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有“九子奪嫡”,而乾隆有17子,其傳位為何卻風平浪靜?

乾隆時期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歸根到底來說,就是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皇權進一步加強的結果

這話怎么理解呢?咱們先看一下康熙晚年為什么會發生九子奪嫡。

在康熙繼位之前,鐵帽子王可以說是沒有篡位野心的皇子的終極目標。因為無論是待遇還是權力,在當時當個王爺也挺好的。但經過皇太極、順治和康熙爺孫三代的不斷的打擊后,鐵帽子王的風光不再,可謂是一年不如一年,堂堂王爺居然還不如皇帝身邊的心腹混得好。

面對此情此景,如果你是皇子,你會怎么為自己的未來人生進行一番規劃呢?

我覺得,最起碼你要提前投資吧?盡早的選邊站隊,也就是盡早抱大腿。如不然,新皇帝登基后,到時候他不待見你,你覺得你能有好日子過?

好,如果你站了隊,就如歷史上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太子大腿,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以及一票朝中大臣抱八阿哥胤禩的大腿后,這個時候就有一個新的問題來了——皇帝會怎么看待你們這種公然抱大腿的行為

在你看來,你抱大腿,可能只是想給自己找個好歸宿而已。可是你皇阿瑪就不見得也是這樣認為了哦。

他會怎么認為呢?他肯定會認為,你們是在結黨營私,懷疑你們會不會造反篡位?

可能你會說我沒這想法,但他會信嗎?并且你真能保證自己一點非分之想都沒有?

所以這個時候,打壓結黨的皇子、大臣,就變成了你皇阿瑪為了保住皇位的剛需!

所謂大阿哥胤褆和太子的內斗,八阿哥和太子的內斗,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內斗。兩次廢太子,永久禁錮大阿哥,打壓老八和老十三,警告老三要專心治學問,這些事件看似都是康熙的兒子們在瞎搞,康熙對此好像無可奈何。可實際上,這都是康熙于幕后一手策劃的內斗事件。如果他不廢太子,他不召集群臣眾議新太子人選,哪會有后面那么多內斗事件發生

因此,不要總覺得康熙晚年鬧九子奪嫡,是因為他兒子多。實際上在當時,不管康熙是二十四個兒子,還是兩個兒子,只要他兒子結黨抱團,康熙都會操控兒子內斗,最終都會搞出皇子爭儲這種事情

這里你可能會說,康熙有這么腹黑嗎?他如果這么做,哪還有一點父親該有的慈愛。

如果你是這么看康熙的,那你就真是小看了這位爺了。他八歲登基,十四歲擒鰲拜,二十歲逼反三藩,他爹留給他的老臣,除了新力,無一人能善終。如果把索額圖的結局也算上,四大輔臣就是全滅結局。

給這位爺當心腹,當兒子,那真得先找算命先生看看自己的生命線。命不夠硬的人,怕是伺候不起他。

扯遠了,說回正題。康熙在幕后策劃兒子們內斗后的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兒子們全老實了,朝內的黨派基本被打成蛋花,康熙終于穩固了皇權,再也不用擔心晚年被人暗殺或者被兒子逼宮了。

并且最關鍵的是,被康熙這一折騰,清朝的皇子算是徹底蔫了。再想結黨,再想跟朝臣或兄弟抱團,已沒有任何可能性。而皇位到底由誰來繼承,全由皇帝一人做主,誰都別嗶嗶,誰也別瞎想

康熙死后,雍正繼位,他在吸取康熙后期皇子內斗的教訓后,宣布不再明立太子,而是將心中默定的太子書寫兩份,一份藏于內廷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邊,另一份自己收藏。老皇帝活著時,都不準議論。等老皇帝死后,去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邊取出詔書即可,這也就是所謂的“秘密立儲”制度。

最后,再來看乾隆。

乾隆繼位后,全盤繼承雍正的傳位制度,皇位到底留給誰,他自己一個人說了算。誰都沒資格說話。敢擅議儲君的,輕則罷官,重責砍頭掉腦袋。朝臣們不是鋼筋鐵骨,在這種高壓狀態下,自然是不敢亂抱大腿,有什么結黨之念了。

另一方面,作為乾隆的兒子,如果還想有個好的歸宿,就不能結黨,老老實實的給他當兒子就行了。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爭也沒用。

當然,作為皇子,乾隆的兒子們也不可能不對繼位沒有任何想法。事實上乾隆的十多個兒子也在明爭暗斗的想要爭奪皇位。但問題是,乾隆身體很好,而且他又霸道,耗死了自己秘密冊立的三個太子不說,還罵死了一個兒子,過繼出了兩個兒子,以至于最后剩下有資格繼位的兒子只剩下四人。

而就剩下的四個兒子(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也都被他壓制的死死的,各個都只能做事,得不到他們叔阿公那般歷練,無法掌控實權,無法與人結成利益集團。

乾隆的長孫(永璜的長子)綿德不信邪,私自跟禮部的一個郎中見一面,交換禮物。結果乾隆直接把他革爵,發配伊犁,永不準贖罪。并且乾隆還把康熙朝諸子爭位的事情翻出來跟兒子們叨叨,語氣很重的訓誡他們不要有非分之想

也就是說,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持續高壓,從乾隆朝開始,皇子普遍都被當飯桶一樣圈養了,產生不了精明、強干,有野心,對皇帝權威有威脅的人。乾隆曾感嘆兒子素質過低,選擇嘉慶繼位只是因為他沒有短板。可實際上,兒子們會那樣,都是他自己導致的。

既如此,乾隆朝也就不可能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前提,乾隆的兒子也就無法鬧出九子奪嫡那種事情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