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列印度,英國一戰擊潰10萬日軍,這是為什么?

二戰后期,德軍在東線戰場潰敗,希特勒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被蘇軍重挫。為了避免雙線作戰,希特勒希望日本向印度發動攻擊,以牽制英美軍力開辟第二戰場的有生軍力。

日本在突襲珍珠港后,點燃了太平洋的火藥桶,激怒了美國人。出于在太平洋戰場上使美軍分兵,緩解日本海軍壓力的考量,在1944年3月,日軍駐緬甸的第15軍發起對印緬邊界英軍重要物資基地英帕爾的作戰。

日軍此次行動的統帥是當年參與“七七事變”有功的牟田口廉,其依靠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侵華有功,已經從大佐升為中將司令官。

從牟田口廉在英帕爾的表現看,其明顯的德不配位。在不攜帶行軍口糧的情況下,趕著大批牛羊作為口糧渡江進攻英帕爾。這些牛羊在盟軍的轟炸下四處逃竄,日軍既要應付盟軍的攻擊,又要防止牛羊逃竄,明顯分身乏術。就這樣,日軍在失掉口糧后,勉強穿越熱帶叢林。

此時有人向牟田口廉建議放棄此次作戰,但是被其拒絕。牟田口廉估計是想效仿項羽破釜沉舟,絕處逢生。然而他的運氣卻沒有那么幸運了,熱帶雨林的雨季來臨,各種寄生蟲和蚊子瘋狂繁衍,缺少藥品和糧食的日軍竟有3萬人染上瘧疾和傷寒。

日軍此時的戰斗力幾乎已經喪失,連一個500英軍守衛的科希馬都不能攻破。在佐藤中將向牟田口廉苦勸無果后,竟私自率部撤退、化整為零后的日軍又遭遇山洪爆發,欽敦江水位暴漲,日軍進退兩難。英印軍憑借火力優勢幾乎全殲第15軍,擅離職守的第31師團長佐藤被移交軍事法庭審判,其余將官均被撤換。

此后日軍戰略性的放棄攻列印度。

日本已是強弩之末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與美軍進行慘烈的跳島爭奪戰,已經無暇顧及東南亞戰場,更不要說重新開辟新的印度戰場。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慘重,兵力和戰略物資嚴重耗損。

日軍絕大部分的兵力被牽制在了大陸戰場,1944年以后,大陸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此時如果在延長戰線,分兵印度,只會加速日軍的滅亡。攻占印度,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印度戰略物資匱乏

印度作為貧油國家,即使日本占領印度后,并不能獲得石油,而彌補日本在石油匱乏的不足。而且日本還要增加兵力駐守印度,以獲得有效占領。

從戰爭經濟學來說,日本此時在繼續投入兵力侵占印度,只會是個賠錢買賣。而印度作為英國在亞洲僅存的獨苗,也會進行殊死反抗,日本花費大力氣去占領一個性價比最低的印度,味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在當時的條件下,日本只能進行戰略的取舍。

印度同仇敵愾

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一直想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在留學英國的精英階層的吶喊下,民族覺醒和民族獨立運動已經開始萌發。

一些有遠見的印度政治家和社會上層階級,主張參與對日本在內的軸心國參戰。印度期望在二戰勝利后,可以以此為條件與英國進行談判。事后證明,印度的參戰獲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期和支持,增加了自身談判的籌碼。

印度不是被輕易忽悠的國家,日本想在印度故技重施,以幫助印度獨立的謊言已經施展不了。印度境內擁有英印軍,英軍,西非軍,印度軍,美國航空兵近200萬人。面對印度上下軍民同仇敵愾,日本如果成功占領印度,也會被扒層皮。

事實證明,團結才是力量。如果日本在二戰時期,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印度,那就可以各個擊破,將印度收入囊中。這也啟示我們,所謂的“民族自決”只是帝國主義進行分而治之的另一個圈套,一個上下一心的統一國家,誰都會退避三舍。

4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日本人很可惡,但敢跟英美大國,值得尊敬,沒給東方人丟臉

  2. 我以為,從常遠看最大的危險是俄羅斯

  3. 堅強和頑強不分的小編同學,這個故事講大了吧!日本侵略大陸不假。到同時發動你說的那么多戰斗陣營過于虛假了。當年日本在侵略大陸過程中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大的就是軍需問題。出兵三流國家只是為了軍需淄重。保護日商更多的提供石油鋼鐵等物品,主兵力目標全在大陸。偷襲珍珠港也是因為美國封鎖日商海上石油通道想一戰威懾美國退步而已

  4. 堅強和頑強不分的小編同學,這個故事講大了吧!日本侵略大陸不假。到同時發動你說的那么多戰斗陣營過于虛假了。當年日本在侵略大陸過程中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大的就是軍需問題。出兵三流國家只是為了軍需淄重。保護日商更多的提供石油鋼鐵等物品,主兵力目標全在大陸。偷襲珍珠港也是因為美國封鎖日商海上石油通道想一戰威懾美國退步而已

  5. 日本這幫蠢貨,當時配合德國打蘇聯絕對是物超所值

  6. 我來說一句實在話,核子彈根本就不是美國研究出來的。是什么國家?我也忘了只不過半路上被美國搶了而已。

  7. 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改變思維!只不過現隱身而以!一旦條件成熟我敢打賭!日本一定會開侵略他國!首先就會是大陸!!!這個是肯定的事情!只是末肯定時間!!

  8. 千萬別小瞧日本這個民族!!!

  9. 關鍵是兩顆核子彈還沒讓他們醒啊!

  10. 吃軟怕硬,美國人的核子彈是日本人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