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為什么不殺張良?

呂后是一位有政治經驗的精明女人,她不是隨意殺人的,她要殺的要么是挑戰她在后宮的地位的,要么是因掌兵權而威脅到劉邦政權的,要么是危害到她和她兒子劉盈的權利的,而張良不僅不屬于這幾類人,而且還對呂后有幫助有好處,所以,呂后不是不殺張良,而是不必殺他,也不愿意殺他,具體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分析起來是很有意味的:

第一,張良是高官的后代,且他的謀略深不可測,據說還得到過高人指點,呂后對他有幾分尊重也有幾分佩服和畏懼,所以,她對張良沒有起殺機。

張良是韓國人,其祖父、父親都曾在韓國任過宰相,韓國被秦滅后,張良作為韓國大官的后代,自然是難忘國恨家仇的,所以執意復仇,于是,他曾買通刺客,行刺秦始皇,可是刺殺失敗了。

張良后來逃到下邳,而有一次在一橋上遇了神秘高人黃石公,這黃石公很有眼光,他覺得張良是個人物,經過再三考驗之后,他把謀略秘籍《太公兵法》傳給張良。從此,張良深研秘籍,成了極有謀略的一位大智者。后來,張良投入劉邦陣營,屢以獻謀獻策為劉邦建奇功,得到了劉邦的尊重和重用。

黃石公授秘籍

劉邦對張良很欣賞,據史書記載,有一次,劉邦問群臣他為何能得天下,大臣高起、王陵皆認為劉邦是因為大仁大義所以能得天下。劉邦卻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參見《資治通鑒·漢紀三》)

張良

明顯,劉邦認為他自己的最大本事是善用人才,而他所用的人才中,張良、蕭何、韓信是最杰出的,張良為他運籌謀劃,蕭何為他治政理財,韓信為他統兵御敵,因而,劉邦能成就大業,奪得天下。

不難看出,劉邦將張良排在第一位,覺得張良的謀略是助他成大事的最關鍵的因素。

張良作為劉邦的第一謀士,智謀高深,是劉邦最不可缺少的人才,精明的政治家呂后對此心里很清楚,她寧愿借助于張良的智謀,也不會與張良為敵,沒有必要殺張良。

第二,張良在劉邦爭奪天下、建立漢朝的一些關鍵時刻,幫了劉邦的大忙,功勞特大,頗受劉邦賞識,呂后是不會冒著得罪劉邦的風險去殺張良的,何況,她對張良是比較尊重的。

張良為劉邦建奇功的第一件事是,劉邦出身于底層,之前沒有見過大世面,當他占領咸陽之后,見秦宮豪華無比,絕色美女很誘人,奇珍異寶很多,經不起誘惑,于劉邦便賴在咸陽不走了,不想再征折騰了。他感到人生苦短,應盡情享樂,遇到如此豪華無比的秦宮,盡情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打天下的辛苦事不干了。后來正是因為張良和樊噲的盡力勸說,劉邦才重振斗志,放棄享樂,撤兵霸上,繼續征戰。劉邦因此而得到秦民的擁戴。呂后是很有政治野心的,她必知此事,知張良能起勸諫劉邦的特殊 作用,自然是不會想要殺張良的。

張良(劇照)

第二件事是,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后到,而當時項羽的勢力比劉邦強大,根據他們兩與楚懷王的協定,誰先攻入咸陽者為王,項羽落后了,拒不履約。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項羽設了鴻門宴,想在宴會上殺了劉邦。在此關鍵時刻,張良出奇謀,勸劉邦暫時向項羽表示臣服,而張良背地里拉攏項羽的叔叔項伯,讓他在宴會上為劉邦說情。宴會上,項莊舞劍,意欲刺殺劉邦,項伯受了張良的賄賂,出手救了劉邦。鴻門宴上,若沒有張良的用計,劉邦難逃虎口。張良救了劉邦的命,恩情很大,呂后必知此大事,她當然不敢私下殺了張良。

第三件事,漢元年(西元前206年)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撕毀了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約定,聲稱“計功割地”,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項羽知劉邦是厲害人物,所以故意整他,封給劉邦的是最偏僻荒涼的巴蜀地區,封劉邦為漢王,而卻把關中地區卻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其實是讓秦舊臣來遏制劉邦。劉邦先入關中,建奇功卻得不到重賞,極為憤怒,他決定率漢軍與項羽拼個死活。在此關鍵時刻,正是蕭何、張良站出來力勸劉邦要忍耐,提醒要從長計議,劉邦才冷靜下來,憑韜略行事。

劉邦被項羽壓制,處境艱難,張良心生一計,實施買通項伯的計劃,他將劉邦贈予他的金銀財寶全都拿去送給項伯,慫恿項伯勸說項羽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果然說通了項羽,劉邦因此而占據了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隨即建都于南鄭(今陜西南鄭縣東北)。這一次,張良為劉邦爭來了漢中的關鍵的地區。

此外,當劉邦大軍進入漢中后,張良又獻一妙計,他勸說劉邦燒掉通向蜀地的棧道,向項羽明示,他再不東進,以此迷惑項羽;同時,這也能以燒棧道來防備敵人由東來襲。張良的計策實施之后,劉邦爭得了較長時間,使漢軍能在漢中養精蓄銳,培植實力,等待時機。張良此計既迷惑了項羽,又避開了敵之鋒芒。正因為有此次燒毀棧道,后來才有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妙計的實施。張良為劉邦奪取了漢中根據地,又使劉邦能有機會養精蓄銳,此等奇功,劉邦心里明白,呂后也必是心中有數的,呂后豈敢殺張良?

第四件事,漢高祖四年(西元前203年),劉邦大軍被項羽圍困于滎陽,眾謀士獻計獻策,而謀士酈食其獻了一個臭計,他以商湯滅夏封賞諸侯為例,勸說劉邦分封原本六國諸侯的子孫,以此來收攏人心。張良知情后大為吃驚,他急勸劉邦停止下發分封令。張良認為:以往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事成后分封其后代,乃是當時局勢完全可控,舊朝后代已無反抗之力,而今劉邦尚無力掌控全局,而對手楚軍勢大,六國后裔是不會向劉邦稱臣的,而只會屈服于項羽,劉邦若分封舊朝后代,必將大大傷了漢軍眾將領的心,因為跟著劉邦拼死拼活的武將們得不到封地,而六國后裔卻能得封地,若用酈食其之計,漢王必將眾叛親離。此次張良讓劉邦避免一重大失誤,功勞巨大,這增強了張良在劉邦陣營的地位,呂后必是知道的。

漢初重臣

第五件事,齊國的大亂被大將韓信平定后,韓信占了齊國,他居功自傲,立馬給劉邦寫信,以齊國不穩定為由,認為需有王來治理,他請求劉邦讓他代理齊王。此時劉邦正被圍困滎陽,心中異常煩躁,看了韓信的信,大罵韓信不是東西,不但不領兵救他,還要自立為齊王。劉邦決定拒絕韓信的要求,而張良和陳平深知此時韓信是戰爭大局中的最關鍵的一方,若讓其獨立,甚至與項羽聯手來功劉邦,漢軍必敗無疑,所以,他們極力向劉邦勸解,劉邦才醒悟過來,他給韓信回信:“大丈夫要當就當個真王,當個代理王有什么意思?!”張良奉命帶印、信到齊國,傳漢王旨意,封韓信為齊王。

張良、陳平這一建議,滿足了韓信的心愿,把韓信這一最能打的大將留在漢營,避免韓信成為對手,這事關漢軍成敗,是高明的建議,張良和陳平有此功勞,證明劉邦缺不了他們的輔佐,呂后誰能殺張良?

第六件事,劉邦大業已成,開始分封有功之臣,而將帥們對賞罰有疑慮,擔心得不到重賞,此時,張良站出來,向劉邦建議,先封賞劉邦最痛恨的雍齒,雍齒得賞后,眾將覺得像雍齒如此被漢王討厭的人都能封侯,大家也就安心了。于是,劉邦開始大封眾文武。這也是好建議,增強了張良的功勞,呂后知道后對張良的好印象也加深了,知道漢王缺不了張良。

第三,呂后沒有殺張良,更主要的原因是張良以十分睿智的方式介入漢皇室的繼位之爭,非常機智地幫了呂后,為呂后的親兒子劉盈穩住了太子之位。

漢十年(西元前197年),漢王朝皇室內部出現新的危機,劉邦不知為何,突發奇想,想改立太子,這或許與劉邦更寵愛戚夫人有關,又或許,他察知到呂后太強勢,擔憂她有異心,想到劉邦百年之后,呂后會從后臺走到前臺,取代劉氏而執掌皇權,所以,劉邦想將呂后的親兒子、太子劉盈給廢了,改立他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儲君。

廢太子既是劉邦的家事,又是國之大事,朝中大臣得知后,大多數表示反對,因而提出諫勸,但劉邦是專權固執的帝王,他想做的事,沒有人能攔得住。呂后心里十分緊張,擔心兒子劉盈太子之位不保,讓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搶了太子之位。

呂后無計可施,只好找張良幫忙,張良感到此事關系重大,從大局考慮,張良內心是不贊成廢劉盈而另立太子的,但他又知道,要改變劉邦的想法,并非易事。

張良細思之后,感到漢朝天下初定,統治根基未穩,立儲之事穩定為好,為此,他決定幫呂后,只是,歷來大臣介入立儲之爭,兇險極大,若貿然介入,一旦做錯,沒人能救。張良自知必須有妙計,既能幫呂后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又能讓自己置身事外,不至于陷入險境。

于是,張良想出一計,他建議呂后指派劉盈商山去請隱居深山中的“商山四皓”,即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四位智者出山,跟隨于太子入朝,此前,劉邦曾請過這四老,但未有結果,此次,“商山四皓”到了太子府,跟隨太子左右,仍是奇跡。其實,張良知道為防止朝局動蕩,“商山四皓”必定愿意幫劉盈。劉邦知道了“商山四皓”被太子請來了,知道太子劉盈羽翼已豐,翅膀硬了,已有處理朝政的能力,從此,劉邦不再提另立太子之事。

張良這一計讓劉盈保住了太子位,讓呂后在心里一直感激著張良,而張良以依此妙計介入宮廷立儲之爭,能如置身事外一般,如此睿智的謀士,呂后敢殺他嗎?如此盡力幫呂后,支持太子劉盈,呂后豈能舍得殺張良?

第四,張良之所以沒有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避免被呂后殺害,還在于他能急流勇退,看淡權利,所以能保善終。

首先,劉邦入都關中之后,天下大局已明朗,張良心里清楚,皇帝失去了強硬對手,皇位穩固了,皇權的殺傷力就轉向內部,他感到該請病假長休了,于是,他托辭有病,需閉門靜養,而張良一直體弱多病,以此理由請病假,合情合理。劉邦準了,只要求需要時,張良還得出謀劃策,張良答應了。于是,張良從“帝王師”變成了“帝王賓”,避開朝中爭斗,成了旁觀者,張良明白,沒有強敵的帝王,特不喜歡身邊有太聰明的人。

此外,張良熟知歷史,他知道外敵滅了,內部斗爭便會開啟,而遠遠離開,才能避免卷入皇帝與功臣之間的斗爭,漢初,劉邦擊敗項羽之后,便開始翦滅漢陣營里的異姓王,張良恪守“疏不間親”的古訓,盡力置身事外,所以,他能避開兇險。

其次,漢朝建立了,劉邦開始論功行封,眾大臣都期待著獲得大封重賞,論功勞、貢獻,張良必定是能列在前面的,劉邦也很夠意思,以齊國三萬戶為食邑欲封賞給張良。齊地是富饒之地,劉邦這回是要報答張良他為大漢出大謀獻大計的貢獻。可是,張良堅決辭讓,他自請封于留地(今江蘇沛縣),因留地乃是他遇到劉邦而進入漢陣營的地方。

張良這是與劉邦在再續舊情誼,劉邦準了,他很高興,張良如此低調,是個好官。張良自此稱為“留侯”。張良辭讓的理由很充足,他于韓滅家敗之后,淪為布衣,后跟著劉邦,四處征戰得以發揮才能,能從一布衣變成留侯,封萬戶,已十分滿足。劉邦聽了張良辭封的理由,認為張良念舊情、知感恩,不貪婪,無野心,是他所喜歡的文臣。

其實,張良心里清楚,史上有范蠡、文種之例,君王大都是可與之共患難,但不可與之共榮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慘例比比皆是,張良低調后撤,才是最明智的。后來,張良沒有參與朝政,醉心于研修黃老之學,靜養修身,追求道仙境界。漢高后二年(西元前186年),張良病逝后謚號文成侯。

顯而易見,張良如此高明的人,呂后會愿意殺嗎?能殺他嗎?有必要殺他嗎?

5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最NB的是陳平,就是喜歡這些活到最后又歷史留名的人,這才是“搞人”[酷拽]

  2.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才是牛的地方。

  3. 張良在武廟位置排第二,僅次于姜子牙。

  4. 張良真要弄呂雉,十個呂雉的智力都追不上張良

  5. 開國功臣能善終的最重要一點是不被帝皇猜忌,張良充分的認識到這點,作為智囊,張良本身在劉邦集團里并不具備太大影響力,不像韓信在軍隊中有崇高的威望,也不像劉邦那班老鄉在朝堂上有很大話語權,也不像彭越、英步那樣有實質的封國,他只是一個留侯,無兵無土,還要受地方節制,對皇權沒威脅,這是本質原因。

  6. 張良的六代玄孫才是真正牛人,估計比張良還有名

  7. 說的有道理,呂后死后,豐沛元從集團就迫不及待的殺了當時的皇帝漢少帝,殺皇帝啊,大孽不道。

  8. 多虧張良的計劃,才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后感激還來不及,怎么可能去殺他。

  9. 張良只是謀士,沒有軍權,想殺就殺,但韓信不一樣,有兵權,隨時可以弒君奪位,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殺之

  10. 一般都在說張良知進退保了一命,作者這個觀點標新立異[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