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打的就是一個資訊差,民國幾十年了,山里老頭還以為皇帝高坐呢,誰知道將軍此去是在造反?
在古代,造反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百姓們起義反抗,比如秦末的陳勝吳廣、漢末的黃巾軍、明末的李自成等等。一種則是武將權臣篡位,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晉的王敦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等等。這兩種人群的造反是不能統一而論,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模式。
首先百姓們造反的動機就很簡單,無非就是天災人禍,苛政猛于虎,當個順民已經無法養活自己和家人,簡而言之就是活不下去了。畢竟造反都是大逆不道的大罪,輕則流放抄家,重則殺頭滅族,如果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誰會干這種營生?在家里抱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他不香嗎?
當然了,他們造反的形式就更加簡單,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計劃和準備,其主要是看時機。只要是在朝綱崩壞,民不聊生的時候,適時的拉起大旗,給這些底層人民活下去的動力,那么你就會擁有無數的追隨者。具體操作流程也很簡單,比如說攻下一座城池,開倉放糧;或者打劫一下權貴,分田分地。
你比方說李自成,一個小小驛卒出身,沒錢沒背景,打仗水平更是一般。但他卻能聚眾百萬,推翻大明王朝,其靠的就是一手“追贓助餉”、“均田免賦”。軍餉全靠劫富濟貧,安民則是分田免稅。老百姓們遇到這種不壓榨自己,還給分田地的人,自然就會追隨。
總而言之,老百姓們造反就很直白,因為其與統治者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互相排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相較而言,臣子們造反則是要復雜多了。因為他們和統治者其實是同一個階層的人,背后的支持群體都差不多。而且皇帝的地位還要高于他們,這是一個天然的優勢。這就好比大家吃的是同一口鍋里的飯,而人家能用碗盛,你只能用手抓,很容易燙手的。
一般臣子造反,至少需要兩個條件。
首先,你需要有足夠強的實力。臣子造反的門檻一直都很高,要么是總覽朝政,只手遮天的大權臣,如司馬炎、楊堅;要么是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如安祿山,朱棣。
因為臣子們造反無非就兩種方式,一個是政變,從內部攻破,通過控制京畿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種則是兵變,于封地起兵,直接和朝廷硬剛,打贏了就完事兒。前者要權,后者要兵,沒點本錢可不行。
其次,你還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無論是權臣篡位,還是武將起兵,那都需要師出有名的。他們不能像老百姓那樣直白,說我就是要取而代之。因為這樣做名不正、言不順,屬于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舉。
俗話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如果公開的反對,那就是叛逆。其不僅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還會有著很高的風險。正常情況下,很少會有人去冒險。
這就意味著,造反的文臣武將們,將會失去一大批支持者。權臣們很可能找不到同伙幫手;武將們則是調不動兵馬糧草。
所以,古代那些文臣武將造反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編造一個不錯的理由。其中文臣政變一般都是禪讓,傀儡皇帝要么身體不適,要么德不配位,最終退位讓賢。像曹丕、司馬炎、楊堅等人都是如此。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在禪讓之前,還得再三推辭。以此來表示,自己其實是不想當皇帝的,一直都是忠臣。之所以受此重任,完全就是為了天下蒼生,實在是太委屈了。
至于武將起兵,那多半都是“清君側”,意思是皇帝身邊出了奸臣,遭受了蒙蔽,需要他們起兵去解救。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諸侯們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結果人家漢景帝把晁錯都腰斬了,諸侯依舊照打不誤;東晉王敦起兵,則是打著“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結果他占了都城建康之后,直接就不走了。還有唐朝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稱自己是奉旨討伐逆臣楊國忠。后來楊國忠在馬嵬驛被亂兵所殺,安祿山依舊沒罷兵。
最牛的還是明朝的靖難之役,當時朱棣起兵的口號“清君側,靖國難”。其依據來源于朱元璋的《皇明祖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退位讓賢還是清君側,其實都是借口。但當時的天下人不一定了解內情啊,古代的資訊本就很閉塞,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山的那邊是什么。所以,在那個時代,想要玩兒點資訊差很容易。
就拿那些造反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常年身在軍營,唯一的資訊來源是將軍。而他們們一切行止的指揮者,還是將軍。所以他們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一直還滿心以為是跟著將軍“清君側”呢。
總之他們就是要告訴天下人,我這可不是造反,而是為了匡扶皇室。至于取而代之,那都是前朝皇帝主動禪讓給我的,我已經說不要了,他還是硬送給我,我實在沒辦法才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當然了,口號僅僅只是遮羞布,最為關鍵的還是利益。畢竟生活不易,世事艱難,大家都要抱團取暖。那些有心造反的權臣武將們,往往都不會是單打獨斗,其背后一定是一股龐大且有凝聚力的勢力。
比如那些只手遮天的權臣們,會有大量文武百官的支持。這些人或是權臣的門生弟子,又或是親戚摯友,還有可能是合作伙伴。他們相互之間,要么有著血脈親緣,要么就有著提拔之恩,或者是利益糾葛。
依靠這些情感和利益交織的紐帶,他們被緊緊的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在這種情況下,造反的正義與否,也就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必須得要支持。
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也一樣,他們底下一定是有著一批屬于自己的親信。如果你倒了,那么你提拔的一大批將領將難逃被清洗的命運。況且士兵和將軍朝夕相處,出生入死,這是怎么樣的情感紐帶?要知道天天跟他們一起操練的,是將軍。能夠跟他們同甘共苦的,還是將軍。
士兵見過天子嗎?他們絕大多數可能都不知道天子是誰,天子在他們看來最多也就是個符號,根本不算是個人。既然不是人,怎么會有情感呢?
所以,臣子們一旦要造反,必定是有多方支持的,即便是撕破臉皮,公開造反,那也不是沒有可行性。
但是,師出有名總比沒有好,畢竟這是奪天下的大事兒,觀眾也是天下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理由,那就無法成為天下人眼中的正統,失去了合法性。如此一來,別人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找機會取而代之了。這就很麻煩了,當造反不再被認為是“造反”之后,隨便哪個貓貓狗狗就能扯起旗幟和官府對抗了。
比如趙匡胤當年黃袍加身之后,如果沒有找后周恭帝禪位,而是直接登基稱帝。那么《水滸傳》就可以寫反宋復周,替柴進奪回祖宗家業了。到時候人家可就不是賊寇了,而是義軍了。屆時呼保義振臂一呼,柴進大旗一扯,那就是一出北宋版《王子復仇記》了。
再者而言,士兵們也不一定全是沒有想法。至少他們清楚這造反腦袋拴褲腰帶上,刀頭舔血的營生。那他們也會判斷自家將軍和朝廷的勝負形勢,認為將軍能贏的,自然也就沖鋒陷陣,悍勇殺敵了。但要是認為朝廷能贏呢?那多半就要開始各尋生路了。歷史上不少人起兵造反,但最終功敗垂成,問題其實就處在這里,底下的人心不齊啊。
如果沒有造反這方面的顧慮,那士兵們的想法可就會少多了,所以還是找個借口比較好。借口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何必給自己增加難度呢?
你是平民,是權臣還是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