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店小二也從不阻攔?

這種橋段一般是出現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古代社會中幾乎沒有這樣辦的。

“小二,給我上來兩壺熱酒,在來一盤牛肉”,然后留下一個大銀元寶或者幾顆碎銀子?不要想美事了,古代的一兩銀子換算成如今的購買力,相當于3000元人民幣左右的樣子,而古代明朝才有的銀子作為商業貨幣,一般的官銀為五十兩為一錠,核算成現金的人民幣是15萬元人民幣,這么多錢去買兩壺酒和一盤牛肉,你感覺是不是有點太豪橫了?

銀子作為古代市場通貨貨幣的時間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之前,不過那個時候銀和金一樣,作為貴金屬存在,不是像影視劇中一樣,隨便趕集購物就是拿銀子交易,知道明朝時候,銀子才算是作為本位出現在市場流動中,小錢直接就能銅錢購買,那要是買貴重物品難道要拉一車銅錢嗎?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銀子的價值了,相當于大面額鈔票,直接就可以交易。

可是隨著古代的經濟發展,銀子作為硬通貨也不是哪里都方便,買個饅頭,燒雞的需要一錠銀子嗎?所以后來人們開始采用碎銀的購買方式,就是把之前的一錠銀子分割成多個小塊,但小塊的重量也是大小不一,所以古代的錢莊便是兌換錢幣的重要部門,他們有專用的官稱來稱量碎銀的重量,而且可以和錢莊兌換不同重量的碎銀使用,比如你手中有一個2兩的,一個5兩的,但是你買的東西甚至用不到2兩,那便是可以把自己手中的2兩碎銀兌換成4個半兩的,或者籠統的說,把2兩的銀子兌換成四五顆碎銀以供使用。

我們看到影視劇中,那些主角上來就是幾顆碎銀或者一錠銀扔下就走的場景,只能是在電視上看到罷了,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突出主角的豪爽,大方、視金錢如糞土,比如《水滸傳》上的宋江,看到受難的兄弟就是拿出銀兩照應一二,可宋江作為宋朝的一個押司哪里有這么奢侈的花錢底氣?所以我們不要被影視劇中的一些脫離真實歷史的情節所誤導。

古代飲食消費當然也沒有很高,拿清朝為例,一兩銀子相當于兩三千銅錢,可是一頓餐館消費最多也就幾十個銅板而已,多出的幾十倍的銀子難道是給的小費?而阻不阻攔是店小二也感覺無奈的事,反正一般能拿出銀子來消費的在當時古代算是有錢人,有錢必然有勢,就算是拿出銀子不給,豪橫的在你這里吃霸王餐,你敢攔?隨便玩弄點心思就能讓你一個平民身陷牢獄,所以扔下銀子不用找,直接走人的那是不真實的。

11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為了拍劇方便!吃飯后問店家多少錢,還得掏錢,找零,拖泥帶水。

  2. 只說這事只虛烏有的事就行,還嚕數那么多干嗎?

  3. 打劫來的,所以出手大方

  4. 寫小說!看你弄的跟真的似的![可愛]

  5. 主要是沒有微信和支付寶,否則黃金都拿來支付。

  6. 為什么明代縣衙里的馬夫年薪是40兩白銀,但縣衙里的更夫,年薪只有3兩6錢?馬夫和更夫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7. 不是還有大俠用大額銀票嗎[捂臉]

  8. 什么⊙∀⊙?大俠吃飯還要給錢的嗎?

  9. 怎么可能,都被神劇騙了而已

  10. 水滸傳里用銀角子付酒錢的場景不止三五回,幾乎貫穿全場。這難道是杜撰的。這發生在宋朝的這點事情僅僅是過了過百余年就成了憑空想象出來的臆想,你認為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