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寶是大陸古代錢幣的一種名稱。起于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鑄造的銅幣“開元通寶”。意思為“開始新紀元通行的寶貨”,于是有了“通寶”名稱。以后歷代沿用下來,“通寶”二字前面常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于幣面。如南唐的“唐國通寶”、宋代的“太平通寶”、元代的“至正通寶”、明代的“大明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等。錢幣形狀為外圓內方,其名稱多為四字楷書,分列于方孔四邊,這樣就出有兩種讀法。
2,以“開元通寶”為例:一是直讀為“開元通寶”,二是旋讀為“開通元寶”,這樣的意思也能說得通,意為“開始 通行的首要寶貨”。這種旋讀方式在民間頗為流行。
3,到了元代出現了以白銀鑄造的真正“元寶”,也是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盡管形狀、重量與銅錢完全不同,但二者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即白銀“元寶”與銅錢“通寶”都是“通行的寶貨”,而且明清兩代在元寶通行的同時也通行銅錢,二者都是大家喜愛的錢幣,有意無意便將“元寶”與“通寶”聯系在一起,但是一為銀錢,一為銅錢,這也可以看做二者的不同之處。
4,相同之處是什么呢?跟大家賣個關子,其實各位讀者都知道的,那就是兩者可以互相折算,同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如我們現在的一元與一百元一樣,只是錢幣的面值與它代表的價值不盡相同罷了。
5,錢幣是評定國家盛衰與否的典型特征,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經濟發展迅猛,政治穩定,所鑄造的錢幣大多都很規整,文字美觀,錢幣厚重,規格統一,存世量也豐富,可見錢幣是一個國家最好的代言,錢幣愛好者收藏錢幣更多是從錢幣本身喜愛著那個朝代的歷史,反觀那個朝代,以此紀念。
6,盛軒國際有幸得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一枚,斷代/款識:民國時期,重量7.7g,直徑27.7mm;康熙通寶背“臨”一枚,斷代/款識:清代,重量3.7g,直徑27.4mm。其兩者材質不同,康熙通寶是七分銅三分白鉛(鋅)的黃銅材質,光緒元寶是紅銅95%、白鉛4%、錫1%配合。二者形狀造型也不同,清代的元寶是沿用明朝的制度,在清道光年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后,大陸本國根本還不起“洋錢”,于是清政府被迫使鑄造了大陸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光緒元寶”,俗稱“龍洋”。
7,錢幣的演變過程是有其歷史意義在其中,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且做工精細,隨著錢幣收藏的大熱,自然也有造假的古錢幣鋪天蓋地而來,這需要進行認真的核實錢幣真假,但是,真的古錢幣的收藏
8,元寶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文獻統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作“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
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是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作“元寶”
元寶之名不是首見于五代,而是唐代安史之亂中史思明鑄造的得壹元寶是最早的元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