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沒有可比性。
薛岳能在長沙頂住日軍三次進攻,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薛岳本人以及第九戰區上下對守住長沙有非常強的信念。其實委員長起初是不想守長沙的,按他的指示,薛岳應該放棄湖南北部,主動退守至湘南。但無論老蔣怎么要求退軍,薛岳都置之不理,并且他還反過來說服老蔣,要求死守長沙。
我們知道,老蔣是委員長,是最高統帥,而薛岳僅僅只是戰區負責人。如果他一定要薛岳退兵,且無人支持薛岳守長沙,薛岳也不能抗命不遵。所以老蔣最終同意守長沙,其實還是第九戰區三十萬將士,以及三千萬湖南人民支持薛岳抗戰到底的結果。
將有必死之心,兵無貪生怕死之意,將士們都想留下。就連老百姓也不再懼怕日寇。守住長沙的幾率,這就有了一半。
第二個原因是薛岳戰術布置合理,最大限度的縮小了中日兩軍的軍力差距。
我們知道,中日兩軍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國軍在戰場上一味死磕,絕對是不理智的,送人頭的行為。所以國軍要想守住長沙,必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基礎條件,縮小與日軍在軍力上的差距。
薛岳到任長沙后,他發現湖南北部,也就是岳陽至長沙一線,雖然都是大平原,但岳陽通往長沙的大道,其西邊是廣闊的洞庭湖與湘江水系,是一道天然屏障;東邊是崇山峻嶺的湘東山地,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日軍自岳陽進攻長沙,看似一路平坦,但選擇余地并不多,只能走一條道,很難繞道包抄長沙。而這條唯一的通道上,由北向南又分別有新墻河、汩羅江、撈刀河與瀏陽河四條天然的防線。
雖然說,這四條河流都不寬,日軍搭個簡易橋就能過河,但河水本身就是天然屏障,不利于日軍重武器與機械化部隊的快速行動。
國軍只要層層設防,合理利用有利地形,逐步消耗日軍士氣。然后讓開大路,撤至大路兩側埋伏,不斷騷擾日軍補給線,把日軍分割在四河之間,消耗銳氣,等到殺至長沙城下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時,最后再進行大決戰,完全有機會化被動為主動。
事后,薛岳把這種層層阻擊騷擾,最后決戰的戰術寫成書,即著名的“天爐戰法”。
“天爐戰法”的實戰效果,毋庸置疑,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的結果擺在那里。這確實是當時的一個合理的戰術。
當然,這個戰術也有個大問題。就是當日軍兵力足夠多,殺到長沙城下,仍然還有相當強的后勁時,“天爐”的爐底會被捅破,最后決戰就無從談起。
國軍要想不被包餃子,只能主動撤退。會戰則以失敗告終。
比如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兵力相比于前三次,陡增了一倍(約20萬)。
同時針對薛岳的戰法,日軍指揮官橫山勇也改變了戰術。將兵力分為兩個梯隊,進行波浪性進攻。日軍第二梯隊在展開攻勢時,對國軍進行反包圍夾擊,打擊國軍布置在側翼的包抄部隊。
當時面對如洪水一般的日軍,國軍直接就被打蒙圈了,沒能頂住攻勢。保衛長沙長達五年的神話就此被終結。
第三點是長沙會戰的同時,其它戰區也在攻守相望,支援第九戰區。薛岳和九戰區并非是孤軍奮戰。
比如第二次長沙會戰時,阿南惟幾靠閃擊戰打了薛岳一個猝不及防。眼見長沙有危,委員長電令三、五、六戰區,各自向當面日軍發動猛攻,以減輕長沙方向的壓力。在這波主動出擊中,第六戰區打得駐宜昌日軍主動燒毀軍旗和秘密文件,師團長以下軍官準備好了自盡的場地和用具,并寫好絕命書。無奈之下,阿南惟幾只得抽調進攻長沙的部分兵力增援宜昌。
從最終結果來看,三、五、六戰區的協同作戰顯然是有意義的。
題外話: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利,與當時全國形勢不利,無法支援九戰區也有關系。
說完了長沙會戰,再看海南島戰役,會發現當時的薛岳和守島部隊可謂是一塌糊涂。
比如說斗志,薛岳帶頭就沒有斗志。他雖然號稱要死守海南島。但他自己根本就沒有守住的信心。守島的十萬國軍也一樣,堪稱是將無必死之心,兵有貪生怕死之意。十萬大軍從上到下,都盤算著怎么跑路去臺灣。
而且最要命的是,1947年之后,薛岳被老蔣一擼到底,截止至退守海南時,薛岳只是文官身份。他在軍中威信,今非昔比。
這里再說個題外話。渡江戰役后,國軍從上到下都是一塌糊涂。比如說廣東戰役,解放軍主力還在百里之外,廣東的第二大經濟重鎮汕頭就丟了。而解放潮汕的部隊,僅僅只是1947年以29個老兵為骨干,一直在敵后打游擊的地方縱隊而已。(閩粵贛邊縱隊)
福建的情況也一樣。地方游擊隊都可以和國軍打得有來有去。還沒等三野主力來,福建就解放了一大半。
再就是戰術問題。薛岳在海南島搞得“伯陵防線”,很有問題。具體來說,就是他不該平分兵力,處處布防。
因為守島的關鍵是不能讓對方登陸,只要對方主力上不了島,縱然對岸有百萬大軍,也是無濟于事。比如,三野當初攻擊金門島失利的原因,就是與其剛一上岸,便遭到金門守軍重兵圍攻,炸掉了船只,無法增兵鞏固灘頭陣地有很大的關系。
而薛岳卻沒有看到這個成功經驗,他的部署是在海南的四個方向各放一萬人,另外的部隊去圍堵瓊崖縱隊。這個部署就導致他處處雖有布防,但處處空虛,沒有防御重點。等到戰爭一開打,四野先頭部隊登陸,薛岳手上就抽不出多少兵力去奪回灘頭陣地了。
最后,四野主力源源不斷的登島,薛岳只能是一退再退,倉惶逃離海南。
另外,薛岳的臨場指揮也有問題。他收到解放軍登島的情報是17號,但他下令反擊的時間卻是20號。中間足足給了解放軍三天的時間去鞏固灘頭陣地。如此莫名其妙的臨場指揮,他要是能守住海南,也是見了鬼了。
最后是大環境。這點無需多說,1950年四月份的形勢,你知,我知,大家知。這個時候沒人能支援薛岳,包括老蔣。
當時的老蔣,雖然明白守海南的意義,但一方面,他無能為力,臺灣尚且不能自保,自然不可能去管海南;另一方面,他對海南守軍的忠誠度其實也不放心。當時守島的五個軍,除第32軍外,其余第4、62、63和64軍都是廣東部隊,而粵軍在國軍體系中,一向又是半獨立狀態。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海南的幾萬人馬最終退到臺灣,對當時的老蔣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有利結果。至少從這個時候開始,國民黨內就沒有第二股勢力了。
戰神薛岳不愿同胞相殘。
薛岳的戰神是吹出來的,但是他比國軍那些草包強多了,薛岳打仗兵力少了就不會玩了,即使是在徐州掌握幾十萬國軍精銳也不照樣被粟總打的落花流水。指揮能力一般
薛將軍守長沙主要是有盆中華
薛岳的身份慢慢就會解開了,他是。我黨優秀的地下工作者,身在曹營心在漢
我也可以問,為何薛岳在長沙能頂住日本的進攻,然而蘇中卻被粟裕打的丟盔卸甲
薛岳的天爐戰法吹得神乎其神,其實就是一線頂住,兩翼包抄。
薛將軍可謂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守長沙是保家衛國,為民族生存而戰,官兵同仇敵愾,所以勝,這是民心軍心所向,守海南島是兄弟相斗,大陸人打大陸人,加上蔣軍腐敗,毫無斗志,伯陵己不是抗戰時的伯陵。
一,長沙會戰是中日之戰,外敵入侵,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全國同心。\n二,海南島戰役屬于內戰,士兵有厭戰情緒。蔣介石剛撤到臺灣,自顧不暇。\n三,攻打海南島的是四野部隊,從東北一路打到海南,士氣高昂。民心所向。\n四,四野帶兵的將領是韓先楚,是四野猛將,部隊裝備精良,虎師勁旅。\n五,薛岳有瓊州海峽之隔,心存大意,被四野陸續偷渡成功,天險形同虛設。
歷史對花園口沒有客觀評價,事實上,花園口為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國軍有機會對組織會戰
歷史達人,歷史知識豐富,[贊][贊][祈禱][祈禱][握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