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個環狀的,為什么能做成玉璽呢?

我來告訴大家,和氏璧是怎么做成玉璽的。

和氏璧這個稱呼,來自于它的發現者:善于作死的卞和。

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在荊山里發現了一塊璞玉,于是決定去獻寶。然后,卞和就抱著這塊未經打磨的玉,來找楚厲王了,結果被鑒定為石頭,砍了一只腳;武王繼位,他又抱著這塊璞玉去獻寶了,結果又被鑒定為石頭,砍了另一只腳;等到文王繼位的時候,才終于找人剖開璞玉,證實了這是一個寶貝。

卞和真的是個能人,他能辨認出這塊璞玉很極品,說明還是有點玉石知識的。但是,他卻絲毫沒想過剖開之后獻寶……你剖開一點也行啊……

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總之和氏璧很牛,秦始皇得到之后,就讓人做成了傳國玉璽。


和氏璧應該是個中間帶孔的玉盤,怎么能做成方方正正的玉璽呢?

▲大家心目中的和氏璧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和氏璧到底什么尺寸,沒有記載。璧這種東西,是用來祭祀的,目前考古發現的尺寸比較多。比如良渚文化遺址,出土過20厘米以上玉璧,四川廣漢地區的文化遺址,還出土過超過70厘米的璧……

如果和氏璧真的存在(有研究者稱和氏璧僅僅是傳說),那它的尺寸應該不會小,比較厚也完全有可能。


當然,既然是玉璧,再厚也厚不到哪去,咋能做成玉璽的?

▲所以,我們再來說說玉璽。大家心目的傳國玉璽,應該是上面這樣的吧?


這么大的玉璽才氣派嘛,才配得上“傳國玉璽”這個稱號嘛!

(皇后之璽)

其實,戰果和秦漢時期的璽,尺寸真的沒有這么大。比如現在收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西漢“皇后之璽”,就非常小,邊長2.8厘米,高2厘米。《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

而且,有學者猜測,皇后之璽很有可能就是呂后的玉璽……看看尺寸吧,不算大。

▲(戰國玉印,1.8×1.8cm,高1.35cm)

▲(戰國玉印,2.0×2.0cm,高1.6cm)

而且,目前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印璽,不管是玉制的還是金屬制的,都很小,基本可以判定,秦始皇之前和之后一段時期,不流行大的印璽。

真正的大的玉璽,其實是在隋唐時期才慢慢出現的。到了清朝,就成了碩大的,需要雙手才能搬起來的玉璽了……

(《大秦帝國》中的和氏璧)

所以,答案來了,秦始皇時期的玉璽,都很小,那時候根本不流行大的。和氏璧塊頭很大,打磨一方玉璽,綽綽有余。

剩余的玉料,很有可能還加工了一套別的玉器呢……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秦滅,歷史記載有好多人都見到劉邦把傳國玉璽用繩子系在腰間經常拿在手里把玩,應該不是很大,漢朝出土文物皇后之璽:正方形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是劉邦的老婆呂后的玉璽)不是也沒有多大嗎,可以參考一下尺寸。

  2. 傳國玉璽可能是圓的吧,把和氏璧的一面磨平刻上8個字

  3. 宮女把玉璽掛脖子上投井了,袁術撈上來帶走稱帝去了。

  4. 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玉璽過小的話,關鍵在于“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傳說這還是李斯親筆寫的“鳥蟲篆”體。鳥蟲篆,顧名思義就是以鳥與筆劃像畫畫,它是篆體之一,又稱“鳥蟲書”,其筆畫屈曲如蟲,畫首或飾以鳥狀而得名,太復雜了且字又太小了,沒法刻不說,就是刻好了,也沒法用印呀!萬一字體用印,看不清了啥辦?畢竟當時都是純手工刻章的呀!

  5. 如果題主要采信《史記》傳國玉璽是和氏璧改制而成的話。那關于記載中傳國玉璽是皇帝五璽之外的。方圓四寸。按秦代規制傳國玉璽應該方圓9.24*9.24*9.24cm 有這么厚的玉壁?起碼目前沒見過。

  6. 因李斯是經手人,所以原版的傳國玉璽應是用和氏壁做的,估計印面為圓形也不出奇,但這要放入秦陵,為了秦二世登基,無奈之下李斯應該用藍田玉仿刻了現在流傳的方形的傳國玉璽了!

  7. 和氏璧是寶不應該刻玉璽,是以訛傳訛。

  8. 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已經被秦始皇扔到洞庭湖里了。既然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么,傳國玉璽丟了,臉也丟盡了。怎么辦?這不挺容易嗎!找塊藍田玉,命李斯再刻一個就可以了。這就是后來被搶來搶去的那個傳國玉璽。真的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還在洞庭湖的泥沙里呢!

  9. 不是有留下來的圣旨嗎,看那上面的大小就可以判斷呀

  10. 陜西歷史博物館里面的玉璽我見過,很小,比指甲蓋稍微大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