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個環狀的,為什么能做成玉璽呢?

相信很多人在電視劇中都看到過傳國玉璽,在皇帝們拿出傳國玉璽的時候,通常是被裝在一個比較大的木盒子中,而且木盒子中的傳國玉璽看上去也比較大。

其實,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也還是真的,很多來自秦朝、漢朝甚至是后來三國時期的電視劇都是一個這樣的情況。


其實,我們都被這些電視劇誤導了。 一直以來,傳國玉璽塊頭非常大的特點已經深入人心了。而且很多人可能去過故宮,在皇帝寶座兩邊擺放著兩排大木頭盒子,據了解里面裝的就是玉璽,從木頭盒子的塊頭來看,那些玉璽應該是比較大的,畢竟如果用大木頭盒子裝小玉璽,未免讓人覺得多此一舉。

所以,這么多年以來,傳國玉璽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較大的。 其實,我們拋開傳國玉璽的制作材料,如果傳國玉璽真的存在的話,它也不可能太大,根據史料記載,無論是在秦朝還是漢朝,官員們執掌的印璽普遍比較小,這也成為了國家的一種傳統,以此類推,傳國玉璽也肯定不會太大。

隨著大陸考古學的發展,在古墓中發掘出來的玉璽也在不斷增多。目前,大陸最早的印璽就是在西漢南越王墓中發現的“文帝行璽”,而且這塊印璽還是目前發掘出來的最大的印璽,而這塊“最大”的印璽實際上只有1.8厘米高,3.1厘米長。

從這兩個數字中看,完全可以看得出,古代印璽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要知道,在漢朝印璽的規模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而且當年對玉璽的形容還可以用“方寸天地”四個字形容,而從這四個字之中也可以看得出漢朝印璽的規模,一寸差不多是2.3厘米,普通官員的印璽是不能超過這個數字的,而皇帝的印璽可以超過這個數字,即便是超過了這個數字,從上面的“文帝行璽”來看,也不會超過太多,肯定不會像電視劇中展現出來的那樣,超的實在是太離譜了,已經超出了這個數字的十倍多了。

既然文帝行璽是這樣,那么傳國玉璽也必定不會太大。我們都知道,“璧”是大陸傳統的玉器,圓形小圓孔,而和氏璧也是如此,如果拿和氏璧來做成特別大的“傳國玉璽”,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如果那些和氏璧來制作類似漢朝的印璽,還是有可能的。

這樣來看,傳國玉璽即便是真的存在,那么,他的規模也不會大過和氏璧的寬度。 當然了,現在我們對和氏璧制作傳國玉璽的種種理解只不過是猜測罷了,真正關于秦國制作玉璽的史料并不多,除了史書上的少數記載之外,還真看不到其他的記載。

傳國玉璽真是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罷,現在的人根本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傳國玉璽的規模不可能像電視劇中展現出來的那么大,如果它取自和氏璧,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秦滅,歷史記載有好多人都見到劉邦把傳國玉璽用繩子系在腰間經常拿在手里把玩,應該不是很大,漢朝出土文物皇后之璽:正方形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是劉邦的老婆呂后的玉璽)不是也沒有多大嗎,可以參考一下尺寸。

  2. 傳國玉璽可能是圓的吧,把和氏璧的一面磨平刻上8個字

  3. 宮女把玉璽掛脖子上投井了,袁術撈上來帶走稱帝去了。

  4. 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玉璽過小的話,關鍵在于“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傳說這還是李斯親筆寫的“鳥蟲篆”體。鳥蟲篆,顧名思義就是以鳥與筆劃像畫畫,它是篆體之一,又稱“鳥蟲書”,其筆畫屈曲如蟲,畫首或飾以鳥狀而得名,太復雜了且字又太小了,沒法刻不說,就是刻好了,也沒法用印呀!萬一字體用印,看不清了啥辦?畢竟當時都是純手工刻章的呀!

  5. 如果題主要采信《史記》傳國玉璽是和氏璧改制而成的話。那關于記載中傳國玉璽是皇帝五璽之外的。方圓四寸。按秦代規制傳國玉璽應該方圓9.24*9.24*9.24cm 有這么厚的玉壁?起碼目前沒見過。

  6. 因李斯是經手人,所以原版的傳國玉璽應是用和氏壁做的,估計印面為圓形也不出奇,但這要放入秦陵,為了秦二世登基,無奈之下李斯應該用藍田玉仿刻了現在流傳的方形的傳國玉璽了!

  7. 和氏璧是寶不應該刻玉璽,是以訛傳訛。

  8. 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已經被秦始皇扔到洞庭湖里了。既然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么,傳國玉璽丟了,臉也丟盡了。怎么辦?這不挺容易嗎!找塊藍田玉,命李斯再刻一個就可以了。這就是后來被搶來搶去的那個傳國玉璽。真的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還在洞庭湖的泥沙里呢!

  9. 不是有留下來的圣旨嗎,看那上面的大小就可以判斷呀

  10. 陜西歷史博物館里面的玉璽我見過,很小,比指甲蓋稍微大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