面扣。這是因為客人和老板往往是當地相熟多年的人,所以客人給的銀子老板放心,客人也不擔心老板會不認賬。

三是土豪不在乎錢的。這種人也不能說沒有,如今我們偶爾也會遇到只是生活中不多而已。當然也不排除在古代就有那種不在乎錢的土豪,過著非常瀟灑的生活,明明可能就幾兩銀子的飯菜錢,隨便從兜里拿出一大錠銀子(幾十兩),然后瀟灑地跟店小二說道“爺吃飽了,不用找了”,然后店小二點頭哈腰地目送這位爺然后揚長而去。

最后說一下,其實古裝武俠劇中很多場景都是有意為之,而非真實情況。比如一位大俠進了飯館,通常要好幾斤酒、幾斤肉之類的大餐,吃完以后把一大錠銀子放在桌上瀟灑走人,其實是為了襯托大俠的豪爽,給形象加逼格而已。而且如果你是導演的話你也會這樣拍,因為店小二在拿了銀子以后,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程式還要把銀子拿到掌柜哪里去驗,驗完了才會讓客人走人,你說這個過程會有多麻煩?觀眾會看嗎?所以大俠在放了一大錠銀子之后就瀟灑走人才是最佳的劇情方式。

11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為了拍劇方便!吃飯后問店家多少錢,還得掏錢,找零,拖泥帶水。

  2. 只說這事只虛烏有的事就行,還嚕數那么多干嗎?

  3. 打劫來的,所以出手大方

  4. 寫小說!看你弄的跟真的似的![可愛]

  5. 主要是沒有微信和支付寶,否則黃金都拿來支付。

  6. 為什么明代縣衙里的馬夫年薪是40兩白銀,但縣衙里的更夫,年薪只有3兩6錢?馬夫和更夫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7. 不是還有大俠用大額銀票嗎[捂臉]

  8. 什么⊙∀⊙?大俠吃飯還要給錢的嗎?

  9. 怎么可能,都被神劇騙了而已

  10. 水滸傳里用銀角子付酒錢的場景不止三五回,幾乎貫穿全場。這難道是杜撰的。這發生在宋朝的這點事情僅僅是過了過百余年就成了憑空想象出來的臆想,你認為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