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核災難,蘇聯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蘇聯英雄們的大無畏犧牲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而日本完全是個懦夫和小人

我的妻子和女兒就在8公里外的鎮上,而現在她們正在睡覺。”這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消防部門負責人特里亞尼特科夫,事后接受采訪時說的話。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發生后4分鐘,他率領28名值班消防隊員趕到事故現場。由于反應堆的蓋勒計數器一并被摧毀,他們以為這只是普通的火災,很多人甚至連防毒面具都沒有帶。“現場到處散落著石墨碎塊,大的兩三個人也搬不動,反應堆不斷冒出濃煙和噴射碎塊,空氣中充滿類似椰子和鐵銹的味道,灰塵落在嘴唇上是苦的。

消防車上的水用完了,邁克爾下車去給水箱加水。他倒在地上,另一輛車上的一名消防員把他抱起來,他說很熱。瓦什丘克和普拉維克帶人從梯子爬上反應堆頂部,我再也沒有看見他們。”在第一時間進行滅火的28名消防隊員中有24人在事故后72小時內犧牲,其余人員也在數年內死于癌癥。莫斯科中央第一醫院這樣記載“通過顯微鏡無法正確觀察他們的心臟組織。 細胞核形成簇、肌肉組織碎片。 這是電離輻射的直接影響的結果。 拯救這些病人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的全員犧牲,阻止了火災擴散至周邊3號和5號反應堆,防止更大災難的發生。

切爾諾貝利20周年活動中,犧牲的消防員遺像

雖然當時蘇聯僵化的體制已經接近病入膏肓,地方政府瞞報,中央反應遲鈍,導致事故處理開始階段問題頻發。到瑞典拿著飄到本國國土的輻射塵檢測報告,以及美國衛星偵察照片擺在面前,蘇聯領導層才明白發生什么樣的狀況。但蘇聯人隨后的危機處理無可指責,他們承受巨大的犧牲和代價將事故造成的危害以及后遺癥降到最低。

第一階段是給反應堆滅火,需要用直升機在反應堆上扔6000噸硼和6000噸鉛。空軍指揮官安托什金少將乘機到燃燒反應堆上方200米處視察,輻射強度達到1000倫琴。制定飛行方案時,兩名米里設計局的試飛員多次駕駛直升機試驗不同方法,副駕駛員光榮犧牲。蘇聯空軍給飛行員座位下方墊石墨墊,機腹釘鉛板,飛行員輪流駕駛直升機上,用3000架次超低空飛行空投的方式完成。

救災過程中墜毀的直升機,這種任務過程中要面對超低空、強輻射、高溫等危險,發生事故時絕無生還可能

接著是給反應堆封閉,蘇聯最開始用機器人,結果計劃火星探索用的火星車只工作幾小時就無法承受。最終是用十分壯烈的方式,工程兵和防化兵,穿著加裝鉛片的防輻射服以人工方式進行。蘇軍工程兵司令塔拉克諾夫在出發前這樣動員:“同志們請稍息!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務。我和政委剛上去一次,沒什么了不起!一切就緒,記住防護要領,每個人到上面鏟兩下就趕緊下來!每組十人,不要超過40秒!還是我先上,然后是政委、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其他同志跟上。假期和黑海療養院已經為我們準備好,為了蘇維埃大陸!”在他們身上,依稀可以看到當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場上,喝完最后瓶伏特加,然后喊著烏拉沖向死亡的偉大軍隊身影。

在反應堆頂進行清理的蘇聯工程兵們

最后是防止堆芯核廢料進入地下水,這也是現在福島核電站面臨的最大問題,在這一問題處理上,蘇聯跟現在的日本做法上完全是鮮明對比!為了防止核廢料通過污水池滲出,需要抽干污水池的核污水,然后灌注水泥。蘇聯當時是三名工程師跳入輻射強度超過1000倫琴的污水池中,打開閥門,最后全部犧牲。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時,值班人員原計劃打開閥門,結果蓋勒計數器顯示輻射強度達到50倫琴時他們就不管跑了,過了十幾天從美國運來專門的防輻射機器人時,結果發現閥門已經被徹底融化變形無法打開。而蘇聯為了徹底防止核污水滲入地下水,在全國范圍內動員組織超過20萬名礦工、建筑工人和工程兵,從距離事故反應堆120米處挖通道,挖到反應堆地下后挖出一片然后灌注混凝土,等于給事故反應堆做了個混凝土防滲層。日本當初哪怕是拿出蘇聯萬分之一的勇氣,也不至于現在一樣拉著全世界一起吃屎。

福島核電站周圍的儲水管,因為沒法做到封閉,冷卻水必須要抽出,而現在日本想把這些水往大海里排放

整個切爾諾貝利事故救災清理過程中,前蘇聯一共動員了53萬人參與,他們一共遭受了約6萬希伏特的輻射傷害(約600萬倫琴),截止到2005年,約有6萬人死于輻射后遺癥,16.5萬人受輻射影響而殘疾。蘇聯以巨大的犧牲將災難影響控制到最低,他們無愧于英雄的稱號。

切爾諾貝利搶救人員紀念雕像,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前仆后繼將災難影響控制到最低

而日本的事故處理,簡直就是笑話,活脫脫的把原本4級核事故拖成了最嚴重的、跟切爾諾貝利同一級別的7級核事故。事故處理過程中,居然還有自衛隊拒絕首相提出的派遣直升機灑水降溫要求這種事情,受輿論壓力以及駐日美軍都出動救援情況下,才姍姍來遲。所謂福島50死士,最后曝光是日本黑社會組織招募的“臨時工”,大部分還是受高利貸逼債等走投無路的人。在核災難面前,蘇聯還是在斯大林格勒血肉磨坊中搏殺的那個蘇聯,而日本則完全是從昭和鬼子變成平成廢宅,能不被吊打嗎?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鏗鏘有力、激動人心的文章!

  2. 謝謝 長見識了

  3. 俄羅斯的媒體應該向世界傳播類似這樣文章的資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