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武雙全能力出眾,朱元璋為什么不讓他做太子?

從懂事開始,朱棣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是大哥的臣子。

朱棣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朱元璋就已經成為坐擁十萬大軍的起義軍大元帥,控制江左、浙右大片土地。雖然當時東南有張士誠、西面有徐壽輝、北面有劉福通等人領導的反元武裝,但朱元璋其實是實力最強的一個。

1364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之后,他自立為吳王,長子朱標也被立為世子,成為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正是因為這一點,朱棣從記事起就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最終也只不過是個王爺,未來的皇帝遲早是大哥朱標的,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朱棣一直保持著一個“好兒子”、“好弟弟”的形象,默默接受著命運的安排。

朱棣17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帶著他們兄弟幾個來到安徽鳳陽老家祭祖,他親手為祖先們捧上了一抔土、焚上了一炷香,然后聽著父親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那個時候家里窮,為了討一口飽飯,天天和地主家的牛羊為伴,幾年下來弄得一身騷腥味,在河里泡一天一夜都揮之不去。朱棣自出生開始就隨父親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幾次虎口脫險早已把這個17歲的朱棣磨礪得少年老成,聽到父親講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年幼的心里慢慢埋下了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種子。

可是庶子終歸是庶子,朱棣表現得再優秀,也打不破延續了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

從鳳陽回到應天府,朱棣就接到了就藩的命令,他深知這一走將永遠脫離了權力中心,胸中縱有萬千不甘和怨恨,也絲毫沒有發泄之處,因為這就是他的宿命。看著這道冰冷的圣旨、再想想同樣雄韜武略的大哥朱標,他沒有一絲奪嫡成功的把握,朱棣接受了命運的安排,20歲來到燕京就藩。

身為臣子就理應為君王分憂,朱棣深知父親大搞分封的用意,就是希望他們兄弟能齊心合力,抵御外敵、拱衛京師,保證朱家能夠萬世長青。那時候北方少數民族欺負明朝剛剛成立,元朝殘存勢力大肆在邊疆挑起戰火,所以朱棣到達燕京之后便開始了一番大動作,他兩次親率大軍出擊蒙古,招降了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大將軍索林帖木兒,開創了北方邊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

朱棣在燕京的所作所為不是為奪嫡之路打基礎,而是單純地想做一個好臣子,不負父親寄予的厚望。

朱棣在32歲到39歲這段時間里,與皇權近在咫尺,但朱元璋的一道遺詔將他熾熱的心澆滅。

20歲到燕京就藩,兩次北征蒙古打出了大明鐵騎的聲威,也壯大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放眼26個兄弟中,有如此赫赫軍功的也就朱棣一人。但他明白嫡長子和嫡次子之間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不是單憑文治武功就能把這條鴻溝填平的。

朱棣在燕京做了15年藩王,轉眼已經32歲了,按照原先的預想,“燕王”這個爵位要跟隨他一輩子。可是轉機往往就在一瞬間,這一年太子朱標感染風寒去世了,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朱元璋只能含著淚把苦心栽培半輩子的朱標下葬。

雖然朱元璋的心中滿是悲痛,但有些人心中是暗暗竊喜的,其中之一就是朱棣。

之前朱棣對皇權沒有任何想法,只是因為大哥朱標尚在,可是現在朱標去世了,嫡長子繼承制在他們這一代人里就不再適用,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皇位接班人。而讓朱棣真正大喜的不止于此,論軍功、論才能、論威望,兄弟里再也沒有人能高過他,現在勉強能對朱棣構成威脅的只有兩個人,二哥朱樉、三哥朱棡。至于大侄子朱允炆,那個時候才15歲,乳臭未干的毛頭小子怎么能對混跡沙場多年的朱棣產生威脅呢?

朱棣35歲時、二哥朱樉因為瘧疾而死,38歲時、三哥朱棡也因病去世。從這時候起,朱棣不僅是皇子中軍功之首,更是家族成員里的諸王之首,皇位毫無疑問要落到他的手中。滿朝文武是這么看的,朱棣本人也是這么想的。

1398年,氣息奄奄的朱元璋躺在床上,彌留之際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口述了一份遺詔,把朱棣的皇帝夢徹底扼殺。

“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朱元璋臨終之前,不僅指定朱允炆做接班人,還給他留下了梅殷、黃子澄、方孝孺、齊泰四人輔佐,絲毫沒有念朱棣的半分好。

朱棣似乎更適合做皇位繼承人,可朱元璋為什么忽視了他呢?

  • 為皇位繼承樹起一個標桿。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最看重的是家人和睦,他不希望后代因為皇位繼承問題拼得魚死網破,所以他必須給后代樹立起一個標桿:嫡長子長孫繼承制。

其實他也曾想過立朱棣為太子,但如果開了這個先河,恐怕后代會為了皇位掀起一場暗殺嫡長子的大戰,所以他才規定嫡長子去世、嫡長孫繼承的制度。

“凡天下武官亡沒,悉令嫡長子孫襲職位。有故則次嫡承襲。”

說白了,嫡長子一脈享有繼承優先權,除非這一脈全部斷絕,否則嫡次子、庶子根本沒有機會繼承。

  • 朱元璋下了一盤棋,朱棣是至關重要的棋子。

朱元璋在分封兒子的時候就曾說過,嫡長子“必正儲位”,而其余皇子“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他在這個時候早已規劃好了明朝未來的發展方向:嫡長子必須是皇位繼承者,擁有控股權;其余皇子分到土地、軍隊、人口,算是股東。兩者的關系就是相互維系、唇亡齒寒,這樣才能保證明朝的萬世基業。

在這幾十個藩王里,實力最強、責任最大的就是朱棣,所以他是坐鎮北方最關鍵的一枚棋子,沒有任何人能夠勝任這個位置。所以朱棣絕對不能調動。


朱元璋為了保證老朱家的事業確實是費盡心機,可這也苦了朱棣,在邊疆浴血奮戰這么多年,到頭來居然讓一個毛頭小孩搶了皇位,這份憋屈估計沒有人能咽得下去。

不過姜還是老的辣,朱元璋早就料到藩王們會心生不滿,所以他在《祖訓錄》里苦口婆心地勸導: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于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不亞于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至如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之所以樂于天子也。

朱元璋列舉了做藩王的好處,不論是吃穿住行都不比皇帝差,要處理的政務也少得多。自從廢除丞相之后,皇帝每天起早貪黑地處理奏折,根本沒有一點私人時間,相比較來說還是做個王爺舒服。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朱標沒死,哪有后來那些事

  2. 朱標不死,朱棣永遠沒機會

  3. 朱元璋心里只有馬皇后和朱標太子是一家人

  4. 首先人家朱標并不比朱棣差,不要老是在說嫡長子的事

  5. 阿標不死,朱棣反都不用阿標出手。

  6. 朱棣不是嫡子 是庶子

  7. 難道朱標就不是全能力出眾了,

  8. 主要是朱允炆削藩太急逼得太狠,不然朱棣還不會反。

  9. 朱棣是庶子?我咋記得也是嫡子呢

  10. 最后朱棣當了皇帝嗎[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