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陸古代的修史傳統,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后,后繼的朝代要立即組織人員編修前一朝代的歷史,比如元朝修了《宋史》,明朝修了《元史》,而清朝修了《明史》。
而且從唐朝開始,均是由官方設立專門史館,撥付專門經費,組織專門人員,負責前代史書的編纂工作,這就是所謂的官修史書,這些史書也被稱為是“正史”。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已經亡了100多年的清朝,卻仍然沒有一部定稿的史書,現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
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明朝修《元史》僅用了幾個月,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余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
與前幾朝相比,清史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修編過程,為何最終沒能定稿呢?
一、成書艱難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按照歷史慣例,北洋政府開始著手清史的編纂工作。
1914年3月,北洋政府宣布成立清史館,并聘用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
趙爾巽是清朝統治年間的進士,曾任湖廣、四川與東三省總督。
起初,身為前朝遺老的趙爾巽,并不愿意出來為北洋軍閥工作,但有人勸趙爾巽:修清史對大清乃是功德一件,你身為旗人,責無旁貸。
于是,趙爾巽懷著“抱故國之恩”的想法,走馬上任。到任后,他又從全國邀請了86位著名專家學者來到清史館工作。,雖然這些人學術水平很高,但因為他們多是清朝遺老,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很多問題,且多懷有“家國之恨”,所以就造成了這部史書稿在思想傾向上存在許多弊病,這也為之后清史的命運多舛埋下了伏筆。
修編近300年的清朝歷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作,經費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在初期,由于北洋軍閥的大力支持,清史館經費充足,加之清朝史料非常豐富,編修工作進展十分順利。
但到了1917年,發生了一起“黑天鵝事件”——張勛復辟,受到戰爭影響,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頓了下來。經過這次變故,清史的命運走向了不可捉摸的深淵。
清史館再次開張后,由于內憂外患,官方大幅減少了對它的經費支持。而同時,清史館的修編人員也因為各種原因散去大半,致使工作進度大受影響。
而且,由于此前管理工作不到位,撰稿人員的工作成果良莠不齊。有的只圖混口飯吃,只出工不出力,其作品質量太差,猶如廢材,只能棄用;而有的則故意拖拖拉拉,數年都沒有成稿,嚴重影響了整體進度。
于是,從1920年開始,清史館又開始了長達6年的統一整理史稿工作,并對前期未完成的初稿繼續進行補撰。但是,受經費、人員等因素的影響,這項工作進展緩慢。
直到1927年,清史編修工作進行到了第14個年頭,館中人員已經由最早的80余人減少到了只剩10余人,館中經費也已經枯竭,但好在其全稿已經基本完成。
負責人趙爾巽當時已是年老體衰,自覺時日無多,其他人也希望及早印刷,以稿費補發原來的欠薪。但也有人表示反對,理由是史稿的錯誤疏漏之處太多,印出來會成為笑話。
這年夏天,趙爾巽病倒了,他在病榻前囑托了史稿刊印之事,并交代“蓋此稿乃大輅椎輪之先導,并非視為成書也”。他專門指出此書只是“作為史稿披露”,所以名曰“清史稿”。數月之后,趙爾巽病故。
最早的《清史稿》一共536卷,共800余萬字,總共印了1100部。
二、命運多舛
《清史稿》成書之際,正是國民革命北伐勝利之時。接管北京后,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于《清史稿》的態度,與北洋政府大相徑庭。
一些人認為,《清史稿》的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這本書是對清朝歌功頌德,并貶低了辛亥革命,進而還提出了包括“鼓勵復辟”、“不奉民國正朔”等19項大罪名。
于是,剛剛問世的《清史稿》迎來了滔天大劫——被永久禁止發行。
然而,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清朝總要有自己的歷史,于是國民政府開始籌備編纂《清史長編》,作為官修清史。
雖然有人認為《清史稿》一書大致可用,只須略加改正,清史即可殺青。
但是,修撰前朝歷史,其實質往往是在表述當下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沒錯的。這同時也注定了修編清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絕非增刪文字那么簡單。
而且,由于種種原因,修編《清史長編》的計劃也并沒有立即執行,它被一拖再拖。直到抗戰爆發,重修清史一事更是不了了之。
建國后,重新編修清史的動議一直存在。1965年,大陸成立了清史編纂委員會,并籌備在人民大學部成立清史研究所。可是后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這項工作被長期擱置。
一部清史,從1914年開始修編,雖曾有初稿,但竟慘遭封禁,以致往后幾十年仍然沒有定稿,真可謂是命運多舛。
三、重現曙光
2001年,戴逸、李文海等歷史學家再度呼吁編修清史。第二年12月,大陸成立了清史編纂委員會,正是啟動了清史纂修工程。到2016年1月1日,有權威媒體報道稱《清史》全書初稿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后期的審改整合。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清史稿》的定稿,也是大陸最后一部朝代史——《清史》,將與廣大讀者見面。
個人認為,既然是修史,遵循事實是鐵律。\n比如太平天國如實記錄,無需以現在的價值觀修飾
魯迅說,隔代修史才可信,確實如此。
民國史是不是也該編撰了?
清朝修《明史》雖也歷經百余年,但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也被譽為是編纂得最仔細、最可靠的史書。\n非也!
我很好奇清史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也許是現代文?
朝代更替可能永無休止,但修史保持了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千年不倒!
不需要修史了。現在網路,百度,維基,都是知識過剩。原來修史,是怕后人忘記祖先,現在網路時代了,真的沒必要了。想看清朝歷史,看各種神劇就行了。反正寫出來歷史也不一定是真的
史書歷來是文言文寫就的,現在大陸能掌握文言文的人很少,能用文言文寫文章的基本上沒有,寫出好文章更是不可能,文言文版的清史肯定是修不了啦
清史應該跟民國史一起修編,簡稱“清民史”
臥槽 光頭在臺灣安逸這么久不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