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士兵是如何準確擊中幾百米之外的人的?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日本人的槍法?就倆字——很準!您可以好不夸張的說,這幫玩意個頂個的精準射手,打腦殼絕對打不到腳指頭上。

那么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咋說呢?槍法這玩意,就跟開汽車一樣,就是個手熟,沒別的突進。

當然您要說這世界上有天生的神射手,這肯定有,但這些個神射手,他也得把這槍摸透了才成,之所以說他們是天生的,只是在說他們比一般的人要快,射擊成績要好而已。

咱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當年北韓戰場上,咱給美國人搞冷槍冷炮運動的時候,出了不少天才狙擊手,其中張桃芳,大家伙熟悉吧!

三十二天用四百三十六發子彈,送二百一十四個敵人去見了他們家上帝懺悔,為嘛沒事干跑到北韓這塊土地上搗蛋呢?

厲害吧!老爺子一直活到了2007年,享年七十七歲。

老爺子領到新槍,一把蘇聯人造的莫辛納甘,就這槍的路子沒怎么摸過,訓練的時候,吃了三個大燒餅(三發子彈脫靶),氣的他們的連長都罵他。

后來上了戰場,這就要真正的開練了,頭一天上去,距離敵人不到一百米的距離,開了十來槍,見鬼的,一發都沒有打中。

直到第二天才有了收獲,但這里頭有一個問題,他明明打的是前一個家伙,到下的卻是后邊這個,想不明白啊!

后來經過老兵的解釋,這才明白,這和訓練場上不一樣,人是活的,靶子是死的,打的時候要有一個提前量,子彈飛出去,你不得等會才能到嗎?

就這點時間,人家邁步走開就不在原來的位置了,而且上山和下山,你還的準備上下的高度差,不然打腦袋可真就打到腳指頭了。

直到倆星期之后,張桃芳熟悉了這個環境和節奏,那擊斃率刷刷的就上去了。

所以想要做到精準狙擊,沒別的,就是拿子彈去喂而已,手熟了,這槍底下就有了準確度。

離開了喂子彈這一條,啥精準不精準的,都一個樣。

那么日本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咱給您列出一組數據,您就明白了。

就日本人新招募的這幫子新兵,如果是拉三八大蓋的,一個月實彈訓練,不能低于一百五十發,一年算下來一個人至少打掉一千八百發這才能交代過去。

如果是野雞脖子和歪把子這些個機槍,一個月實彈不能低于三百發,一年就是三千六百發,這還是最少的。

啥槍法都經不住這種子彈數量的喂下去,做不到精準那都不可能。

再有一點,那就是日本人養了一堆的老兵,尤其是咱抗戰初期的時候,您都不知道,能夠參與到侵略咱的日本兵,那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就這里頭甚至都有五年的老兵。

就這服役年限,您就說吧和一個職業軍人有嘛區別。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問了:“那為啥有這么多老兵?他們不退役嗎?”

退!咋就不退!只不過日本人的做法比較騷氣,這老兵要退役了,他們老老實實的把這過場給走了,走完之后,按理說這人就要離開部隊了,但日本人回頭就給這老兵來一個二次征召,這家伙人還沒出部隊,這又回來了。

他們就是用這種方法留下了很多老兵。

您就說吧,咱抗戰初期,可以說遇到的都是日本的那種精銳中的精銳。

這也是為什么,那會咱稍微的伸個頭想看看戰壕外邊的情況,都有可能被日本人打中,日本人幾乎都是精準射手。

就連他們家那擲彈筒的射手,都可以做到百發百中的地步,您要知道擲彈筒這玩意連個瞄準器具都沒有,全憑手感來操作,這要不是拿那炮彈喂出來的,哪能有這種精準率?

咱往往機槍陣地剛響起機槍,一發擲彈筒就跟過去了,一下能把咱的機槍陣地給端了。

不管是擲彈筒還是狙擊幾百米之外的目標,這都是一個手熟問題。

當咱的抗戰打到中期,甚至于打到后半段的時候,日本人就這種精準射手已經少了很多。

為嘛呢?因為很多都讓咱給剁了,咱一對一是打不過他們,但咱三個換他一個,甚至于五個換他一個,十個換他一個,換著換著日本人就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培養他們的射手了。

當然咱的代價也是慘痛的,落后就要挨打,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

咋說呢?就日本那島子擱到地圖上,也就和小編的一根中指的長度差不多,就他們家那點子資源,集中力量去培養一股子或者少量的兵員,還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兵員一旦擴大,基本上就沒轍了。

咱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在最初的時候,日本人要招兵,他們會被招募人員分成甲乙丙丁四個等級,而能當兵的他們只會選擇甲等。

這也是為什么,日本人明治維新的時候,為嘛就征召了六個師團,后來隨著對外侵略的步子邁大了,又進行了擴展,變成了十七個常備師團。在這里必須提一下,其實日本人后來擴展的還應該有四個師團,但這四個沒有呆住,被裁撤了。

當然裁撤的事,他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這貨真養活不起那么多的部隊。

就這點子人,十七個師團日本人是可以養活的起的。

但隨著抗日戰爭的曠日持久的打下去,人員的消耗加劇,戰線拉長,這又開始了一次次的征召,到了咱抗戰后期的,啥甲乙丙丁的,你還戊己庚辛呢?只要沒缺胳膊少腿,他們都要。

至于訓練這事,你快拉倒吧,他們連槍都造不齊全了,別的不說,就東北這塊新補存進去的關東軍,說好的精銳中的精銳,有些新兵連槍都沒有一支,就一把刺刀,你就可以看出這個時間點上日本的窘境了。

鐵沒有地方買了,石油都只夠半年用度的了,要不然他們也不會跑去撩美國人去,進而發動太平洋戰爭不是?

咱一直說日本人的白刃戰,拼刺刀的技術很不錯。這您也得看在什么時候,最初的時候,咱三個人拼他一個,甚至于五個人拼一個。

那會老鬼子三個人就敢向咱一個班發動白刃戰,后期?你快拉大吧,咱一個突刺過去,日本人就能躺下一排。

他們在衰弱,咱在增強,畢竟咱開始的時候,那都是前腳農民,后腳發一支槍這就是士兵了,咱已經是低谷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咱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弱的。

總之一句話,要想做到幾百米開外進行精準射擊,這必須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訓練才成,沒有這一條,啥都白搭。

那么除了以上這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嗎?

還真有,那就是日本人的一個來自一戰的慣性思維,他們始終認為,一顆子彈就能解決的事,為嘛要浪費一百顆呢?

這種思維在日本人的軍隊里頭很有市場,他們壓根就不會接受什么火力制勝的概念。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人變強那也是近代的事,明治維新那會他們是看到誰厲害,就學誰。

開頭德國,后來法國,學了好幾家。而這個理念就是來自于這些國家,日本人要學,他們基本上就把人家一整套都拿過來學習,就算是改動,他也不會太多。

而一戰那會的思想,就是一發子彈能夠解決的問題,為嘛要來一百發,這不有病嗎?浪費啊!

別的不說,就拿馬克沁重機槍問世的時候,那可是在英國啊,一幫子英國人都見證了馬克沁的牛叉。

但英國軍界認為馬克沁確實厲害,但他們用不著,因為這玩意太費子彈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幾百發子彈就被禍禍沒了,就這些個子彈都夠他們支撐一場小型戰斗了。

所以回答馬克沁的就倆字——不要!

結果德國知道了馬克沁,這家伙訂購了一批過去,直接造出了一個凡爾登絞肉機出來,死的人一片一片的。

這一家伙打出去,歐洲那幫子貴族戰爭來臨的時候,再也不會積極的加入進去了,這玩意死亡概率太嚇人了。

所以一戰之后,歐洲這塊的戰爭思維在改變,而日本人把過去的那些個老東西收拾收拾接著用,就沒改。

這也就讓參觀了諾門坎戰役的德國人直搖頭,日本人的思維還擱在一戰那會燉著呢?

那么在這種思維之下,日本人當然注意精準射擊,這是他們的大環境,所以結果不能想象。

他們這套遇到了咱,而咱那就更加的差,所以日本人這套東西在亞洲這塊,還是有市場的。

當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遇到美國人之后,美國人一開始還真就被他們唬住了。

日本人隨便拉出一個,往那大樹叉子上一蹲,加上他們那三八大蓋的槍口火焰小,有效射程還長,確實給美國人弄了不少大麻煩。

等到美國人熟悉日本人這套路之后,美國人也不客氣,直接用火力覆蓋,步槍不行,那就機槍,機槍不行,那就是火炮,把周圍全給你犁一遍,你躲一個試試?

日本人全掛樹枝上,換胳膊呢?

“呃呃呃!呃呃呃!”的呻吟!

精準?洗洗睡吧,日本人開始蹲在坑道里頭茍延殘喘,結果等來了美國人的推土機和水泥灌溉。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就屬于天才射手。第一次摸槍十發子彈98環。第一槍是八環。可惜沒當過兵,靶場打過一次。

  2. 您就是了,\n忽必烈

  3. 文章到位、述說了一個真理:熟能生巧[贊][胡瓜]

  4. 思路清晰,有理有據

  5. 現在呢?現在打仗有拼刺刀的機會嗎?

  6. 當然現在還有先進的觀瞄系統,只要你會開槍,都是神槍手

  7. 看無名之川,美國特戰隊就排了十幾個人,就能壓制這邊的進攻,半天聽不到一聲槍響。

  8. 《論持久戰》

  9. 最近在玩戰地5,這游戲太逼真了。打遠距離你得計算子彈掉落預判走位,就差把風速給考慮進去了。

  10. 同意你的觀點 有點小瑕疵 擲彈筒不是沒有瞄具 有一個簡易的標尺 筒身上有條白線 標注50 100 150等射距 標尺打開對準相應的距離線 俯仰筒身 改變標尺與白線的夾角 來進行概略瞄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