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為什么不殺張良?

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是因為張良還沒有被呂后殺的資格。

別笑,認真的。

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實韓信、張良與蕭何也代表了劉邦集團三股勢力。

韓信代表的是諸侯王的勢力,他們是漢朝的小股東

漢朝真正變成中央集權式的帝國要到漢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漢朝其實和秦沒什么區別,也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甚至漢高祖劉邦的“皇帝”都是韓信等諸侯王投票“選出來”的。

所以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這些諸侯王不是劉邦的臣子,而是漢朝小股東。

所以韓信去樊噲家做客的時候,樊噲跪迎時對韓信自稱“大王乃肯臨臣。”要知道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噲見韓信是行臣子見君王的禮節,自稱“臣”。

所以,劉邦和呂后兩口子要防止漢朝重蹈秦的覆轍,那么首先要對付的也是諸侯王;所以我們看到韓信、彭越之死都有呂后的參與。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老班底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豐沛元從”,也就是劉邦起家的老班底,這些人和劉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們是劉邦的集團的“高管”,但是本質上還是打工者。

雖然蕭何、曹參這些人不是“股東”,但是劉邦集團中高層幾乎都是豐沛元從,所以他們的隱形勢力最大。

呂后臨朝,在已經鏟除了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小股東”后,蕭何、曹參這些豐沛老人才是呂后真正的目標;甚至可以說呂后都不敢想“鏟除”他們,只是想自己和劉氏江山不被這些“老員工”搞下去。

我們看《史記》和《漢書》,即使漢文帝這樣被陳平、周勃迎來做皇帝的人,對周勃、陳平都沒什么好印象: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漢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評價周勃、陳平“多謀詐”、“不可信”。

而漢惠帝死后,張良之子是怎么評價豐沛元從的呢?

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

張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呂后害怕豐沛元從,一定要諸呂掌握長安的城防才放心。

張良代表的是劉邦勢力第三種人:外來“高管”

張良代表了劉邦集團第三種人,外來“高管”;他們不是從沛縣就跟隨劉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這樣自帶“本錢”來合伙的,但是他們往往彌補上了劉邦集團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劉邦在漢末與其他勢力打交道的時候多用張良,為什么?張良家世代韓相,是舊六國的貴族;而蕭何只是寒族小吏,和舊六國勢力打交道,蕭何身份不夠。

等到漢朝建立后,張良這些“外來高管”作用就急劇下降了,所以張良才會在漢初“神隱”;但是當劉邦和呂后這對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說當呂后發現“豐沛元從”已經尾大不掉之后,張良這些“外來戶”利用價值又有了。

呂后要制衡曹參、王陵、周勃這些豐沛元從的勢力,她應該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勢力以外,以張良為代表的“外來高管”就是呂后要團結的目標了。

因此,呂后之所以不殺張良,最重要原因是張良還沒資格被殺;而等鏟除了非劉姓諸侯王后,豐沛元從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時張良為代表的“外來戶”就是皇族團結的對象了。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最NB的是陳平,就是喜歡這些活到最后又歷史留名的人,這才是“搞人”[酷拽]

  2.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才是牛的地方。

  3. 張良在武廟位置排第二,僅次于姜子牙。

  4. 張良真要弄呂雉,十個呂雉的智力都追不上張良

  5. 開國功臣能善終的最重要一點是不被帝皇猜忌,張良充分的認識到這點,作為智囊,張良本身在劉邦集團里并不具備太大影響力,不像韓信在軍隊中有崇高的威望,也不像劉邦那班老鄉在朝堂上有很大話語權,也不像彭越、英步那樣有實質的封國,他只是一個留侯,無兵無土,還要受地方節制,對皇權沒威脅,這是本質原因。

  6. 張良的六代玄孫才是真正牛人,估計比張良還有名

  7. 說的有道理,呂后死后,豐沛元從集團就迫不及待的殺了當時的皇帝漢少帝,殺皇帝啊,大孽不道。

  8. 多虧張良的計劃,才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后感激還來不及,怎么可能去殺他。

  9. 張良只是謀士,沒有軍權,想殺就殺,但韓信不一樣,有兵權,隨時可以弒君奪位,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殺之

  10. 一般都在說張良知進退保了一命,作者這個觀點標新立異[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