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三藩之亂的王輔臣既然選擇投降康熙,為何他最終還會自盡?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一員勇將,他在歷史上外號比較多,知名的外號主要就是“活呂布”和“馬鷂子”,王輔臣的一生所為也確實對的起“活呂布”的外號,數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輔臣卻總能平安無事。如果說呂布是喊你一聲“義父”你敢答應嗎?那王輔臣則是喊你一聲“將軍”你敢答應嗎?

因此王輔臣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墻頭草”,所以這樣的人即便再是驍勇善戰,康熙能對他放心任用嗎?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盡是他明智之舉。

王輔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輔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時期一位中級官員家的傭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官員家中工作,李輔臣自幼就被散養,因此養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

李輔臣成年之后沒有手藝,也就沒有生計,整日靠父母養活,還性格豪爽出手闊綽,因此后來父母去世之后,他手里再無余財。恰好他家中還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給了一位叫劉一沖的農民,當時正逢明末農民大起義,劉一沖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之中,劉一沖此時在農民起義中已經成為一個首領,于是李輔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劉一沖也加入了農民起義軍。

李輔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還極為勇狠,在戰場上毫無畏懼,因此他的姐夫劉一沖對他也是比較欣賞和重用。

但后來劉一沖發現這個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闊綽不說且還嗜賭成性,曾經一夜之間輸掉了六百多兩銀子,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著劉一沖的錢幫李輔臣還賭債,因此劉一沖對這個小舅子十分惱怒,他就打算殺掉這個不學無術的小舅子,結果劉一沖太孬了,在和李輔臣喝酒時想暗算他,結果沒成功還被人家反殺了。

李輔臣殺了親姐夫劉一沖,那在農民起義軍里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連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投軍。姜瓖麾下有一名參將叫王進朝,他在招兵時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偉,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輔臣。

王進朝一生無子,他很欣賞李輔臣的能力和外貌,于是他就收了李輔臣做義子,因此李輔臣改名為王輔臣。

后來王進朝去世,王輔臣就統領了王進朝麾下的軍隊,總兵姜瓖對王輔臣也是比較賞識有加,因此他也默認了王輔臣繼續統軍。王輔臣在軍隊中向來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于使用長槍,這個造型看起來非常酷似民間流傳的呂布形象,所以當時軍隊之中都給他送外號為“活呂布”。

李自成占據山陜地區之后,大同總兵姜瓖見勢不妙,他決定舉大同兵馬投降李自成,而作為姜瓖極為倚重和信任的部將,王輔臣也隨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領了的大同,雖然李自成依舊讓姜瓖繼續出任大同總兵,但他留下了大順軍的兩名將領張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義上是總兵,實際上他是受到張、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雖然很順利地攻克了北京,并把崇禎帝逼到景山自縊,但是他在北京僅40余天很快就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趕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后一路西逃,而清軍也依舊對李自成窮追不舍,很快李自成所占據的山陜地區原來的明朝降將都望風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軍進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輔臣商議現在李自成敗局已定,應該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輔臣也贊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還有大順軍的張天琳和柯天相,王輔臣當即向姜瓖拍胸保證,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將張、柯二人首級獻給總兵。

王輔臣果然沒有食言,他以姜瓖名義邀請張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并言明有絕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張、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輔臣早已決定投降清朝,于是毫無防備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結果就是哪里有絕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們,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們上西天的殺神王輔臣。

王輔臣替姜瓖斬殺了大順軍的張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輔臣攜張、柯二人首級去清軍大營正式向清朝歸順投降。當時的清朝是順治時期,實際卻由順治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攝政,多爾袞接受了姜瓖投降,依舊讓姜瓖為大同總兵鎮守大同。

其實多爾袞對姜瓖這種反復投降之人并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爾袞隨后命自己的同母親哥哥英親王阿濟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為名義上的大同總兵,阿濟格又騎在了他的頭上。

阿濟格是清初的開國功勛之一,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他雖然驍勇善戰,但政治智商極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攏,在大同實行殘暴統治,為人還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殘暴好色之徒。

阿濟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發為名,對當地百姓進行殘酷打擊,同時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經常還肆意擄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遠房侄子娶媳婦兒,新娘正在花轎上,偶然間被阿濟格相中,阿濟格直接將新娘子強搶而去。

后來姜瓖的遠房侄子央求他去幫忙要回媳婦兒,姜瓖自認為阿濟格應該會給自己幾分薄面,于是就到阿濟格的府上要人,結果阿濟格非但不給,還一頓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濟格對姜瓖的輕視,多爾袞也很不信任姜瓖,經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訓斥一番。

在這種情況下姜瓖于是萌生出反清復明的心理,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能征善戰的同母弟弟豫親王多鐸病逝,多爾袞為此悲痛染病,姜瓖于是想趁此時機起兵反清,他最先問大將王輔臣愿不愿意與自己反清,王輔臣當時還是比較講義氣,他當即表示愿意與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隨后和王輔臣領兵直殺進阿濟格在大同的英親王府,阿濟格被姜瓖突然殺得是毫無防備,但阿濟格尤為勇武,他親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軍。王輔臣與阿濟格正面交鋒,阿濟格才突然發現姜瓖手下居然有這么勇猛的將領,最終阿濟格只身逃跑。

姜瓖趕走阿濟格之后,自稱興漢將軍,宣布效忠南明永歷帝,打起反清復明的口號,姜瓖起義得到了周圍很多前明降清將領的響應,瞬間山陜地區十多個地區宣布響應姜瓖起義,一時之間姜瓖聲勢頗為浩大,這件事史稱“姜瓖大同反正”。

遠在北京染病的多爾袞聞訊大驚,他親自率八旗精銳前來支援阿濟格,有了八旗精銳做后盾,阿濟格又滿血復活,揚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殺全城居民以泄憤。

王輔臣也是在此讓清朝八旗精銳聞風喪膽,王輔臣作為姜瓖麾下大將,屢次率兵抵御清軍,王輔臣臨陣時騎著黃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銀槍,在八旗軍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由于王輔臣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都像極了麻雀,因此被當時滿洲八旗軍稱之為“馬鷂子”。

因為王輔臣的驍勇善戰,所以對這些身經百戰的八旗精銳造成了很大心理陰影,每當王輔臣在戰陣中左沖右突時,這些八旗士兵必定會紛紛避讓并高喊“馬鷂子來啦”,就連一向自認為勇武絕倫的阿濟格對這個曾經差點殺死自己的“馬鷂子”也是十分欣賞。

多爾袞帶病征討姜瓖卻遇上了勇猛絕倫的王輔臣,因此多爾袞對大同的合圍兩次因為王輔臣的驍勇善戰被擊退,所以多爾袞抽調了華北地區絕大部分可調動的部隊前來參與圍剿大同。

很快在清軍的重兵圍剿之下,大同被徹底圍困成一座孤城,王輔臣深知局勢之艱難,于是他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敗亡前夕,王輔臣單槍匹馬赴阿濟格大營請降。阿濟格當時聽聞“馬鷂子”來投降十分高興。

后來姜瓖部將楊振威將其殺害打開大同城門放清軍入城,大同才徹底被平定。阿濟格認為大同軍民負隅頑抗,于是為了起到震懾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濟格下令清軍將大同城內除了王輔臣和楊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將士家屬之外全部大同軍民就地屠殺,史稱“大同之屠”。

據后來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統計,知府就任時大同全城上下僅剩監獄中的五名重犯,后來該知府上書清廷,認為苦主已經沒有了,五名重犯可以無罪釋放了,由此可見大同之屠的慘烈。

王輔臣由于早早投降了阿濟格,所以躲過了大同之屠,但多爾袞卻并不信任王輔臣,他褫奪了王輔臣兵權,將他和部下全部編入辛者庫罪籍,命王輔臣入京待罪。王輔臣雖然是以罪籍身份來到北京,但當時滿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輔臣的勇武之名讓八旗精銳都聞風喪膽,因此滿洲貴族對王輔臣大多是比較欽佩,由此當時的北京滿洲貴族無不以識得“馬鷂子”王輔臣為榮。

多爾袞去世之后,順治親政,順治還是十分欣賞王輔臣,只是當初礙于多爾袞而不敢啟用王輔臣而已,多爾袞去世后,順治立刻提拔王輔臣做了一等侍衛。

而到這時候王輔臣已經先后從農民軍叛變到明軍,從明軍叛變到農民軍,從農民軍叛變到清軍,從清軍叛變到明軍,又從明軍叛變到清軍五次叛變,順治對王輔臣的賞識和提拔,也讓王輔臣決心此后忠心報效清朝,但想法終究趕不上局勢變化。

順治十年(1653年),地處西南的南明政權抵御清軍,出現了反清高潮,因為局勢比較復雜,所以順治派出了洪承疇統軍出征西南,順治派王輔臣貼身保護洪承疇,在征討南明期間,王輔臣對洪承疇是鞍前馬后,他的表現獲得了洪承疇的認可。

之后洪承疇將王輔臣推薦給了吳三桂,再之后王輔臣就經洪承疇和吳三桂聯合保舉在吳三桂手下出任了總兵。吳三桂對驍勇善戰的王輔臣十分喜愛,猶如對待親兄弟一樣對待他。

但吳三桂為人外寬內忌,后來王輔臣因得罪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麒,而受到吳三桂冷言冷語,因此王輔臣認為不能再在吳三桂地盤當官了,他也明白吳三桂外寬內忌,于是在康熙時期他通過大學部士圖海的關系,被朝廷調任為陜西提督,至此王輔臣脫離吳三桂獨自統兵出鎮一方。

當吳三桂知道王輔臣調任陜西提督之后,心里反而覺得損失了一員勇將,于是吳三桂又開始拉攏王輔臣,他贈送王輔臣兩萬兩白銀做路費赴陜西任職。

此后王輔臣在陜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職受到了剛剛親政不久的康熙接見,康熙當時雖然年少,但他政治素養非常成熟,他素聞王輔臣驍勇之名,于是對王輔臣大加拉攏,特意將王輔臣的身份從辛者庫罪籍改屬為鑲黃旗漢軍。

康熙在與王輔臣臨別之際更是將順治遺留下的兩把豹尾槍贈送給了王輔臣一把,康熙曾對王輔臣言:“這把豹尾槍乃先帝遺物,共兩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鎮守陜西,以后看到此槍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對你的托付和我對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邊,每當想念你的時候見此槍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這一番拉攏的話感動的王輔臣痛哭流涕,王輔臣當場就給康熙跪了,一邊哭著一邊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為自己這一番話很成功,把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拉攏的愿效死命,但是康熙絕不會想到日后就這么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輔臣居然會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爆發,最初吳三桂是打得反清復明口號煽動叛亂,但由于吳三桂曾經親自勒死南明永歷帝,所以他反清復明沒有得到太多前明遺臣響應。

吳三桂為了壯大聲勢,他自認為自己與王輔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于是派親信汪士榮攜大量黃金去策反駐扎在陜西平涼的王輔臣。

吳三桂送來的不止金銀,還有大將軍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攏之言對王輔臣還是比較有效果,他并沒有被吳三桂所動,他派兒子王吉貞押送汪士榮和沒有拆封的吳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銀印信到北京交給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認為王輔臣必不會反,而且此時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已經在北京,這就相當于主動送上了人質,康熙很是高興。

陜甘地區軍務并非王輔臣一人提督節制,當初康熙命甘肅提督張勇與王輔臣共同商議節制陜西和甘肅兩省軍務,吳三桂是先拉攏王輔臣之后也拉攏了張勇,王輔臣在沒和張勇打招呼的情況下就把吳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給康熙邀功,而張勇將吳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給康熙時已經晚了王輔臣數月,因此張勇十分不高興,他認為王輔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兩人由此漸生嫌隙。

后來康熙又派大學部士莫洛出任陜甘總督,王輔臣和張勇都要受到莫洛節制,此前王輔臣在北京時就曾與莫洛不和,而張勇又與莫洛關系親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陜甘總督之后對王輔臣制裁很厲害,王輔臣的處境十分尷尬。

由于莫洛故意在軍需分配上多分給張勇而少分給王輔臣,因此王輔臣的軍隊軍需短缺很厲害,王輔臣大怒之下派副將邵苓芝故意鼓動軍變,由邵苓芝帶兵沖擊總督大營,混亂之中邵苓芝誤殺了莫洛,在莫洛死后,王輔臣立即以陜西提督的名義兼并了莫洛的部下軍隊。

而王輔臣一看殺了總督兼大學部士的莫洛,這可是朝廷重臣,于是王輔臣決意投靠吳三桂反清。因此王輔臣開啟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過這一次他是迫于形勢反叛清朝投靠了吳三桂。

王輔臣起兵響應吳三桂,讓吳三桂十分高興,吳三桂立刻派人呼應王輔臣,在吳三桂軍勢的呼應下,王輔臣很快占據了平涼周圍的隴右一帶,此時正是三藩之亂巔峰之時,康熙已經無力顧及王輔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輔臣反了的消息時還不是太相信,他認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攏人心的話說得很好,況且王輔臣兒子王吉貞還在北京,他怎么敢反叛,但確認王輔臣反叛后,康熙還是決定先用懷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貞回去給王輔臣帶話,他已經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輔臣肯重新歸順,那么誤殺莫洛之罪和起兵響應吳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貞被康熙放回去之后并沒有感化王輔臣,因為這時候王輔臣發現天下大勢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現在吳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攏自己,這證明了自己很有價值,所以王輔臣決定擁兵自重,待價而沽,以利益最大化為準。

因此王輔臣將吳三桂的勢力從隴右一帶驅逐出去,同時又繼續對抗清政府,擺出隴右這塊地方我王輔臣說了算的樣子。康熙在三藩之亂壓力稍緩之時決定武力解決王輔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鐸的兒子董額去平定王輔臣。

但王輔臣素來驍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額還統軍無方,很快就被王輔臣擊潰,于是康熙又改派大學部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前去平定王輔臣。

圖海麾下幕僚周培公與王輔臣的部將龔榮遇和黃九疇是發小,龔、黃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經常勸王輔臣不能再待價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與周培公接觸,匯報了王輔臣其實是舉棋不定,待價而沽的心態。

周培公得知這一消息后就建議圖海招撫王輔臣,圖海本就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他也想王輔臣能順利歸降,于是圖海先用重兵將平涼城圍住,使其成為孤城,然后對外宣稱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涼百姓主動投降,于是平涼百姓紛紛私自逃出平涼,不光百姓出逃連王輔臣手下的士兵也軍心動搖,爭相逃出平涼向圖海投降。

因此這時候在龔榮遇和黃九疇的幫助下,周培公單槍匹馬進入平涼勸王輔臣投降。王輔臣也是認清局勢,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連投降的資本都沒有了,于是王輔臣決意跟隨周培公出城向圖海投降。

就在這種情況下王輔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叛變,他背叛吳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輔臣投降后康熙很大度,沒有追究他,仍舊任命他為陜西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銜。

但是這一次王輔臣深深感到對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當他看到康熙賜給他那把順治遺物豹尾槍時,他都覺得愧對康熙,再者王輔臣也是深怕將來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后多次尋死,但都被圖海所救。

圖海將這件事上報康熙,當時正值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時期,王輔臣投降已經讓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并賜給王輔臣太子太保銜就是為了拿他樹立寬仁典型,好能號召叛軍叛將趕快投降,如果王輔臣死了,那康熙的計劃就失敗了,因此康熙嚴令圖海看好王輔臣,如果王輔臣自盡,圖海也跟著去吧。

在圖海的嚴密監視下王輔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時,三藩之亂已經接近尾聲,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讓圖海監視王輔臣的力度也松懈下來,而圖海也通過幾次對王輔臣的觀察,認為他不再有尋死之心,也對他放松了下來。

王輔臣就是借著這機會準備尋死,他在死前故意毆打年輕的小妾將其趕出家門,并將她的父親招來,叮囑她父親將來給她再找一戶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連累,隨后幾天王輔臣連續召集自己的舊部將喝酒聚會,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王輔臣將所有家產拿了出來平分給了這些部下,王輔臣最后對部屬說:“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無相見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輔臣麾下,以免受到牽連!”

王輔臣最后時刻只有一位親兵陪伴他,王輔臣將一只金碗送給了親兵,讓他早日回鄉娶妻生子,最后王輔臣對親兵說:“我一會熟睡之后,你以桑皮紙噴灑酒水一層一層蒙住我的口鼻,我本應拔劍自刎或服毒自盡,但奈何皇上有嚴旨命圖海將軍看護我,若我以此自盡必定會牽連圖海將軍,所以我這樣死法你明日只說我是連夜哮喘發作暴亡就不會連累圖海將軍了。”

這名親兵含淚答應了王輔臣的要求,因此王輔臣就這么被悶死自盡了,后來這名親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據實向康熙稟報了王輔臣執意尋死的想法,康熙聽聞王輔臣如此重義自盡之后撫視那把豹尾槍默然良久,康熙事后沒有追究圖海和王輔臣部屬以及家屬的任何責任,只是將王吉貞罷官了事。

寫在最后

王輔臣是出了名的墻頭草,雖然反復無常,但他最后還算是一條敢作敢當的漢子,寧可自己一死不肯連累他人,如果王輔臣不肯自盡的話,那么他后來肯定會如同三藩之亂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樣被賜死,但王輔臣擔心連累家人和部屬搶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輔臣在投降康熙之后還是自盡就是想以一死換取康熙的諒解,免得其他人跟著他受牽連,這也算是十分有氣魄了,王輔臣雖是反復無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后卻是死的十分豪氣。

參考資料:《清史稿》《廣陽雜記》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歷史冷知識# @慈孝坊1011

  2. 由于王輔臣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都像極了鷂鷹,因此被當時滿洲八旗軍稱之為“馬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