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個環狀的,為什么能做成玉璽呢?

關于國璽用和氏璧制作的說法,流傳非常的廣。但也存在另外一種說法:傳國玉璽是用藍田玉制作,和和氏璧無關。

傳國玉璽是用藍田玉制作的記載見有:

1、《文獻通考》卷115 引注衛宏文:

其玉出藍田山,題李斯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入咸陽,秦王子嬰以璽降,其璽乃始皇藍田玉璽、螭獸鈕,在六璽之外。”

2、《后漢書》卷48:

“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腢下莫得用。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漢高祖定三秦,子嬰獻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3、《宋書》(南朝宋)卷18:

“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傳國璽,魏、晉至今不廢;斬白蛇劍,晉惠帝武庫火燒之,今亡。晉懷帝沒胡,傳國璽沒于劉聰,後又屬石勒。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亂,晉穆帝代,乃還天府。”

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制作的記載有:

1、《史記 李斯列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正義】: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也。”

2、《史記 秦始皇本紀》秦始皇9年:

“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正義】:崔浩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綜述,上面的史料從時間順序來說,最早是《后漢書》(南朝宋)、《宋書》(南朝梁)、《史記正義》(唐朝)、《文獻通考》(元朝)。也就是說,傳國玉璽是用藍田玉制作在南北朝時期的主要觀點。到了唐朝,由于《史記正義》將北魏崔浩認為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制作的觀點大為傳播。因為《史記》在后世的知名度,于是基本上都認為傳國玉璽是和氏璧制作的。

依照傳國玉璽是用藍田玉制作的話,題主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如果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制作的話,合理的解釋只有兩個:

1、和氏璧很厚,因此可以作成玉璽。在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就提到秦王已經擁有和氏璧,因此也不能排除用和氏璧制作的可能性。

2、傳國玉璽并不大,可以隨身佩帶。《后漢書》記載劉邦就是將傳國玉璽佩帶在身上,哪怕當時他還是沛公,連漢王還沒當上,就先把秦始皇的這枚玉璽私吞了:

“子嬰獻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傳國玉璽不大,這是能合理解釋為什么后唐李從珂帶著它自焚之后找死找不到。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傳國玉璽,并不像現在電視劇中大方塊的玉璽那么大!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秦滅,歷史記載有好多人都見到劉邦把傳國玉璽用繩子系在腰間經常拿在手里把玩,應該不是很大,漢朝出土文物皇后之璽:正方形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是劉邦的老婆呂后的玉璽)不是也沒有多大嗎,可以參考一下尺寸。

  2. 傳國玉璽可能是圓的吧,把和氏璧的一面磨平刻上8個字

  3. 宮女把玉璽掛脖子上投井了,袁術撈上來帶走稱帝去了。

  4. 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玉璽過小的話,關鍵在于“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傳說這還是李斯親筆寫的“鳥蟲篆”體。鳥蟲篆,顧名思義就是以鳥與筆劃像畫畫,它是篆體之一,又稱“鳥蟲書”,其筆畫屈曲如蟲,畫首或飾以鳥狀而得名,太復雜了且字又太小了,沒法刻不說,就是刻好了,也沒法用印呀!萬一字體用印,看不清了啥辦?畢竟當時都是純手工刻章的呀!

  5. 如果題主要采信《史記》傳國玉璽是和氏璧改制而成的話。那關于記載中傳國玉璽是皇帝五璽之外的。方圓四寸。按秦代規制傳國玉璽應該方圓9.24*9.24*9.24cm 有這么厚的玉壁?起碼目前沒見過。

  6. 因李斯是經手人,所以原版的傳國玉璽應是用和氏壁做的,估計印面為圓形也不出奇,但這要放入秦陵,為了秦二世登基,無奈之下李斯應該用藍田玉仿刻了現在流傳的方形的傳國玉璽了!

  7. 和氏璧是寶不應該刻玉璽,是以訛傳訛。

  8. 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已經被秦始皇扔到洞庭湖里了。既然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么,傳國玉璽丟了,臉也丟盡了。怎么辦?這不挺容易嗎!找塊藍田玉,命李斯再刻一個就可以了。這就是后來被搶來搶去的那個傳國玉璽。真的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還在洞庭湖的泥沙里呢!

  9. 不是有留下來的圣旨嗎,看那上面的大小就可以判斷呀

  10. 陜西歷史博物館里面的玉璽我見過,很小,比指甲蓋稍微大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