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酈食其(yì jī)(?~西元前203年),秦朝陳留縣高陽鄉(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于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酈食其投奔劉邦時,已經年過六旬,堪稱是“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他獻策攻下陳留,使沛公的西征軍獲得許多糧草和輜重物資,解除了后顧之憂。在楚漢兩軍相持苦戰難解難分情勢被動的局面下,他建議漢王奪取滎陽,占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后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二、宋準介紹:
癸酉科考官為翰林學士李昉,擢宋準為第一名,貢士徐士廉擊登聞鼓,狀告李昉在錄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親召宋準于殿上復試。太祖見宋準相貌英俊,聰敏迅捷,非常贊賞,認為就應是這樣的人奪魁,遂復欽定宋準為第一。此后,省試之后再加殿試,成為制度,歷元、明、清未改,宋準便成為宋朝殿試產生的第一位狀元。
開寶八年(975),宋準受詔修定諸道圖經。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軍改為南平州,宋準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興國四年(979),遷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參與文獻。興國八年,主持貢舉,之后出任河北轉運使。雍熙四年(987)患病,遷金部郎中,免知制誥。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1歲。
三、韓絳介紹: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韓億第三子。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舉進士甲笠,任陳州通判,直集賢院,為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仁宗時,知制誥,因審辦-擢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后遷龍圖閣直學士、知練院,為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以討平羌亂,加端明殿學士,召知開封府為三司使。神宗立,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贊成王安石變法,又任陜西宣撫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部士,進觀文殿大學部士。王安石罷相后,由他代相。元豐初,為建雄軍節度使。哲宗立,為鎮江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康國公,官至司空、檢校太尉。七十七歲卒,謚獻肅。絳工豪翰,其書師法顏真卿、柳公權,風格剛勁挺拔。
四、吳芝圃介紹:
吳芝圃(1906~1967.10),原名殿祥,字芝圃,河南省杞縣趙村(今傅集鄉趙村)人。青少年時先后就讀于杞縣甲種農校、杞縣黌學私塾、北平勵群學校、開封培文學院、河南省立二中(開封)。求學期間于1923年與進步學生張海峰、韓紹棠(韓達生)等組織反對舊禮教、舊風俗的”風俗改良會”和探討革命理論的”讀書會”。1924年又與開封二中同學韓曉亭、劉少文、高炳坦等聯系校外進步青年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會”,研討《共黨員宣言》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從事革命活動。他主編《我們的通訊》和《現實生活》兩種刊物,發表進步青年學習共產主義理論的心得及駁斥反動謬論的文章。翌年,”社會科學研究會”改為”河南青年社”,發展社員五百余人。
1925年,他加入大陸共產主義青年團。”五卅”慘案發生后,在開封黨組織的領導下,發動全市學生、工人、市民和各界人士成立”慘案后援會”,6月5日,十萬余人在開封南關演武廳集合,發表聲援”五卅”宣言,會上他作為學生領袖登臺演講。同年秋他受黨組織派遣回杞縣領導農-動,年底加入大陸共產黨。
1926年2月,他受黨派遣到廣州農-動講習所學習,聆聽毛澤東等的教誨,并到海陸豐參觀學習,列席當地農民代表大會和群眾大會。9月,他回到河南,任中共杞縣地委-部長,秘密發展農民協會會員,建立農民協會,同時以辦夜校等形式,將紅槍會轉化為革命武裝力量,至豫東農民-前夕,發展農民武裝基干六千余人。
五、徐本善介紹:
徐本善(1860-1932),號偉樵,道號乾乙真人,杞縣人。少時曾隨父朝拜武當山,謁遇真宮,武當山氣象萬千的景色,金碧輝煌的建筑,精湛絕世的拳術使他為之傾倒,遂起棄世出家之念。20歲由家經南陽,入武當,拜龍門派王復邈、劉復寶為師,研經習武。
徐本善性情忠厚,聰敏過人。隨師誦經,過耳不忘。數年后被明了真人納入靈門弟子,授以武當內功、拳術。在老師的嚴格指教下,他勤學苦練:夜行曲徑定時往返,暮夜置身深谷野嶺,礪志練膽;平日于廟堂立樁,躍行其上;繼練獨臂取水、足趾行走、手指掛物、懸空擊袋;又于雙臂套鐵環各5只,每只1斤,抖臂發射,直出橫飛,環環中的。他從師習藝10余載,深得武當拳術奧秘,堅持聞雞起舞,風雨不輟,武功日臻上乘,卻深藏不露。
六、王耀軍
王耀軍,男,開封杞縣人氏,別號樂天杞人,年齡未考證,據說他本來是縣里聯考狀元,因為名額被人頂替,卻因家境貧寒,無權無勢,不能伸張正義。悲憤抑郁太久,精神就有些失常。后來就效法孔子,周游家鄉列縣、市,常常是左手提一個石灰桶,右手掂一個大個的掃帚,文思泉涌時,就會攀爬到沿公路村莊的房子墻壁上肆意揮灑,風格多樣,天馬行空。因為常年不事生產,醉心于文學和書法作品創作,故而經年累月下來,倒也作品無數,以詩歌和俳句類型居多,并且主要發表在大陸各地的屋山、大墻之上,因為他本人是河南人氏,因而其作品在河南境內流傳最多,最廣,堪稱墻上名人。鄭州市火車站若干年前也曾經留有他的墨寶,后因為城市市容整治而不幸被損毀不保,甚為遺憾。
王耀軍有一首詩在網上廣為流傳;那就是題在許昌鄢陵“少年童子取高位”——甘羅的陵墓旁的一處墻上的詩文,《復拜甘羅祠》: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載青史幾數春/千秋古柏歷滄桑/神童佳話傳至今。關于王耀軍的故事還有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周口日報》登載,王耀軍在北京流浪被警察收容。當警察聽說眼前的這位流浪漢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耀軍時就對他說:王耀軍,聽說你才比曹子建,七步能作詩;給我們來一首,立馬放了你。誰知王耀軍一步未走張嘴就來:“大鵬鎖囚籠,有翅難飛騰。眼望幽燕地,欲游在夢中。”警察佩服他的才華當即將他釋放。我中學時的班導老師也有關于王耀軍的一段故事:我的老師有一次進城,在太康西關見到王耀軍;當時王耀軍正在一堵墻前完成他的作品;他在他的作品一側落款:中華共和國詩人王耀軍。我的老師提醒他:“耀軍,國名里你漏寫倆字”。“哪倆字?”“人民。”“人民?誰記得誰有心添,就添上吧!”王耀軍說完竟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的老師后來跟我說,看來王耀軍并不是漏寫,而是有更深一層意思。
我也是好人杞縣人,
還有孟姜女,廚師祖師爺伊伊。
耀軍國中未畢業,木有參加聯考,何來狀元?五九年鬧饑荒,他餓昏了火燒棉衣,傳言精神失常
穆青 杜祥宛 1997年當選為大陸工程院院士。 張 武(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大陸印”的核心設計者) 張武, 項廣強 伊 尹 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生于杞之空桑(今葛崗鄉空桑,別稱伊尹村),成年后在有莘(別作莘野,今開封縣陳留鎮東南古莘城即其地,東距空桑20里)耕作。當時商湯住在亳(今安徽省亳縣),是夏王朝的諸侯,他仰慕伊尹的才能,備禮品去聘伊尹當助手,伊尹慷慨應允。湯派伊尹去夏部落考察,以決定輔夏或伐夏的策略。伊尹至夏,見桀王自比太陽,荒淫無道,民怨沸騰,都咒罵“太陽趕快殞落”、“寧愿與太陽一起滅亡”。伊尹回到亳,向湯如實匯報,湯遂起兵伐桀。在伊尹的策劃下,先攻打桀的友邦韋、顧、昆吾等國,進而與桀戰于鳴條(今山西安邑縣北),桀敗逃南巢而死,夏亡。湯代夏為君,改國號商,尊伊為尹(尹,正也,史稱阿衡)。湯死后,其孫太甲繼位無道,伊尹將其放之于桐(今山西榮河縣一帶),令其守湯墓思過。3年后太甲悔改,被迎歸于亳為君,仍尊伊尹為阿衡。至沃丁繼位,伊尹死,年130歲。 酈 食 其 酈 商 董 宣 蔡 邕 蔡 琰 江 統 張 巡 孔 維 宋 準 宋 庠 宋 祁 孫 賢 李可大 李際春 李茂春 侯于趙 楊新朝 劉理順 李 巖 步金門 步鳳鳴 步風藻 徐本善 侯意園 蔣 藩 劉云行 劉伯泉 孟昭樸 蔣士奇 胡詩俊 曹鼎新 吳欽堂 何心榕 王毅齋
咸面蘭花豆,還有焦的。換豆腐吧啊。馬家香油。聽到這些,你不覺得是鄉音嗎!?
王耀軍的確是我們杞縣的名人,早幾年我老公出去做生意,路上偶遇他,幫他推了一次車子,他為了感激老公,隨口送了幾句詩,~蒜來有利,蒜去發財,算來算去,稱心❤如意,我老公是做大蒜生意的。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老公一直很欽佩他的才華
穆青怎么沒有?
酈食其是通許的
杞縣名人,蔡文姬都沒提,胡編
是古代,現在屬于陳留!歷史文化名人,不都得沾親帶故嗎^_^//@淼鑫森123: 那不是杞縣的 是現在開封縣陳留的 伊尹好像是杞縣的 // @漸佳: 不好意思,確實遺漏,謝謝指正! // @行動電話用戶154311382: 丶胡球說,蔡邕,蔡文姬都沒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