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和氏璧的傳說,大家可能都是從“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知道的,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但是關于和氏璧的記載最早見于《韓非子》:說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加上傳說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璽,所以和氏璧廣為人知。
可是據史料記載,和氏璧是環形,而且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可為什么和氏璧能做成玉璽呢?
據記載,秦始皇的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為整塊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圓四寸,約合11.2厘米,可以說是特別大的,但是不要小估和氏璧的大小,和氏璧厚度達10厘米,東西是很大的,而且秦始皇的玉璽并不是和氏璧整個用,因為這樣太浪費了,和氏璧先由匠人取玉石中最為精華的部位,制成了古今馳名的“和氏之璧”。但是其他的部分,雖然質地沒有達到極品和絕品,仍然是“和氏璧”的一部分,它們的價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夠比肩的。這些余料應該就是秦始皇“傳國玉璽”的用料,秦始皇的玉璽并沒有采取整塊和氏璧,畢竟和氏璧在春秋的時候就被人雕琢,雖說和氏璧是環狀,不過只是取了一部分。
不過因為春秋戰國離現在太久,關于和氏璧的秘密到現在還是個迷,而傳國玉璽的下落到現在還是不為人所知。
秦滅,歷史記載有好多人都見到劉邦把傳國玉璽用繩子系在腰間經常拿在手里把玩,應該不是很大,漢朝出土文物皇后之璽:正方形2.8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是劉邦的老婆呂后的玉璽)不是也沒有多大嗎,可以參考一下尺寸。
傳國玉璽可能是圓的吧,把和氏璧的一面磨平刻上8個字
宮女把玉璽掛脖子上投井了,袁術撈上來帶走稱帝去了。
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玉璽過小的話,關鍵在于“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傳說這還是李斯親筆寫的“鳥蟲篆”體。鳥蟲篆,顧名思義就是以鳥與筆劃像畫畫,它是篆體之一,又稱“鳥蟲書”,其筆畫屈曲如蟲,畫首或飾以鳥狀而得名,太復雜了且字又太小了,沒法刻不說,就是刻好了,也沒法用印呀!萬一字體用印,看不清了啥辦?畢竟當時都是純手工刻章的呀!
如果題主要采信《史記》傳國玉璽是和氏璧改制而成的話。那關于記載中傳國玉璽是皇帝五璽之外的。方圓四寸。按秦代規制傳國玉璽應該方圓9.24*9.24*9.24cm 有這么厚的玉壁?起碼目前沒見過。
因李斯是經手人,所以原版的傳國玉璽應是用和氏壁做的,估計印面為圓形也不出奇,但這要放入秦陵,為了秦二世登基,無奈之下李斯應該用藍田玉仿刻了現在流傳的方形的傳國玉璽了!
和氏璧是寶不應該刻玉璽,是以訛傳訛。
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已經被秦始皇扔到洞庭湖里了。既然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么,傳國玉璽丟了,臉也丟盡了。怎么辦?這不挺容易嗎!找塊藍田玉,命李斯再刻一個就可以了。這就是后來被搶來搶去的那個傳國玉璽。真的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還在洞庭湖的泥沙里呢!
不是有留下來的圣旨嗎,看那上面的大小就可以判斷呀
陜西歷史博物館里面的玉璽我見過,很小,比指甲蓋稍微大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