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被順治皇帝鞭尸,是因為孝莊太后嗎?

他們把尸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腦袋,暴尸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在他死后,命運給了他以應得的懲罰!

這是正在北京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對多爾袞死后被鞭尸的描述。下令鞭尸的,正是剛剛親政不久的大清第三位皇帝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是什么樣的仇恨,讓當時只有13歲的順治帝,下令將扶植自己上位的多爾袞掘墳鞭尸?真的只是因為攝政王多爾袞,生前欺凌孝莊皇后和福臨他們孤兒寡母?

皇室之間的矛盾,永遠沒有那么簡單!

戰功赫赫的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齊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多爾袞15歲時,努爾哈齊去世,母親阿巴亥被迫殉葬,和他一母同胞的,還有阿濟格和多鐸。

多爾袞17歲時(1628年),便跟隨皇太極征討蒙古哈察爾部大獲全勝,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就是聰明機警的意思。

崇禎八年(1635年),24歲的多爾袞率軍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獲得元朝傳國玉璽,這讓皇太極稱帝有了依據,加速了清王朝的建立。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已經是睿親王的多爾袞,以“奉命大將軍”的名號南征明朝。略西山、破濟南,往返掃蕩數千里,一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

崇禎十四年到十五年間(1641年~1642年),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率領十萬大軍向遼東發起猛烈攻擊。在皇太極的增員下,清軍大獲全勝,遼東地區全屬大清,明軍退出山海關。

此時的多爾袞已經戰功赫赫,在清廷中占有重要地位,多爾袞兄弟掌握了清廷八旗中的正白旗與鑲白旗,擁有65個牛錄。八旗一共有210個牛錄,多爾袞兄弟就占了將近31%,多爾袞權力之大可想而知,這也是他能夠爭取皇權的主要底牌。

多爾袞爭奪皇位不成,無奈之下扶植愛新覺羅•福臨為皇帝

1643年9月9日,皇太極突然薨逝,大清朝面臨第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因為皇太極生前,沒能來得及確立皇位繼承人。

皇太極的兄弟們展開了皇位繼承人人選的較量與爭奪。如果按照明朝子承父業的繼承方式,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是法定繼承人,豪格是一位戰功顯赫的猛將,而且是唯一一位年齡超過16周歲的皇子。

但是皇太極一直不喜歡豪格,甚至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幾番剝奪豪格親王的頭銜,這是貝勒中的最高爵位。最主要的是,豪格并沒有自己的軍事勢力,八旗中沒有一旗是由他控制的,豪格不得不尋求那些效忠皇太極的將軍們的支持。再加上當時的清朝,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先例,于是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唯一方式。

在努爾哈齊還活著的兒子們當中,代善是資格最老、年齡最大的一位,他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使命。

會議召開之前,多爾袞向三官廟的滿族官員征詢意見,詢問皇位繼承人的合法性問題,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們即位,這成了阻礙多爾袞即位的重大障礙。加上新力等人的斡旋,這些由皇太極任命的官員,一致要求由皇太極的兒子們繼承皇位。

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八大臣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阿濟格和多鐸最先支持多爾袞即位,但是多爾袞知道皇太極的心腹們會反對,便拒絕了。

多爾袞推辭后,阿濟格表示自己也有資格即位,但是多爾袞指出,大學部士們和兩黃旗護軍主張立先帝的兒子為新帝,豪格最有資格即位。

阿濟格又提出讓代善繼承大統,代善以年齡太大為由拒絕,但同時提出,既然多爾袞不答應即位,那么就應該讓先帝的一位幼子繼承皇位。

這場爭議看起來有點亂,但是稍微捋一下其實很簡單。其實是兩大勢力在爭皇位,從實力上看,多爾袞最有資格,但從子承父業的角度來看,豪格最具資格。

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會議最終選擇了一位同時兼顧雙方意見的皇位繼承人——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輔政王。這樣既滿足了由先帝兒子即位的要求,又保證了多爾袞的權勢。

所以順治皇帝能夠繼承皇位,完全是各方勢力僵持不下,被迫互相妥協的結果,這注定了福臨在多爾袞逝世之前,只能做一位傀儡皇帝。

大權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同意扶植福臨為皇帝,其實是考慮了當時大清與明朝的局勢,在入關中原之前,多爾袞不想因為皇權之爭,而導致大清嚴重內耗。

多爾袞需要團結希福、剛林這樣滿漢兼通的大臣,更需要新力和內三官的輔佐,而這些大臣都是支持立皇太極兒子為新帝的勢力。所以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后,沒有爭奪皇位,是體現了他大局觀一面的。

但是大清入關之后,多爾袞對權力的欲望開始膨脹,逐漸成為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順治帝即位之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輔政王,新力等人仍然支持豪格,當時的多爾袞還無法做到一手遮天。

最先挑戰多爾袞輔政大權的是豪格。在剿滅張獻忠的戰役中,豪格作為主帥,在前鋒營和護軍營中,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而對多爾袞的支持者、屬于多爾袞白旗成員的蘇拜,沒能委以重任,這被認為是挑戰多爾袞的權威。

1648年2月25日,少年天子順治皇帝以及王公大臣,在宮內設宴為豪格剿滅張獻忠慶功。但是在一個多月之后,豪格就被幽禁起來,理由就是前面所說的挑戰多爾袞的權威。

這個理由只是個借口,豪格真正的罪名是:通過破壞手下將領共議的制度,在要職上安插黨羽以強化自己作為大將軍的地位。

其實多爾袞早已經覺察到以豪格為核心的勢力,包括濟爾哈朗、新力等人在內的,擁護皇太極兒子的支持者們,已經開始反抗多爾袞的輔政大權。

多爾袞借著打擊豪格的機會,將濟爾哈朗以及兩黃旗中堅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的大臣們,一并牽扯進去。

這場風波的結果是:濟爾哈朗被免去輔政叔王之職,新力被革去御前一等侍衛之職,并被派去守祖陵。鰲拜等人或被罰銀,或被沒收財產。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被任命為輔政王,正藍旗也成為多爾袞的勢力。

在這風波迭起的一星期結束前,多爾袞進行了人事調整,并布置對江西金聲桓的新攻勢。譚泰被任命為正黃旗固山額真、平南大將軍,何洛會從滿洲正黃旗調到鑲白旗擔任固山額真,作戰時擔當譚泰的副手。他們出征時,豪格已經病死獄中。

在多爾袞權勢的不斷擴大過程中,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稱呼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后演變成“皇父攝政王”。

至此,多爾袞已經完全控制整個大清皇室的權力。

多爾袞之死以及對多爾袞勢力的大清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攝政王多爾袞在邊外打獵途中,突然從馬上墜落,身體摔傷,經搶救無效而離世,時年三十九歲。

十二月十三日,順治帝得知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逝世的消息后,下詔書要求全國臣民“易服舉哀”。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時,順治帝率領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更易縞服,來到東直門外五里迎接。

順治帝發下《攝政王多爾袞薨逝詔書》,稱贊多爾袞“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二十五日,順治帝再次追封已故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

多爾袞之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順治皇帝開始了自己的親政。

多爾袞死后,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健在的只有阿濟格和巴布泰,皇太極時期的八旗旗主中,也只有濟爾哈朗還活著。此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只能由阿濟格和濟爾哈朗來主持,畢竟順治帝還是個13歲的“孩子”。

但是多爾袞死后一個月,阿濟格就因為陰謀作亂而被下獄。阿濟格死后,無論是多爾袞的養子多爾博,還是多鐸的兒子多尼,亦或身為理政三王的濟爾哈朗,都沒有能力繼承多爾袞的攝政之位。

擁護順治帝的新的議政大臣、正白旗的蘇克哈薩,開始反對多爾袞一派,吳拜、蘇拜兩兄弟被削爵奪官,多爾袞的攝政也逐漸成為不光彩之事。時任鑲白旗固山額真的何洛會,因攝政時期共謀抬升多爾袞的地位而被處死。

1651年年底,阿濟格在獄中被逼自盡,由努爾哈赤的孫子組成的理政三王也解散了,不到一年,三人和前大將軍勒克德渾也相繼去世。鰲拜、新力、蘇克薩哈以及支持豪格的遏必隆處于新的權力核心,多爾袞的勢力被徹底清除,年輕的順治皇帝大權在握。


但是親政的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仇恨沒有止于清算,清除多爾袞的政治勢力,還是無法滿足順治皇帝對仇恨的發泄。

多爾袞死后,順治帝給了“皇父攝政王”最高規格的葬禮。然而在多爾袞下葬不到一個月,順治皇帝就命人掘墳鞭尸,將多爾袞的頭顱砍下懸掛城門。順治帝還削除了多爾袞極其母親、妻子的一切封號,沒收所有的財產。

究竟是什么樣的仇恨,讓順治帝對自己的“皇父攝政王”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掘墳鞭尸是對死者最嚴厲的一種侮辱和處罰!

歸納起來無非就那么幾個原因:

1、對多爾袞掘墳鞭尸,是順治皇帝的政治行為,是為了鞏固皇權

前面已經提到多爾袞死后,對多爾袞勢力的大清算。最早發起反抗的雖然是蘇克薩哈等人,但事件的背后必然有順治皇帝的支持。如果沒有順治的默許,又有誰敢對“皇父攝政王”下手。

順治皇帝將多爾袞掘墳鞭尸,正是向世人表明了他的態度,這讓反對多爾袞的勢力,可以毫無顧慮的對多爾袞進行大清算。

而清算結束后的最大受益者,非順治皇帝莫屬,所以這是順治的政治行為,也是順治鞭尸多爾袞的主要原因。

2、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打壓并殺害豪格懷恨在心

皇太極駕崩后,豪格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多爾袞輔政時,豪格也是對抗多爾袞勢力的主要力量。

從政治派別上看,豪格是皇太極兒子們的一派,也就是跟順治皇帝是一波的。從私人感情上,豪格是順治帝福臨的哥哥。多爾袞不僅殺害了豪格,還霸占了豪格的妻子。

多爾袞打壓并殺害豪格,就是在打壓順治皇帝的勢力,而且殺兄霸嫂之仇,不共戴天。

3、順治皇帝生母孝莊太后,委身下嫁多爾袞,讓順治帝遭受奇恥大辱

關于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系,史學家們觀點不一,沒有定論。

有觀點認為孝莊太后的確下嫁了多爾袞,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出多爾袞與皇太后舉行婚禮的傳言。有江南詩人張煌言的詩句作證: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清朝野史大觀》、古稀老人的《多爾袞軼事》、蔣良騏的《東華錄》等,都有太后下嫁的記載。而且從建州女真族“妻寡嫂”的風俗,多爾袞納皇太極的永福宮莊妃也沒什么不妥。而且孝莊太后為了穩住多爾袞,避免多爾袞權勢野心膨脹,危機順治皇位,也有可能委身下嫁。

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由“攝政王”變成“皇叔攝政王”,最后演變為“皇父攝政王”。這是擺明了向世人承認,順治的帝位,是多爾袞給的,而且大清朝廷,多爾袞說了算。

多爾袞這種欺負順治孤兒寡母的行為,對年幼的順治造成內心無法磨滅的傷害,仇恨的種子也在順治心中生根。

其實順治帝對多爾袞的仇恨在多爾袞生前就已經體現出來。順治七年,也就是多爾袞出意外那年,七多爾袞七月時就已經身患疾病,臥病在床的多爾袞抱怨福臨不來探視。

按理說多爾袞身為“皇父攝政王”,相當于順治帝的父皇,老爹生病了,兒子理應探望。但是錫翰等人“散遣皇上侍衛大臣等,徑送圣躬至睿王處”,也就是說福臨是被迫探望多爾袞的。這說明順治是非常反感多爾袞的,而且不愿意承認多爾袞“皇父”的身份。

所以說,順治皇帝下令鞭尸多爾袞,跟孝莊太后被迫下嫁,是有很大關系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結語

多爾袞生前的榮耀,在順治皇帝下令掘墳鞭尸的那一刻,已經消失殆盡。就像義大利傳教士說的那樣,“這種懲罰被大陸人認為是最嚴厲的”!

但是多爾袞的功績不會因為墳墓被挖掘,尸體被鞭打而被忽略。

多爾袞能以大局為重,沒讓皇太極死后的混亂局面出現;他帶領清軍入關,立下汗馬功勞;擊敗明朝后,又迅速穩定陣腳,追擊農民軍,統一大陸南方;收降明朝舊臣,建立政治制度;多爾袞為清朝后來的繁榮統一,奠定了基礎。

至于多爾袞被順治鞭尸的原因,孝莊太后下嫁只是其中一個,真正深層意義上的理由,還是順治皇帝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