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38年底,日軍現役師團也才擴充到34個,其中關內戰場部署了24個,占比約70%強,因此在華大陸面軍和華北方面軍紛紛因為兵力不足而請援時,東京大本營卻無兵可派。然而在1945年上半年師團總數卻有160多個,僅僅猬集在本土的軍隊就有59個師團240萬之眾,這些軍隊幾乎沒有投入作戰就向美軍繳械投降了,如此巨大的反差,還沒有看出問題來么:日本人早干嘛了?
李宗仁回憶抗日戰爭時,曾經心有余悸地寫道:如果日本及早進行全國動員,首批派遣30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回,占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并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陜西,占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恐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游擊隊趕入山區,進而肢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面。
但是日本人沒有這么干,未在第一時間傾舉國兵力來犯,只是在華北和華東用部分兵力與大陸軍隊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除第11軍外幾無其他深入性作戰,而這種“逐次增兵”的添油戰術正是兵家大忌。那么日本人為什么要逐次增兵逐漸擴大作戰地域呢?這就是陸相杉山元的理論,只要在華北重創大陸軍隊主力,并且占領若干大城市,那么肯定“大陸三個月就會投降”。
(杉山元)
所以這就是日本人的第一個毛病,即在戰略上的預判錯誤。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日軍參謀本部也認為,只要在華北方向占領平津、石家莊一線,則南京政府就會求和,然后日本人就可以攫取華北的利益成立第二個“偽滿洲國”。然而國民政府非但沒有求和,在華北繼續抵抗的同時,還在淞滬地區主動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這下子日本人的思路就零亂了。
然后怎么辦?然后就是再增兵上海,在華東地區開始大打,而在此之前,東京大本營并沒有用兵華東的計劃,淞滬會戰期間,日本陸軍從兩個師團逐漸增加到七個師團,再從一個“上海派遣軍”擴充到下轄兩個軍的“華中派遣軍”,兵力達到了九個師團另二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大部分空軍力量。再然后是上海淪陷,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還是未降,日本人就有點懵圈了。
華東戰事也暴露了日本人第二個毛病,即李宗仁所說的“添油戰術”,這是戰術層面的錯誤,其實也蘊含著戰略眼光的不足,那就是對于侵華戰爭,日本方面從一開始就缺乏整體的戰略部署,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法。基本上是大陸軍隊在哪里跟日軍發生沖突,就增兵哪里進行“懲膺”,至于在這些地區打贏了以后下一步怎么辦,除了坐等重慶政府求和或者投降外,日本沒有深度的籌謀。
武漢會戰是一個分割線,日本人想當然地以為,既然國民政府撤到了華中的武漢,那么攻取這座大城市后一定會取得希望的結果,于是調動近30萬人馬又西進武漢,等到武漢淪陷后東京大本營驚訝地發現,國民政府撤入川渝,卻仍然沒有乞降的打算。于是日本人迷茫了,因為之前沒有這種情況下的預案,下面怎么辦,東京的軍部和內閣吵成一團。
(畑俊六)
于是日本人犯下了第三個戰略錯誤,他們把戰略方針從最初的“速戰速決”改成了“以戰養戰”,岡村寧次等前線將領要求增兵,一舉攻入陜西和四川,可是東京不干,內閣說財政快破產了,軍部說不好再進行大規模動員,所以要求前線日軍僅以鞏固占領區為任務,不再發起大規模攻勢。所以在1939年前后,侵華日軍有一個明顯的作戰停頓期,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深刻地指出:敵初期對華策略,以為短時間內即可將我主力擊潰,使我停止抵抗。敵占武漢后,見我軍主力仍在,且轉入西北和西南險要地區,遂停止西進不再深入。而于政治上,扶持偽組織,在軍事上掠奪物資以戰養戰,并以海軍封鎖我出海口和國際路線,以空軍轟炸我政治經濟中心,企圖動搖我士氣民氣,使我抗戰不能持久。
(副參謀總長白崇禧)
而結論卻是:“結果適得其反,我軍民愈戰愈奮,愈挫愈堅,出敵預料”(白崇禧原文),換句話說,日本人在戰略上的搖擺和不定,使其軍事上的優勢和戰術上的優秀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先是速戰速決方案的破產,然后是以戰養戰的希望破滅。因為日本是個缺乏資源的島國,它根本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跟擁有4億多人口和廣袤國土的大陸相持下去,無異自討苦吃。
至于日本人的第四個毛病,其實是前一個錯誤衍生出來的,它的軍需物資基本是從美國和東南亞進口的,由于其未能“速戰速決”搞定大陸,也就沒可能出現美英所希望的“北犯蘇俄”之局面,于是西方越來越不耐煩,態度從綏靖趨于強硬,經濟制裁逐步升級。同時,日本人若想切斷國民政府獲得外援的通道,又必須逼迫西方關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交通線,雙方矛盾升級。
(參謀總長何應欽)
在這樣的局面下,日本人再次修改了“以蘇俄為最終大敵”的國策,開始從北上轉而變成“南進”,因為它必須要獲得維持戰爭的物資,必須封閉重慶政府的國際通道。所以在1941年上半年,終于武裝進入越南,從而引起了美國的警惕和強烈不滿,禁運石油、禁運鋼鐵、要求日本從大陸撤軍,然而日本付出了幾十萬死鬼和數百億軍費才吃到嘴里的肉,怎么可能吐出來?
美日談判破裂,日本人叫囂“不惜一戰”,僅1941年底到1942年初就動員了50萬人,新組了九個師團和一堆混成旅團,準備跟美國人死磕,這回軍部也不嚷嚷缺兵了,裕仁也同意第二次大規模動員了,早干嘛去了?其實這也是島國民族的心理和生理弱點,無論是侵華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總是有“小賊入室”的狀態,而缺乏整體的戰略考量。
既然跟美國也開打了,日本人戰敗的結果已經無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陸的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占據著多么重要的地位!
(岡村寧次)
日本戰敗的結果并非僅僅只是跟美國開打了,他失敗的關鍵是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非正義的戰爭是有可能勝利的。但那必須快速解決戰斗,讓這個戰爭成為歷史。否則,時間越久,正義的力量越強。
元朝清朝入主中原的主力都是漢人,\n抗戰時期所有會戰卻都是日軍單挑.\n偽軍裝備極差,還僅僅負責治安和防守.\n這才是日本人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實還是日本國力不行,維持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從整個抗日戰爭來看,日軍最多也就能組織40萬人的進攻,再多國力就無法承擔了。
戰前看到大陸內戰不斷一盤散沙的局面,肯定會覺得三個月滅大陸!誰想到抗戰軍閥都齊心了?當然了也有個別一槍不發的 養精蓄銳的…..
小國寡民,沒有大戰略思考
只有一個原因,因為美國參戰了
日本空軍是組建的嗎?我怎么不知道日本還有空軍
好文!杉山元的照片不對。
深度好文,轉發到縣團級。
日本兵很兇悍,但是日本人的戰略眼光,跟其身高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