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啥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關于地窖的使用,較早出現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等》的記載:“地窖著酒,令酒土氣;唯連檐草屋中居之為佳。”

同時,也多有史料記載,大明湖畔就是古代制冰的主要基地,而在冬天依靠地窖藏冰則是古代制冰的主要形式。對此,山東許多的老濟南人都能如數家珍,講出地窖藏冰的相關事跡。

此外,在地窖中儲藏數十,或數百斤大白菜、馬鈴薯、大蔥等蔬菜的場景,相信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的東北人印象應該非常深刻。

不過,也有些家庭用地窖儲藏糧食。如:茹志鵑《關大媽》記載:“新下來的谷子,早已安安穩穩地堆在那邊竹籬下的地窖里了。”

也就是說,無論古今,地窖多用于儲藏食物,但并不是說古代窮人就想不到用地窖避寒。

那么,古代窮人真得不會挖地窖避寒嗎?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中的《蠟燭》一文寫到:“然而,在這堆瓦礫下邊的地窖里,有一個叫作瑪利·育乞西的老婦人住在那里。”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科林的圣誕蠟燭》一文寫到:“噢,用放在地窖里的那盞大油燈。”

清代周亮工《書影·卷二》記載:“吾鄉貧民,冬月操作,懼寒僵手,則為地窖以居。”

以此來看,不只是大陸古人會用地窖避寒或居住,就連外國的一些人也會用地窖避寒或居住。但是,地窖只能作為臨時,或應急的“避難所”,而不能當成長久的住所。

那么,古代窮人在什么情況下才會挖地窖避寒?

其實,當下一些弱勢人群居住在古墓中、橋洞中的報道,在媒體上并不鮮見。

所以,在沒有遮風擋雨的房屋,包括茅草屋的情況下,古人選擇地窖暫住避寒,本就很正常。但是,在戶外被凍死的窮人,卻不一定和住不住地窖有關。

例如:唐代白居易《賣碳翁》中寫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意為: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因此,并不是窮人不想躲在地窖中避寒,而是要外出謀生。也就是說,在戶外被凍死的窮人基本都是在外討生活的人,而單純在家中凍死的窮人應該非常罕見,雪災除外。

再說,在地窖中避寒,總比在露天避寒強,古人又怎么不會選擇在地窖中避寒呢?

那么,為何地窖不能成為古人長久的居所?

雖然,地窖有所謂的“冬暖夏涼”之說,但這個“冬暖夏涼”也只是相對而言。

例如:冬天室外溫度在零下20℃時,密閉較好的地窖(指地表深度4米左右)溫度至少也會有零下5℃左右;若室外溫度在零下10℃時,密閉較好的地窖溫度至少也會有零下2℃左右。

所以,寒冬來臨,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就算躲在地窖也會出現因餓餓而死人的情況。

關鍵問題是,地窖中的空氣流動性極差,生火取暖反而不如外面。同時,不但地窖中的潮氣較大,容易產生霉變的難聞氣味或有毒氣體,而且空氣流動不暢,則會對人的身體造成較大危害。

特別是到了雨季,可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了。

總之,古代住地窖的危害遠遠大于住房,所以地窖也就無法取代住房了。當然,陜北的窯洞除外。

之所以,古今的人們喜歡用地窖儲藏食物,主要還是看重它“冬暖夏涼”的特性。畢竟,地窖中的溫度較為恒溫,有點像個“天然冰柜”,對于食物有一定的保鮮保質作用。同時,相對地窖來說,總比在封凍的雪地中挖取埋藏的食物要方便多了。所以,古人才比較喜歡在地窖中儲藏食物。

所以,“古代窮人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不過,因后世有通風、通電、防水、防塌等現代化技術,地下室、酒窖等地窖形式,卻成了人們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

圖片來源網路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地窖很潮濕

  2. 我們老家在鄂西北山里,冬天也很冷,小時候家里一到入冬,就在山上把過冬的材砍好,堆放起來,然后山溝溝里面種的玉米紅薯大白菜蘿卜儲存在后山地窖里,還有辣椒干,花椒,香葉,八角,然后入冬后,家里殺兩頭豬,一頭腌制后掛屋外房梁上風干,一頭熏制成臘肉來年開春吃,阿公和爸爸開始釀苞谷燒,也就是土白酒,阿么和媽媽開始做各種零食,如爆米花,炒黃豆,柿子餅,密紅棗,地瓜干,木瓜條,炒板栗,瓜子,核桃,白果子,等等,整個冬天阿公爸爸都在喝酒,下棋,有時也出去圍獵野豬野雞兔子麂子,阿么和媽媽,就在家給我們做衣服,鞋子,還有做各種好吃了,這期間我們也經常互相到親戚家中做客,多么美好的時光,長大后阿公阿么不在了,我們也在城里定居了,爸媽老了也和我們到城里了,老家房子也沒人管理塌掉了,回不去了[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3. 老家河南,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種很多紅薯,因為產量高,一到秋天刨紅薯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把紅薯切成紅薯干,晾曬在打麥場、河沙灘里,放眼望去,白花花的都是紅薯干,蔚為壯觀。紅薯干可以直接拿來煮粥,也可以磨成紅薯面,冬天就吃紅薯面混白面。

  4. 我小時候家里囤白菜,最少囤幾十顆,四五百斤。現在條件好了,市場經濟發達了,囤的少了點。我數學不好,看不懂了

  5. 棉花襖比羽絨服暖和太多了,冬天穿都燒的慌

  6. 我小的時候70年代家里就有暖氣了,還是24小時供暖的。冬天外面零下二十多度屋里得經常開窗暖氣太熱了。

  7.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冬天必備得,菜窖里,白菜,馬鈴薯,蘿卜,這是三大樣。家里必備一缸醬,醬缸咸菜,茄子干,蘿卜干,凍白菜,干辣椒,大蔥,一兩缸酸菜這些基本就夠一家四五口人吃到六月份了。這就是東北人的日子。

  8. 我是80后,家在農村,出生時家里就有藍色的卡車,吉普車,搖把電話,冰柜,洗衣機,機車,發電機,日本產的電視機,日本產的相機,剛會走路時候還給我買的太空棉的防寒服,一個村里人都來看我的防寒服。。。。[捂臉][捂臉]

  9. 存大白菜,腌咸菜,酸菜,北方人苦啊。南方人氣候好,收成也好,因此古代的南方就比北方人有錢,農民也吃得好,但是為啥個頭沒有北方高,大概還是DNA的問題。

  10. 2003?縣城吧,印象城市里八十年代就供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