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是清王朝和法國發生于1883年到1885年之間的一場宗屬國的爭奪戰。從19世紀下半葉起,法國開始發展在亞洲的殖民地,由于1856年越南處死了法國在越南的傳教士,所以法國遠東艦隊正好以此為借口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但是越南在歷史上都一直是作為大陸附屬國而存在的,素有“南越”之稱,所以法國此舉勢必出觸動了清王朝的利益,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1883年12月,法軍開始進攻駐扎在越南紅河三角洲的清軍部隊,清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接連丟失重鎮,潰不成軍,于是清廷罷免了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并派遣直隸總督李鴻章帥團向法國議和。1884年5月11日,雙方簽署《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清廷承認越南為法國的宗屬國,并且修訂了一大堆繁枝末節的細節條款。
當清朝為越南與法國開戰時,越南阮朝卻很雞賊的宣布“中立”。所謂“大陸介乎兩大,于清則千年藩服,義不容絕;而于法則遠水近火,勢不容己,莫如中立,以俟兩國進止”。實際上阮朝早已經決心歸順法國。就在中法戰爭正在緊張進行的1884年6月6日,阮朝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順化條約》,宣布接受法國保護,還將清廷頒賜的玉璽當眾銷毀,以示斷絕與大陸的宗藩關系。
但到了6月,法軍按照條約來駐扎在越南諒山的清軍大營要求清軍退回大陸時,由于消息閉塞,當地駐軍并沒接到消息,所以拒絕了法國的要求,法軍隨即開火,清軍指責法軍違反暫時簽訂的停火協定,法軍指責清軍背信棄義,所以兩國一言不合,重啟戰端。
見法軍來勢洶洶,臺灣和澎湖戰場清軍節節失守,所以清廷寄希望于能夠在陸戰上打開一些突破口,隨即兩廣總督張之洞調遣廣西提督馮子材前往鎮南關守住國門,并在設伏后出兵夜襲法軍營地,希望能夠誘使法軍貿然進攻并將之全殲。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1000人左右的部隊從諒山出發,進攻鎮南關,途中遭到了清軍43000人伏擊,大敗而歸,清軍隨即反攻,攻下屯梅、谷松、諒山,這就是著名的鎮南關戰役。
3月30日,法軍在越南大敗的消息傳回大陸,隨即法國議會在經過投票后,以306贊成比149反對的投票結果拒絕對遠征軍撥款,法國總理因此引咎辭職。但這些消息清廷并不知曉,他們只會按照原先的習慣來判斷,認為法國還會卷土重來,甚至會和日本結盟大舉進犯,因此清廷在英國的調停下,派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奔赴天津與法國公使展開會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已知法國已然無力再興兵進攻大清的情況下,故作硬氣謊稱法國大批艦隊已經在奔赴遠東的路上,李鴻章聞之凜然,在求穩的情況下于1885年6月9日與法國簽訂《中法條約(新約)》,大清國正式承認了法國隊越南的宗主權,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之后法軍撤出澎湖和臺灣,清軍永遠地撤出了越南,兩國重開貿易。
左宗棠對李鴻章怯懦之舉十分憤怒,他在書中寫道“對于大清,十個法國將軍都還不如一個李鴻章能壞事”,中法戰爭也就造成了“不敗而敗”的戰爭史奇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大陸實力貧弱以及清廷軟弱無能所致。
李鴻章真的不如左宗棠!哎!……
一次又一次的戰略誤判,造成領土損失,可悲呀!中法戰爭如此,中俄尼布楚條約也是如此,打了勝仗卻損失了貝加爾湖等地區。敵我軍情資訊重要,戰略膽識更重要。往事如煙,歷史總在重復。
越南人憤怒了:我們和琉球一樣被大陸出賣了,這世仇得永記[發怒]
二戰勝利還丟了蒙古呢
李鴻章賣的
有個越南自治區挺好。遺憾呀
印璽是官印,即中央政府之下的地方政府印,是地方行政命令必蓋之印。\n頒發越南的國王官印就是此種用途,是地方代天子管理地方事務的權威信物。\n越南國王銷毀清朝中央政府的官印,即為表示不再接受中央政府的號令,不再是中央政府的下屬官員(郡王級別),有一種要宣布脫離中央獨立的味道。
三個原因\n一:地形不利國力貧弱的六二年,是新大陸最窮,人民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堅守戰果實為不智!\n二,臺灣也頻頻空降與沿海摩擦高峰!\n三:兩大超級大國各率一眾幫兇,不行經濟援印,武器無償急運充血印度,美國的艦隊不緊逼近沿海,也應印之耍求,空軍有可能參戰!\n撤,見好即收,上策!
清朝被打怕了,嚇破膽了,恨不得自己是一個內陸國家
這叫戰略考慮,就好比中印自衛反擊戰,并不是喪權辱國,是從中印友好的角度戰略讓出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