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看過一個帖子,是扒馬未都的。其中有這么一小段,涉及到馬未都認識王世襄的經過:
馬未都也是人精(其生活軌跡和馮師驚人相似),早年是工人,后來寫了篇文章《今夜月兒明》靠這個進了《青年文學》任編輯,編稿攝影一把抓。蘇童、王朔等作家成名之前都和馬爺交往過,都在《青年文學》發過文章,其人善于當伯樂。后來喜歡上古玩收藏,在看過文玩大師王世襄寫就巨著《明式家具珍賞》后,直接扎到人家里請教,后來三天兩頭往王世襄家跑,最后終于得其真傳。在七八十年代古玩便宜如糞土的年代收藏了大量文物(經常在出差的時候去村里收貨),最重要的是馬爺不光收還善于賣,低買高賣聚集了大量財富,也得罪了很多人。馬未都并不善于創作文學作品,沒有靠得住的著作,且為人機狡,所以成名后被人稱為只是一個商人不是文人。
后來馬未都接受媒體采訪,也曾談到自己與王世襄交往的趣事:
上世紀80年代我就跟王老認識了,那時候我只有33歲,他當時70多歲了,應該是以祖孫輩而論,但只要談得投機,他就不讓我走,留我留到半夜,還要去給我炒一個菜。要我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能吃又能做,做菜非常好吃和講究。
兩個人的描述略有出入,那個網友的意思是,馬未都作為后輩,經常厚著臉皮跑去王世襄的家里,三天兩頭的去,才跟王世襄攀扯上關系,認識了王世襄。而馬未都自己的描述是,王世襄很看重他,談得很投機,還親自下廚給他炒菜,關系非同一般,說忘年交不為過。
馬未都沒有講一開始他們是怎么認識的,但是大概還是可以推測出來,文學青年馬未都在京城文藝圈小有名氣,交友甚廣,喜歡上了收藏,而王世襄又是當時文物收藏界的研究大家,馬未都作為后輩沒事就主動去王世襄家里請教請教,學點文物鑒賞的本事,而老人家也是平易近人,引為同趣小友,樂于提攜后進,二人因此相識,成了忘年之交。
馬未都的古玩鑒賞能做到現在這個水平,我相信從王世襄那里得益頗多。
王世襄平時交游的都是啟功,黃苗子等文藝圈里的大佬級人物,馬未都忝列其中,可算是在圈子文化里登堂入室了。
事實是馬未都在一個古董如糞土的年代喜歡上了收藏,并且勤奮好學,再加上臉皮厚有點關系,搞到了很多好東西,現在成為了大家,在古董圈有著絕對權威。并且之言不諱,很多人嫉妒并栽贓他,想要證明自己被馬未都看假的東西是真的。
有文化素養的老人都喜歡好學正派的年青人交往,我認識一個當地有名的書法家,介紹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青人,現在他們的關系比我更進一步。所以說,馬未都與王世襄的交往,我相信馬未都自己的述說,而外人都只是猜的。
7.8十年代確實便宜,但是不是糞土,那會的大部分家庭月收入才多少錢??說白了,老馬家還是有錢。我記得他說過82年拿買電視的錢買了個四聯屏,1600多塊,有意識是一方面,家庭條件也夠。
馬未都本人在字里行間,話里話外都表露出對王世襄的尊敬,從這一點上來說王世襄沒有結交錯人,也說明了馬未都人品是高尚的! 馬未都敏而好學,王世襄誨人不倦!這本應是一段佳話!
古人說不恥下問這有什么可驚訝的!
說馬未都沒有什么文學作品的,還嘲諷他不是文人的?我想說,錯!馬老師講課幽默風趣非一般人能比!能說必然能寫。馬老師后來沒走文學這條路罷了。那些所謂的文學大師,講課還不如馬老師呢。他賴王世襄家也好,你行你也賴啊!可見沒有真本事怎么能讓王世襄看重。別酸了都!
馬未都年輕的時候,面相略顯刁滑刻薄,尤其一雙淡眉,小三角眼,尖下頜,更顯得機敏于常人。現在的馬爺,面色紅潤,面相飽滿,眼睛充滿睿智。這是多年打磨,人生閱歷豐富的體現。現在再看馬未都馬爺,慈眉善目,溫文爾雅,真是面由心生。此時的馬爺與年輕時的面相真是大相徑庭啊!
馬未都以經把他和王世襄定為祖孫關系了。不可能是師徒關系。
你都會那些?在這里評論人家?
馬老師不管是不是馮老師的路子,起碼現在不起口舌之爭,窺一斑而知全豹,日常也不會無下限的捧臭腳,每個老大哥也不是都喜歡無下限的小朋友,尤其文化圈還是更注意興趣相投,脾氣對味兒。再說了,年輕人有這樣的機緣其實沒什么的,能抓住這樣的機緣真的成為忘年交,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