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沒有因為漢文帝的仁德與賢明對他有所顧忌,這也許就是時間的魅力。不管你是皇帝還是那么奴隸,在時光面前都是平等的。時間來到西元前157年,漢文帝也僅僅四十六周歲。放在現在四十多歲正在身體黃金年齡的末端,依然是大有可為的年齡。可是長期的勞苦和勾心斗角卻消耗了漢文帝不太年長的身體。進入中年以后的漢文帝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他也漸漸感覺到自己大限已至。
漢文帝的心態和他父親劉邦一樣,對生死看得很談。他覺得自己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既然已經完成使命就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當死神來臨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恐懼,他坦然迎接死神的來臨。也許世人就缺少漢文帝這種看破生死的境界。老而不死是為賊,老而不死是為妖,死而不腐為尸。塵歸塵、土歸土、蟠桃歸王母,萬事萬物新陳代謝天理循環。
西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在未央宮永遠閉上了眼。漢文帝走得非常安詳,走得更安心。他在臨死之前沒有任何憂慮,有沒有任何遺憾。他不像漢高祖臨死之前還在擔心自己的帝國,擔心自己的子孫命運。漢文帝臨死之時,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帝國會走向何方。他知道自己已經為帝國規劃了光明的坦途。他知道自己的已經選擇了一個絕對合格的繼任者。只要后繼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大漢應該會長治久安。
在臨死之前漢文帝已經準備好了遺詔。漢文帝的遺詔既非常簡單,也非常誠懇。總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1、看淡生死,不畏懼死亡;
2、提倡薄葬,反對厚葬;
3、喪葬形式一切從簡,喪葬不得鋪張浪費;
4、國葬期間不得擾民;
5、不起墳頭依山造陵。
漢文帝遺詔可以說前無古人,當然后面有來者。大陸古代一向講究視死如生,把死看得非常重。漢文帝生活在那個愚昧的時代,卻能擺脫時代的束縛把生死看得非常淡,完全不畏懼死亡。古人既然視死如生,皇帝死的時候往往會給自己墳墓中多方一些陪葬品,以供自己在陰間享受。秦始皇恨不得把整個大秦帝國都搬到地下。漢文帝卻不準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奇珍異寶,實屬難得。一般國葬期間,需要舉國悲哀,需要舉國披麻戴孝。這樣才是皇帝的標配,這才是皇帝的基本規格,才能配得上皇帝的身份地位。漢文帝卻開特例,讓老百姓只需哀悼三天,國喪期間仍然向往常一樣正常生產生活。凡必須參加葬禮的, 都不要大量披麻戴孝,其頭與腰的孝帶寬不過三寸。不要用布帛來鋪蓋靈車及派羽林軍護靈,不要派百姓到宮殿中來哭靈。朝廷中應參加葬禮的, 只能在早晚與大功時可以有哭泣的哀音。禮畢就停止。不是早晚與舉行葬禮時, 禁止擅自放聲哭泣。下棺后,服大功(喪服)十五日,小功十四日, 細布衣七日, 三十六天以后全部釋去孝服。
漢文帝臨死之前已經為自己選擇好了陵園遺址。漢文帝的霸陵陵址沒有選擇在漢高祖劉邦劃定皇帝墓葬園區——咸陽原,而是選擇了遠離白鹿原。
我們熟知白鹿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漢文帝的霸陵,而是因為一本書和一部電視劇,它們都有同一個名字——《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現在陜西省西安市境內,也就是當年長安附近。大致地理位置位于長安東面的灞河和浐河之間的區域,東面與簣山相接,西鄰長安,南依秦嶺,北鄰灞河。傳說周平王東遷洛陽的時候,曾經在這片原上見到一頭白鹿在此游弋,因而將此原命名為白鹿原。因為此原居于灞水之上,所以在古代也稱之為霸上。熟悉吧,就是當年鴻門宴時,劉邦屯駐的地方。后來,漢文帝的霸陵修建于此,故又稱之為霸陵原。
按道理說劉邦已經規劃好了皇家墓葬園區,漢文帝只要按照父親的規化把自己安葬在咸陽原就可以了。漢文帝卻另辟蹊徑在遠離咸陽原的白鹿原選擇自己的陵墓。為什么漢文帝要選擇遠離咸陽原皇家墓葬區呢?
也許因為漢文帝恨透刀光劍影的戰爭和爾虞我詐的勾心斗角,所以他希望自己死后能遠離這些令人憎恨的爭斗。遠離爭斗,永久相安無事的辦法也很簡單。找個遠離咸陽原的地方就好了,他離開了長陵、安陵,也就是可以遠離了他們的爭斗,永遠安安靜靜躺在自己的陵墓中。
如果僅僅從這個方面考慮的話,漢文帝未免太任性了。漢文帝偏偏又不是一個任性妄為的人。綜合漢文帝的事跡來看,他是一個非常穩重的人。那么他不在劉邦劃定的皇家園陵墓葬區選擇陵址可能和古代的昭穆制度有關。
昭穆制度是大陸古代宗廟制度之一。根據宗廟制度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根據昭穆制度,始祖的牌位放在最中間,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先世為昭,后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則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這樣一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終異列, 祖孫則始終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樣以此為準分為左右次序。 在祭祀時,子孫也要按照這樣的規定來排列次序,用以分別宗族內部的輩分。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應該是昭居左。劉邦是大漢的始祖,漢文帝做為劉邦的兒子就應該是二世皇帝。可是實際上漢文帝劉恒前面還有一個漢惠帝劉盈,劉盈同樣也是劉邦的兒子,也應該算是二世皇帝,應該是昭居左。那么問題來了,漢惠帝應該是昭,陵址已經在長陵左邊。漢文帝劉恒不能再把陵墓擺在劉邦左邊,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昭”,左右豈不是不對稱。漢文帝總不能把自己的陵墓放在“穆”的右邊吧。這不等于說漢文帝是漢惠帝的兒子或者兒子輩。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另外尋找一片陵園,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這個問題。
除了漢文帝的霸陵不在咸陽原之外,漢宣帝的杜陵也不再咸陽原。巧的是這兩位皇帝都是后來選上來的皇帝,而不是繼承的皇帝,他們都要面臨昭穆制度的問題。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孝順的皇帝,漢文帝的“親視湯藥”也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漢文帝從小不受劉邦重視,只能和薄姬相依為命。劉恒被立為代王之后,也面臨呂后的迫害。無論多么困難,薄姬始終在背后默默支持漢文帝。漢文帝和薄姬的感情也特別深。漢文帝選擇白鹿原在新陵址可能還考慮到了自己的母親薄太后,劉邦的長陵中根本沒有給薄姬開設一個皇后陵墓。總不能讓薄太后和呂后擠在一個陵墓中吧,那不是把自己的母親放在一個悍婦那里。活著的時候最多忍受幾十年就能擺脫呂后,死了埋在一起不是讓薄太后百年千年永遠和呂后在一起。漢文帝不希望自己的母親以一個普通妃子的身份埋入長陵,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母親在死后再一次卷入風波。漢文帝希望自己和母親死后遠離紛爭,死后能夠得到安寧。
漢文帝以前皇帝陵墓基本上都是掘地為墳,然后再陵墓上用封土起一個高大的墳頭。而霸陵則是大陸歷史上第一座依山而建的皇帝陵墓,既然是依山而建自然沒有墳頭,也無封土可尋。至于霸陵內部結構如何,史書中記載非常少,又由于沒有正式開掘所以也無法得知。據說霸陵在白鹿原圓頭的懸崖上鑿一個洞為玄宮,內部用石頭堆砌,里面應該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漢文帝如果想依山建墳就需要找一個有山丘的地方。白鹿原上的小山丘正好適合漢文帝選擇陵址要求。這也是漢文帝選擇離開咸陽原的重要原因。
不得厚葬,不得使用大量陪葬品在漢文帝的遺詔寫得清清楚楚。而且這封詔書已經公告天下人人得知。那么霸陵中到底有沒有封侯的陪葬品呢。事實告訴我們,里面卻有大量的陪葬品。兩漢之間,赤眉軍在長安挖掘皇陵絕大部分皇陵都被挖掘,只有霸陵和杜陵得以幸免。也許就是因為赤眉軍相信了漢文帝的遺詔。西晉時期的盜墓賊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漢文帝的霸陵也刨了,在霸陵中發現大量陪葬品。
大量陪葬品似乎和薄葬的遺詔不符,是不是漢文帝是一個陽奉陰違的人,故意留下這么一封詔書博得一個好名聲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漢文帝下葬的時候,可能的確沒有在霸陵中放多少陪葬品。大量陪葬品哪里來的呢?這就要問問漢文帝的老婆竇太后了。竇太后一直活到漢武帝時代。漢武帝時代,漢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也積聚大量社會財富。更為重要的是,漢武帝時期厚葬之風流行。霸陵中的陪葬品極有可能是竇太后去世時候陪葬入霸陵的。當然這也只是猜測,也會只有歷史和科學會告訴我們答案。
最喜歡汗文帝劉恒和汗光武帝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