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由于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在戰亂之年吃飽穿暖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一些逃荒逃難之人被凍死到路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一些在農村生活的朋友都知道,其實農村的地窖在冬天是非常暖和的,而且打造一個地窖也不需要用太多成本,為什么有些人寧愿凍死在路邊也不愿意挖一個地窖住進去呢?是因為懶嗎?
其實對于這樣一個問題稍有幾分“何不食肉糜”的意思。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挖地窖住人的,畢竟大陸境內適合挖地窖居住的地方還真不多。
——以最適合人們居住生存的平原地區為例,平原地區大多都是適合耕種的土地,只要是稍微努一點力,有那么幾分薄田耕種著,蓋一個茅草屋是完全沒問題的。但與之相對比,如果要是挖一個具有居住功能的地窖并不是小事。
雖然北方的菜窖還有紅薯窖看起來非常的方便,但這些菜窖有一個共同特點,大多都是直上直下,菜窖底部的擴展空間并不是很大。若是用來存放一些蔬菜和紅薯還說得過去,要是住人的話最多只是夠躺下睡覺的。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不懂得支護體系的運用,如果洞口很小而下面空間很大的話,極易出現塌方的現象,因此人居住到里面是非常的危險的。比如若是出現洪澇災害的話,地窖很可能一瞬間就被填滿了,逃生的機會都沒有,最終只會落一個人財全失的后果。
古人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中原地區曾存在著一些“半穴”式的房屋,也就是類似于現在的半地下室構造,既能夠節約建筑材料又避免了塌方和洪澇。
但即便是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等著他們,那就是環境太過于惡劣了。
——比如蟲蛇老鼠之類的動物非常喜歡地窖這種陰涼的地方。古代由于社會自然環境比較優渥,到處都有很多毒蛇毒蟲,但受制于醫療技術古代也沒抗毒血清,因此若是被這些毒蛇或毒蟲咬到一般都是死路一條,長久住在地窖之中被這些毒物所害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
又由于當時地下水位又普遍較高,長期住在地窖之中非常的潮濕,再加上空氣流通不方便,居住久了容易體弱多病,且不利于鈣質的吸收。用風水學來說是屬于“極陰”之地,并不適合生存。雖然住在地窖之中可能以避免被凍死,但是因其他因素喪失生命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很多。
而且當時的大多數人們除了地窖也有更好的選擇。
——比如地質條件如果允許的話,住在一些洞穴之中還是非常舒服的,所以在現在的陜西以及河南地區存在著大量窯洞的,甚至現在還有很多人住在窯洞中的,窯洞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冬暖夏涼。
而且與普通的地窖相比窯洞的安全性更高一些,畢竟窯洞并不是位于地面以下,一般都是從半山腰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挖的,遇到汛期洪澇災害的話不可能被洪水淹沒浸泡,而窯洞一般都是依托地質比較穩定的山體而修建的,在山體上面有一定的植被可以防止雨水沖刷。
再加上窯洞上層山體的土質比較厚,發生塌方的可能性非常小。雖然在古代的時候也出現過因為山體滑坡或其他因素導致一些窯洞損壞的情況,總體來說要比地窖是安全很多的。
當然,這一般也還是需要一些經濟實力的人才能夠享受的起的。實在是一無所有的窮人自然是沒有能力和條件去住窯洞的。
而之所以地窖也不能挖,則是由他們這群人特有的性質所決定的。
——既然是太窮了,大多情況下都是因為一定原因無家可歸,這些人根本沒有辦法獲得穩定的生產資料,一般都是靠乞討為生。
而他們所活動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在這些地區所有的土地還有宅子都是有人有主的,自然不可能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挖地窖。而且這些逃難人員一般都是來回流動的,難找一個固定的地方生活,所以即便退一步來講,真能找到地兒來挖,他們也根本沒有挖地窖的必要。
而最后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其實古代死到路邊的那些流浪人員凍死并不是因為天氣,而是因為饑餓。這句話看似有些矛盾,但確實是事實。
人類是從人猿一步步進化過來的,所以自身也是擁有了一定抵抗自然環境的能力,其中一點就是表現出一定的抗凍性。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全球氣候還并沒有變暖,冬天的自然溫度要比現在低很多,而那個時候人們的保暖設備也非常的差勁。
在宋朝之前棉花還沒有傳入大陸,人們的取暖方式主要是通過將麻搗碎做成填充物放在衣服里面御寒。這些東西看起來非常的綠色環保,但實際上保暖性能是非常的差,根本沒辦法和現在的羽絨服以及保暖內衣相比。
就算等到宋朝之后棉花進入了大陸,但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普通老百姓冬天御寒的衣物少之又少。一般來說一件棉衣也就過冬了,雖說電視劇里面有一些人可以穿上一些動物毛皮御寒,但是普通老百姓沒有幾個人能穿起。
但古代大多數人依舊是活得好好的,因為當時的人更能抗的住寒冷天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即便古代人更能抗凍,還是有一部分人最終凍死了,這則與饑餓有關了。
——根據大家的一些生活常識也知道,冬天如果吃不飽飯的話,就算坐在屋子里也會感覺手腳冰涼;而反之如果吃飽飯,就算是在室外手腳也會溫熱起來。
因為食物在我們肚子中發生氧化反應的時候會釋放出一定的熱量。自然環境消耗我們體表溫度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補充,我們并不會感覺到特別的寒冷。
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天然性的保暖內衣就是我們身上的脂肪,如果我身上的脂肪足夠厚的話,也可以抵擋一部分寒冷。
但在古代那些流落街頭的窮人大多都是一些面黃肌瘦之人,他們肚中普遍都是空無一物,要有的話也是一些草根樹皮這些物質,根本沒有任何的營養。在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被凍死的概率就很高了。
最后來做一個整體總結
——首先,地窖受制于當時環境,不僅能挖的地方少,而且條件還是十分惡劣,存在諸多風險;再者,窮人的特質也決定了他們大多數是無法隨心所欲的建立地窖的;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大多數人凍死并不是由于天氣,而是因為饑餓催使的寒冷,所以他們要避寒首當其沖的是解決饑餓問題,而不是想辦法去弄地窖。
地窖很潮濕
我們老家在鄂西北山里,冬天也很冷,小時候家里一到入冬,就在山上把過冬的材砍好,堆放起來,然后山溝溝里面種的玉米紅薯大白菜蘿卜儲存在后山地窖里,還有辣椒干,花椒,香葉,八角,然后入冬后,家里殺兩頭豬,一頭腌制后掛屋外房梁上風干,一頭熏制成臘肉來年開春吃,阿公和爸爸開始釀苞谷燒,也就是土白酒,阿么和媽媽開始做各種零食,如爆米花,炒黃豆,柿子餅,密紅棗,地瓜干,木瓜條,炒板栗,瓜子,核桃,白果子,等等,整個冬天阿公爸爸都在喝酒,下棋,有時也出去圍獵野豬野雞兔子麂子,阿么和媽媽,就在家給我們做衣服,鞋子,還有做各種好吃了,這期間我們也經常互相到親戚家中做客,多么美好的時光,長大后阿公阿么不在了,我們也在城里定居了,爸媽老了也和我們到城里了,老家房子也沒人管理塌掉了,回不去了[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老家河南,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種很多紅薯,因為產量高,一到秋天刨紅薯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把紅薯切成紅薯干,晾曬在打麥場、河沙灘里,放眼望去,白花花的都是紅薯干,蔚為壯觀。紅薯干可以直接拿來煮粥,也可以磨成紅薯面,冬天就吃紅薯面混白面。
我小時候家里囤白菜,最少囤幾十顆,四五百斤。現在條件好了,市場經濟發達了,囤的少了點。我數學不好,看不懂了
棉花襖比羽絨服暖和太多了,冬天穿都燒的慌
我小的時候70年代家里就有暖氣了,還是24小時供暖的。冬天外面零下二十多度屋里得經常開窗暖氣太熱了。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冬天必備得,菜窖里,白菜,馬鈴薯,蘿卜,這是三大樣。家里必備一缸醬,醬缸咸菜,茄子干,蘿卜干,凍白菜,干辣椒,大蔥,一兩缸酸菜這些基本就夠一家四五口人吃到六月份了。這就是東北人的日子。
我是80后,家在農村,出生時家里就有藍色的卡車,吉普車,搖把電話,冰柜,洗衣機,機車,發電機,日本產的電視機,日本產的相機,剛會走路時候還給我買的太空棉的防寒服,一個村里人都來看我的防寒服。。。。[捂臉][捂臉]
存大白菜,腌咸菜,酸菜,北方人苦啊。南方人氣候好,收成也好,因此古代的南方就比北方人有錢,農民也吃得好,但是為啥個頭沒有北方高,大概還是DNA的問題。
2003?縣城吧,印象城市里八十年代就供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