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為什么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歷代帝王及嬪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視為神圣之地。在當時,只有皇家身份尊貴的人,才有資格葬入這里。

但是有一個奇異現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監墓。那么,這位太監是誰?怎么會葬在這里?能葬入皇家陵園,可見在這位太監的身上,一定藏著非同一般的驚天故事。(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獲得!)

首先,峰子哥來簡單介紹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規模宏大,占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這里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稱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南京城破后,朱允炆不知所蹤,所以沒有帝陵。

于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五月,天壽山這一塊地方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帝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在總覽圖中,每個皇帝“某陵”字樣,放大后都內容繁多)


其實,明十三陵埋葬了兩位太監,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監姓名已無考,不知道是誰。而這個太監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頗為詳細,清朝帝王曾親自為一個太監的他撰寫碑文,還樹碑立傳。

那么,這個王承恩生前發生了什么?


其次,峰子哥來講講這個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盤踞于大明王朝權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們與核心權力人物皇帝們,朝夕相處,進而獲得寵信,多是狐假虎威,權勢沖天。

在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太監比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個個權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宦官專權、作惡多端的現象,在明朝也尤為常見,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當然,其中也有載入史冊的著名好太監,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以及還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講的十三陵太監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后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太監。他的直屬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監曹化淳,王承恩為人忠心謙遜,深明大義,且無野心,算是一個特例,他完全不同于明朝歷史上那些弄權、狡詐、滿腹壞水的大太監們。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漸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有代為“批紅”大權,被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帝,引為心腹太監,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謂已權傾朝野。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1644年3月15日,闖王李自成率大軍,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師北京。

一直忠心跟隨崇禎帝多年的太監王承恩,被崇禎帝委以重任,擔任兵馬提督大元帥一職。王承恩臨危受命,親自上陣督戰,其間還親發炮彈,與敵肉搏,誓于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來講講王承恩的結局

怎奈寡不敵眾,大勢已去。

當闖王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正值國家危亡之際,明朝很多大臣將領,紛紛選擇了避禍,或冷眼旁觀,或者投入敵人懷抱獻媚。

西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北京城內外喊殺聲一片,即將城破,在這千鈞一發的危亡時刻,還有一個太監帶領最后的親兵在城墻殺敵,而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據史書記載:“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墻,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


據史載,崇禎帝是個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閱大量奏折,想努力挽救這搜即將沉沒的巨輪,但怎奈大明王朝傳到他手里時,已是積重難返,加之他雖拼命勤政但卻能力有限,又有些剛愎自用以及個人性格原因,只能見王朝滅亡,而回天乏術!


19日京城被攻破,徹底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帝,下達了最后一道圣旨:為后妃免遭闖賊凌辱,令周皇后等一眾嬪妃全部自縊殉國。崇禎寧死不做俘虜,也不愿其他皇族淪為俘虜,于是崇禎帝持劍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血濺后宮。

隨后,龍袍尚殘留飛濺血跡的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禎看著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悲壯寫下血書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德薄匪躬,然皆諸臣誤朕,致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隨后,崇禎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樹上,上吊殉國,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死,明朝滅亡。

太監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向崇禎帝的尸體重重的叩拜數下后,亦上吊而死,追隨崇禎帝而去。(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在崇禎帝生命危難的最后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還誓死忠心跟隨,不離不棄,而昔日那些滿口仁義道德、愛表忠心的滿朝文武們一個個都不見了。


其四,峰子哥最后來說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過程

李自成占領北京后,全城搜羅崇禎帝的尸首,并發出懸賞通告:有找到崇禎帝尸首者,賞金封侯。結果三天后,才找到崇禎帝及周皇后尸首。

西元1644年4月4日,為籠絡人心,李自成遂將崇禎帝和周皇后,草草歸葬于田貴妃之墓,并改稱“思陵”,并特地將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禎帝陵側,讓他永遠守護著崇禎墓。

后來,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為王承恩此舉震驚和感動,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特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親自為一個前朝太監撰寫碑文,碑首刻有“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御制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靜靜的躺在思陵的旁邊,這里早已雜草叢生,鮮有人來,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覺心生凄涼,不免在想:無論是王朝末路,還是帝王之過,都不是一個太監的錯,他只是選擇了忠于自己的角色,而沒有見主人危難而吃里扒外。這里埋著一個忠魂,默默無聞。

【原創:峰子哥;點關注更多有趣歷史!歡迎點贊、轉發、評論交流!版權聲明:原創版權、侵權必究。謝謝!】

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謝謝,讓我知道了來龍去脈。

  2. 這樣的人好少

  3. 忠貞不愉,死而后矣!

  4. 忠于自己的角色是多少人都難以做到的

  5. 越是忠臣越容易被人遺忘,無論以前,現在還是以后,

  6. 忠心事君,忠心事國,真正做到了與家國共存亡,難能可貴!

  7. 魏忠賢王承恩皆忠臣也,

  8.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