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劉邦人品不如項羽,但劉邦很多人追隨而項羽卻眾叛親離,為什么?

自從拿到這個提問,遲遲不敢動筆,動筆之后遲遲不敢發出草稿。考慮有三:一來,二者乃眾人皆知的大人物,班門弄斧,想一想都發怵;二來,有關二人的史記很詳細,更兼有多位史學大家眾多論述,回答這個提問,有造次之嫌;三來,劉邦是個偉大的開國皇帝,而項羽又是人們普為傳頌的大英雄,開口必惹眾怨。

思來想去,只好在縫隙中,借著史中記載的幾個事實,說說幾點不成熟的小感想,以減輕可能因此觸怒大家情感的波瀾。不過,今天會惹得“至今思項羽”的李清照大姐姐不高興,只好提前向她道個歉。

首先,二人奮斗的依托起跑線大相徑庭。

一、劉邦自我造神,從布衣走向皇位。劉邦本一平頭百姓,在兩千年前的社會環境中,想要揚名立萬,怎么辦?劉邦只能靠自己——“造神”。

神之一“龍子”。劉邦的母親夢中“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神之二“媳婦是王母化身”。算命先生發現,劉邦夫人呂雉“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即后來的漢孝惠帝)也”,并對劉邦說:“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

神之三“赤帝轉世”。被劉邦斬殺白蛇的母親說:“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因此,諸從者日益畏之。

神之四“天子氣”。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當劉邦隱于芒碭山之時,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

劉邦努力拼搏,不厭其煩地造神,最終,“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二、項羽倚望族而立,從望族走向失敗而神勇的神壇

一是項羽門族望。自項燕起,“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老項家,在楚國的地位,有幾個能比得上。在龍生龍鳳生鳳的時代,這可是天大的優勢。

二是項羽條件好。“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三是項羽天賦勇武。“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正如陳嬰所言:“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此等優越,是劉邦求不來的。

其次,待天下百姓,二人所為大相徑庭。僅舉占領咸陽之前的例子如下。

一、劉邦得人心。“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劉邦西進咸陽途中,“諸所過毋得掠鹵”。占領咸陽后,“子嬰降軹道旁,劉邦曰‘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詳’”。而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隨后,“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所以,“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二、項羽失人心。“項羽為人疆悍猾賊”。項羽攻下襄城,則“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在新安,項羽對已降秦軍“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在咸陽,“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而東”。

如此殺戮,項羽的品性可見一斑。

再次,個人追求大相徑庭。

一、劉邦追求統一,建章立制,勵精圖治,對漢族、漢文化發展貢獻巨大。西入咸陽后,劉邦“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劉邦文治天下,發展經濟,和匈奴,穩定社會,廢除了“連坐法”和“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的主張。這一點,史書記述比較詳盡,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二、項羽愛慕虛榮、貪圖享樂、搞分封開歷史倒車。占據咸陽后,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于是放棄“可都以霸”的關中,東歸分封。行軍打仗,項羽總是攜美人兒同行:“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最后,項羽把一個勢力最大的西楚霸王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

第四方面,對待團隊成員大相徑庭。

一、劉邦對待下屬豁達大度,知人善任。韓信從項羽營中走來,在劉邦手下成為漢初三杰之一;陳平愛財,原為項羽麾下,劉邦可以放手將四萬金全權交給陳平處理;曾經打敗過自己的季布被劉邦封為郎中;對自己最恨的雍齒,被劉邦封為什方侯……。

所以,萬人歸附劉邦,使之立國立業。

二、項羽對待下屬小肚雞腸,遺棄猜忌。鴻門宴上,項羽出口“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將原本可以成為敵營中最好臥底的朋友出賣、置于死地;對不滿意的人隨意蒸煮殺伐;就連唯一可用的謀士亞父范增,毫無憐憫,因“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如此可悲下場,真正應了范增之言“豎子,不足與謀”!

第五方面,個人性格品質大相徑庭。這方面對比同樣分明。

一、劉邦戰略目標明確,納諫如流,賞罰分明。一方面,劉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另一方面,劉邦“統一漢室”之目標明確,大后方穩固,戰略正確。再一方面,劉邦從諫如流。洗腳時能夠立即改正自己,“攝衣謝之,延上坐”,襲陳留,得秦積粟。劉邦正因為采納張良、陳平建議,取得垓下之勝,從而加速了華夏的統一進程。

二、項羽戰略不明,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小恩小惠。一方面,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另一方面,項羽放棄關中“根據地”,在鴻門由急欲攻擊劉邦——轉而鴻門設宴——到項莊舞劍——再到出賣曹無傷——最后放走劉邦,……諸多事例,足以證明項羽的性格之反復、剛愎、優柔,大事糊涂,小事“假仁假義”。

自其因私分封、驅離義帝開始,加速了項羽走下神壇、諸侯紛紛反叛的進程。

第六方面,領導品質、領導水平大相徑庭。

一、劉邦兼伯樂之德,開啟“團隊精神”之祖。巧用陳平“六出奇計”,用人所長;封季布,殺丁公,識人善斷;暗度陳倉,封韓信,趨利避害;和匈奴,用蕭規,導曹隨,因勢利導;聯齊滅楚,最大整合一切可用之力。

最終,如劉邦自己所言:“夫運籌策帷帳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二、項羽人不能盡其力,物不能盡其用,“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最后四面楚歌聲中,人心盡去,既然生不能當人杰,只好死亦為鬼雄!

最后,如劉邦所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以上,遮了劉邦的短,隱了項羽的長,只從某些側面淺談,或不夠準確。

但是,正是項羽如此之品,致使其“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正是劉邦之德,致使其“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插圖來源網路)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用人之道吧

  2. 在劉邦沒有發跡的時候,你可以跟他交朋友,但是他發跡以后就要離他遠一點。張良就是看到這一點,找個窮地方隱居起來,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也保住了自己的家族。其實古代那些成功的帝王都是這樣,沒有稱王稱帝的時候都很好說話,一旦身登九五就翻臉不認人了

  3. 我個人認為劉邦是大英雄,有大胸懷,項羽的格局完全無法與劉邦相比。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才是好皇帝。項羽的事跡除了屠城殺降,還有泡妞和氣死亞父范增,推翻暴秦而更殘忍于暴秦,被淘汰正常。[呲牙]

  4. 佩服好文釆👍,還這么謙虛。

  5. 分析非常透徹,好文章!欣賞佩服點贊![贊][贊][贊][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6. 知識淵博,分析透徹,學習了。

  7. 劉邦雖貴為帝王,但在華夏眾多帝王中,其名聲卻淡漠,無論史學還是民間口碑,歌功頌德少,冷漠其人多。為什么?這與他人品不無關系。倒如,項王在陣前揚言要烹劉邦父,他卻說,到時分我一杯羹。此話從古至今,恐無幾人敢出口。為了江山,可以犧牲親父,實屬大逆不道。歷史上弒兄有,如唐玄午門之亂,世民射殺胞兄。而以父親為籌碼的還的確少見。劉邦人品不行,但為人勝項羽一籌,能夠把能人聚集在一起,包括項羽的主要將領,實屬不易。項羽人品尚可,寧站著死,不愿跪著生。不過不義,殺義帝可見一斑,失去人心。焚燒阿房殿,更是人神共憤。宋著名詞人李清照,一生難得幾首絕句,為了表明觀奌,也有\

  8. 從史實上我同意你的看法,從對項羽的情感上我反對你的觀點。

  9. 好文采,謙虛的少見,講的頭頭是道,受益匪淺[贊][贊][贊]

  10. 非常不同意樓主的觀點!1.分封制和集權制相比,我覺得分封制更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也更有利于競爭!諸子百家時期,是中華文明最頂峰的時期!最糟糕的反而是擺出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至于對待將士們,2.看看稱帝之后一系列的操作,開啟了殺功臣的先河!3.也自從劉邦之后,大陸的貴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土豪!個人利益至上成為主流 4.秦國對六國,特別是楚國的殺伐,項羽的報復,我覺得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