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不殺張良,原因其實一點兒也不復雜:
第一,王朝初建,殺文臣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張良是出謀劃策的文臣,不是帶兵打仗,擁有兵力和封地的將軍。劉邦和呂后一起殺掉的韓信、彭越、季布,功勞蓋天,但卻是王侯武將,手下一大幫精兵強將,甚至還有謀臣。
這些人不死,劉邦和呂后不可能安心啊。說不定,明天醒來,這漢朝的天下,就變成韓信或其他人的了。
所以,王朝初建,如果大將不主動讓權引退,十有八九,會被以各種借口殺掉。而宋朝的杯酒釋兵權,算是最柔和的了。
第二,張良有功,保住了呂后和太子。
其實,晚年的劉邦,更喜歡戚夫人和劉如意,是有廢掉呂后和太子劉盈的打算的。這讓呂后深為不安。
這個時候,不管是呂后主動,還是張良主動,張良是幫了呂后的,為他招攬人手,鞏固太子和呂后的地位。
結果,劉邦一看太子羽翼已成,也就罷了廢太子的心。
張良是呂后的大功臣啊,再加上,他一介文臣,無兵無權,威脅不大,因此,張良就活了下來,得享榮華。其實,像張良這樣的,還有蕭何啊。呂后殺的人,無非就是對皇權有威脅的人,如果對皇權沒威脅,都好好活著呢。
最NB的是陳平,就是喜歡這些活到最后又歷史留名的人,這才是“搞人”[酷拽]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才是牛的地方。
張良在武廟位置排第二,僅次于姜子牙。
張良真要弄呂雉,十個呂雉的智力都追不上張良
開國功臣能善終的最重要一點是不被帝皇猜忌,張良充分的認識到這點,作為智囊,張良本身在劉邦集團里并不具備太大影響力,不像韓信在軍隊中有崇高的威望,也不像劉邦那班老鄉在朝堂上有很大話語權,也不像彭越、英步那樣有實質的封國,他只是一個留侯,無兵無土,還要受地方節制,對皇權沒威脅,這是本質原因。
張良的六代玄孫才是真正牛人,估計比張良還有名
說的有道理,呂后死后,豐沛元從集團就迫不及待的殺了當時的皇帝漢少帝,殺皇帝啊,大孽不道。
多虧張良的計劃,才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后感激還來不及,怎么可能去殺他。
張良只是謀士,沒有軍權,想殺就殺,但韓信不一樣,有兵權,隨時可以弒君奪位,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殺之
一般都在說張良知進退保了一命,作者這個觀點標新立異[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