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老蔣為加強華東和中原地區的軍事指揮,決定將徐州綏署和鄭州綏署合并成立“徐州剿總”,在物色總司令人選時,老蔣深深陷入了“選擇恐懼癥”,所糾結的核心問題在于,在當時的蔣軍高級將領中有個特殊的現象:能打的不聽話,聽話的又不能打。
(劉峙劇照)
要說能打,其實白崇禧(桂)、薛岳(粵)、傅作義(綏)等若干將領還算可以的,可惜前述老幾位都是雜牌而非嫡系,領兵打仗很有主見并且還經常抗命,肯定做不到“聽話”。而徐州剿總作戰序列內的部隊,多為嫡系中央軍,比如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等等,一群驕兵悍將,雜牌哪里壓得住?
況且將幾十萬嫡系部隊交給雜牌將領“守江必守淮”,老蔣也實在不放心,那就還得找聽話的,哪怕不那么能打。放眼望去,哪些人比較聽話呢,還是早年糾集起來的“八大金剛”和中原大戰期間用出來的“五虎上將”靠譜,然而老蔣掰指頭一算,真正可用的人選幾乎沒有了,先拔拉所謂的五虎上將:
(顧祝同劇照)
“飛將軍”蔣鼎文抗戰末期因為豫湘桂大敗已經徹底失寵,當時已經離開軍界做買賣去了;陳誠因為東北慘敗,已經辭去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職務,正貓在上海養病不方便出來;顧祝同繼任參謀總長留在身邊離不開,況且他之前在華東戰場的表現也不咋地;衛立煌在東北擔任剿總司令;只剩一個賦閑在“總統府戰略委員會”當委員的劉峙,又確實水平堪憂。
再拔拉所謂的“八大金剛”呢?這是老蔣在黃埔軍校時期密結的心腹團隊,以總教官何應欽為首,其它七人皆為黃埔軍校的戰術、兵器或者炮兵教官等,計有何應欽、蔣鼎文、錢大鈞、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陳誠和陳繼承等八人,其中有四個人是與“五虎上將”名單重合的,所以不再贅述,說說其他幾位。
(何應欽劇照)
何應欽時任南京政府“國防部長”,且與老蔣漸行漸遠,已經不適合外放領兵;錢大鈞因為好財好色貪污腐敗,被踢出侍從室后擔任淞滬警備司令,且已長時間不帶兵打仗,肯定不是合適人選;而張治中被譽為“和平將軍”,躲在西北不肯摻合內戰;另外一個陳繼承基本不會打仗,又正在華北剿總擔任副總司令監視傅作義。
所以兩份名單綜合一起,怎么算也只有劉峙能夠勉強一用,于是終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總司令,這也就是“派一只豬”守南京大門的傳說由來。而淮海戰役剛一打響,劉峙就慌了手腳,求阿公告阿么把杜聿明請了回來,自己帶上親隨跑到蚌埠,最終免遭兵敗被俘的下場,而抗戰期間的糟糕表現有目共睹,所以在八大金剛當中評選能力最強一位的話,劉峙肯定出局。
(張治中劇照)
所以到解放戰爭時期,八大金剛仍被重用得只剩下何應欽、顧祝同、陳誠等三人,其它蔣鼎文、錢大鈞、張治中、陳繼承、劉峙因各種原因,都已經拿不上臺面。縱觀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的表現,顧祝同完全就是個沒有主見的“顧百順”,就任參謀總長以后立即淪為老蔣的“大傳令兵”,毫無建樹,能力實屬一般。
因此還可以比較的其實只有何應欽和陳誠,也是黃埔系中央軍的兩大“軍頭”。何應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軍事能力其實不弱,東征北伐皆有不俗表現,但缺點是性格不夠鮮明,另外始終有覬覦老蔣的寶座之心,政治上的野心必然影響到實際行動,進而逐漸失去了老蔣的絕對信任。
(陳誠劇照)
而期間幾次小動作的失敗,證明何應欽的政治手腕確實偏弱,由此迅速被后起之秀陳誠追平。陳誠是保定軍校炮科畢業,被稱為“小委員長”,戰略眼光尚可(不如參謀總長何應欽),戰術水平垃圾,但是政治能力和施政能力很強,所以能夠帶出勢力龐大的“土木系”,抗戰期間在湖北、敗亡大陸以后逃臺,都證明治理民政的水平不錯。
總體而言,評估“八大金剛”的戰略和戰術能力,應該還是何應欽為首,其實從1945年的湘西會戰就能夠看得出來,何應欽把握戰局的能力是可以的。問題在于,西安事變以后他失去了絕對信任,老蔣著意扶植陳誠抗衡之,使他失去了統兵權和指揮權,所以也沒有什么機會施展能力,一定程度上給歷史愛好者造成了錯覺。
陳誠倒是始終重兵在握,從第18軍的軍長到集團軍總司令,抗戰期間先后是三個戰區的司令長官、大陸遠征軍司令長官,解放戰爭時期的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東北行轅主任,軍事主官沒少干。可是翻遍戰史,有一次他指揮得比較出彩的戰役嗎?幾乎為零,倒是他舉薦的羅卓英、薛岳等人偶有對日戰果,所以其軍事能力,真心不能排在何應欽的前面。
至于“八大金剛”中能力最弱負責墊底的,倒是很容易就評選出來了,簡單標準是看軍銜。在大陸期間,何應欽、陳誠都混到了一級上將,蔣鼎文、顧祝同、劉峙、張治中先后晉升為二級上將,錢大鈞也搞了個中將加上將銜,唯獨陳繼承,混來混去都是個中將。有人肯定不服,軍銜就能夠代表能力和水平嗎?
拜托,以老蔣對親信的偏愛程度,但凡陳繼承有點能力和拿得出手的戰功,怎么能忍心看著他一直掛著兩顆星?
薛岳可不是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