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和通泊之戰,屬于大清朝在西北邊疆戰事的系列戰爭之一。康熙在平定了三藩、統一了臺灣之后,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了北方。1689年,大清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使東北邊疆安定下來。在西北邊疆的準噶爾則成為大清統一大陸的最大障礙。
清朝歷經三皇的準噶爾戰爭
準噶爾,明朝時稱為瓦剌,入清后稱為準噶爾。當時的準噶爾勢力強大,占地遼闊,以伊利為中心,雄據天山北部,又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回部,基本控制著青海、西藏、哈薩克一帶的局勢,并且打算入侵喀爾喀(外蒙),圖謀著呼倫貝爾,直逼烏蘭布通,對北京造成威脅。
因此,清朝不除此患統治不能穩定,為此,清朝的三代皇帝,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與準噶爾進行了長達70年的戰爭。此戰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690年–1697年,康熙帝幾次親征打得正是準噶爾的噶爾丹,雖然清軍大獲全勝,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建立了對外蒙地區的統治。但是損耗也巨大,此后無力遠征伊犁,雙方停戰20年。
第二階段:
1716年–1735年前后,此時準噶爾由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執掌,他大舉入侵西藏,殺死了拉藏汗,和碩特汗國就此滅亡。康熙派兵援藏,收復了西藏和青海地區,將策妄阿拉布坦趕回了新疆新區。
1725年,雍正時期,準噶爾的繼任者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他又向清朝發起了挑戰。發生在1731年的和通泊之戰,就是其中的一戰,雙方在這一階段互有勝負,打到精疲力竭,之后協議又停戰20年。
第三個階段:
時光一轉,到了乾隆時代。1755年,準噶爾發生內訌,清廷出師,遠征天山北路,攻克伊犁,俘獲準噶爾汗達瓦齊。中途幾經已降清朝的阿睦爾撒納攪局,均被清兵平判。1757年,阿睦爾撒納客死俄羅斯。至此,清朝結束了長達70年的平定準噶爾之戰。
和通泊之戰
時間:1731年
地點:和通泊地區
掌權者:雍正 VS 噶爾丹·策零
主戰人物:傅爾丹 VS 噶爾丹·策零
兵力對比:1:3
戰爭經過:
1、交戰前的戰略戰術和軍事沖突
1729年年底,為便于處理西北軍務,雍正帝成立了軍機處,任命怡親王胤祥、大學部士張廷玉等主持軍機日常工作。自此,雍正帝與噶爾丹的王者對決拉開大幕。
駐守西北邊疆的大清統帥有兩位,分別是北路軍統帥傅爾丹,設營于烏里雅蘇臺南的察罕叟爾。另一路就是西路軍統帥岳鐘琪。1730年,傅爾丹向雍正呈報了自己的作戰計劃。其中心內容是:以八千兵力分成四路,各路兩千,分別部署在布爾干、布魯爾、庫列圖嶺和奇蘭河,穿越阿爾泰山后,與西路軍匯合,直搗噶爾丹老巢。
但是這樣大規模的調兵遷將,動靜太大,沒多久消息便傳到了噶爾丹·策零耳朵里。同年秋,雍正決定暫停以上原定計劃行動,召回西、北兩路軍大帥,打算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圖為統帥岳鐘琪
這一停就是一年,一年的時間足以讓噶爾丹也做足了應戰計劃,不僅如此,他還來了個先發制人,自1730年十月開始,清西路軍在巴爾庫爾、青海噶斯口岸各處都遭到了準噶爾軍的襲擊。十二月更是損失慘重,準噶爾軍使出自己慣用的盜馬戰術,一舉洗劫了清西路軍的科舍圖嶺牧場,截獲牲畜12萬多,殲滅清軍三千多人。
噶爾丹的盜馬洗劫大大助長了準噶爾軍的勢氣,之后他們一路騷擾了多處清軍駐扎地,雖最終被清軍擊退,但西路軍的人員和物資損失慘重已成事實。
戰報傳至雍正處,為了遏制準噶爾的盜馬術,新的戰略部署出爐了,簡單八個字:步步為營,筑城進逼。意思就是西、北路軍在襲擾準噶爾軍的同時,各自在作戰區域內修建三座大城,并配備城防設施,周邊還要求部署衛星城和炮臺。這樣的大規模筑城,從戰略上講是對的,但是修筑成本相當高。
如果這項計劃嚴格堅定的執行下去,三年內兩軍會師于準噶爾腹地博爾塔拉,確實會給準噶爾軍造成巨大威脅。但是兩路大軍的筑城工作只進行到一半,這項軍事計劃中途又被叫停了,原因是雍正根據準噶爾軍的幾次襲擾都針對西路軍的防區,因此,他武斷地認為噶爾丹·策零的重點進攻目標是哈密、吐魯番和巴里坤等西路軍的駐防地。
再加上噶爾丹·策零又大舉進攻吐魯番東部清西路軍的駐地魯谷慶,且聲勢浩大,清軍被圍困了長達四十多天。這讓雍正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于是,他打算逐步增兵北路軍,趁著準噶爾軍主力與西路軍鏖戰之時,讓北路軍瞄準準噶爾空虛的后方,一擊致勝。京師八旗和地方駐防八旗兵就在這時被增派到了北路軍。
但事實是,1731年五月,從準噶爾逃回的被俘清軍士兵報告,準噶爾軍已在阿爾泰集結兵力,欲主攻北路軍,但這一資訊被冷處理了。六月初三,清軍抓獲一名準噶爾人也稱,噶爾丹·策零集結三萬兵力約于五月合兵于奇蘭之地,小策零敦多布的駐扎地目前兵力兩萬余人。這一資訊被后人認為是準噶爾軍的間諜行為。
機不可失,傅爾丹決定先發制人,趁準噶爾軍還未完成集結之際殺他個人仰馬翻,一舉挫敗對方的戰略意圖,一來可以報科舍圖牧場被劫之仇,二來可以扭轉清軍被動的局面。于是,他在沒有上報皇帝的情況下,貿然采取了軍事行動。
傅爾丹或許認為勢在必得,或許想給雍正一個驚喜,或許有些輕敵,更或許作為一軍統帥少了幾分運籌帷幄。他這一出戰,不僅沒有扭轉清軍被動的戰局,反而讓清軍在漠北完全失去了勢氣。
2、為期14天的慘烈之戰
- 六月初九
傅爾丹發出了他的作戰號令:
1)科布多守營人員,以都統袞泰、總兵胡杰、參贊大臣陳泰為首,滿漢官兵9300余人。
2)順承郡王錫保率軍勘測地形
3)出戰精兵一萬,包括京師八旗、山西右衛八旗、盛京八旗、黑龍江駐防八旗及索倫獵手等鳥槍騎兵。(八旗精兵出征了,折返者卻是寥寥)
4)隨軍大將:巴賽、查弼納、馬爾齊、塔爾岱等沙場宿將。
至此,我們看到這一萬精兵的強大陣容,和參戰的八旗子弟兵。
原計劃進軍目標:游牧在圖魯圖綽爾的準噶爾人牧群。
圖為雍正年間西北前線后勤保障運輸線路圖
- 六月十六
傅爾丹行軍至扎克塞河,抓獲來自敵軍牧人12名,其中一個名叫巴爾喀的人供認:小策零敦多布身邊領兵僅千余人,分水草而駐,還未立營。原號稱備兵三萬,尚未全至,具體到了多少,實數不知。這一小戳人員也被后人認為是詐降行為,以此迷惑傅爾丹。
大小策零敦多布都是噶爾丹的重臣,又是親戚關系。小策零原本負責監管天山南路各回部的城邦,戰爭爆發后,被噶爾丹調到東線與清軍對抗,在進軍清西路軍的過程中,充當急先峰,表現勇猛。
噶爾丹把矛頭調轉指向清北路軍后,小策零又被調到了主攻清北軍的戰事中。原本大小策零共同領軍執命,但由于大策零年事已高,行軍途中生病,由他統率的萬人軍馬沒有及時抵達指定地區。因此只有小策零親率的私兵一千多人到達了察罕哈達以東地區。
小策零在準噶爾的名氣不比大策零差多少,如果能將其生擒或斬首,那對于準噶爾軍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是挫敗準噶爾軍圖謀的有效手段。這就是傅爾丹的想法,這個想法實際上也沒錯,只是作為一軍統帥,對敵我形勢,以及獲取的情報沒有進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判斷,最終導致陷入困境。
傅爾丹更改了原計劃的進軍目標,準備使用“擒賊先擒王”的戰術思維。
更改后的目標:直接進攻察罕哈達的小策零敦多布
圖為威遠將軍炮
- 六月十八
清軍抵達博克托嶺下(今蒙古國境內)的圖爾巴圖湖。由參贊大臣蘇圖率領的一千名京師八旗兵與在此地的準噶爾軍發生遭遇戰。
準噶爾軍在此實際聚集人數為一萬人,但是由于分散駐牧,反而讓清渾占了主動。而且清軍后續九千大部隊很快增援,步步緊逼,準噶爾軍只能撤退,兩天后一直退到和通泊。
- 六月二十一
今天傅爾丹開始為自己的莽撞埋單了。大、小策零敦多布人馬最終按他們的計劃齊聚和通泊戰場外圍,如上述俘虜所述,約有3萬人馬。清軍形勢急轉而下,以一敵三,要取勝,恐怕得靠十個張飛來吼。對于此時的清軍,最佳的計策就是第三十六計:走為上,但走得了嗎?
傅爾丹與眾將商議只能后撤,當下分成三路撤退,東西兩路兩路人馬各一千人,負責殿后。東路由前峰統領定壽、副都統蘇圖、覺羅海蘭等負責,西路由副都統馬爾齊、塔爾貸負責。主力軍八千人由傅爾丹率領在前方。
當晚遭遇暴風雨天氣,定壽部行軍緩慢,被準噶爾軍追上形成包圍之勢。定壽部清軍陷入血戰,少量彈藥和箭矢很快用完。
- 六月二十二
負責殿后的東西兩路人馬受到重創,馬爾齊等高級將官全部戰死,定壽本人自盡,僅有覺羅海蘭突圍成功。
東西兩路殿后的清軍都已被滅,清軍就只剩下傅爾丹親率的八千人馬了。他們能敵得過準噶爾軍嗎?如果索倫獵手的鳥槍隊沒有臨陣脫逃,或許清軍死傷不會那么多。
準噶爾軍對這次戰斗準備很充分,噶爾丹·策零曾經俘虜過一名瑞典籍的俄軍炮兵準尉列納特,和一名俄國技師。這兩人派上了大用場,他們采用歐洲人的鑄炮技術,為準噶爾軍鑄造了7門銅炮和3門臼炮。噶爾丹又專門成立了一支歐式炮兵部隊。清軍這下要吃苦頭了。
但是噶爾丹這些炮也只是輕型火炮,兩軍在裝備上的對比,還是清軍略勝一籌。但是大敵當前,最怕再而衰,三而竭。傅爾丹的一鼓作氣已然結束,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軍,如果沒有一馬當先的猛將,很難扭轉局勢。清軍嘗到了歐式火炮的滋味,傷亡慘重。
那么,清軍的火炮鳥槍隊跑那里去了呢?索倫獵手主體由黑龍江兵構成,單 兵作戰能力強,但整體紀律差,大敵當前,竟然潰營而去。
- 六月二十三
察哈爾八旗、土默特、喀喇沁等數千蒙古兵也在歐式炮火下潰散,而且作為副都統的袞布竟然投降了。最后,只剩下傅爾丹和京師八旗在抵抗了,京城的八旗子弟兵沒給祖上丟臉。
- 六月二十五
清軍敗局已定,傅爾丹令尚存的四千名八旗兵列成方陣,準備突圍,但是還有附加條件,還要帶上沉重的火炮等物資。實際這完全沒必要,這就好比房子著火了,還非得去拿存款單,生死一線間,關鍵時刻命才是最重要的,拎不清者,只能后果處負了。
- 六月二十八
清軍退至哈爾哈納河,但準噶爾軍還是死死咬著這塊肥肉不放。這時,傅爾丹從夢中醒來,扔!把那些沉重的物資扔了,隨后又兵分兩路繼續回撤。
- 七月初一
傅爾丹帶著兩千殘兵敗將終于撤回科布多,副都統塔爾貸在保護傅爾丹過程中身受重傷,不幸掉隊,但幸運的是,他騎了一匹好馬,那戰馬一直馱著瀕死的主人不離不棄,塔爾貸總算撿回了一條命,安全返回科布多大本營。
但是,另一路由輔國公巴賽統率的清軍沒有逃脫準噶爾軍的圍追堵截,最后也是全軍覆沒。
至此,和通泊之戰結束。
上表為傷亡將士
和通泊之戰傷亡情況及失敗原因
和通泊一戰,清軍以一萬精兵不敵準噶爾三萬大軍,慘敗而歸。
其中一萬兵力中,陣亡及被俘者達七千多人,僥幸逃生都兩千余人。戰損率70%,可見此戰的慘烈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兵在與敵方交手過程中表現突出,特別是集榮譽感使命感凝聚力于一身的京師八旗,他們用沉重的傷亡代價使清軍避免了被全殲的厄運。
參戰的18名將領,袞布投降,傅爾丹、德祿、塔爾貸、承保等少數幾位僥幸逃生,大部分將領都殉國了,他們當中有不少都是名臣之后。在危難時刻以身殉國,值得敬佩。
上圖為傷亡各部傷亡人數,京旗子弟位列第一,傷亡最重。
談及這次戰爭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后人一直詬病于傅爾丹的有勇無謀,輕信詐降人員的資訊,做出了錯誤的軍事指令。這方面傅爾丹確實有責任。
其次,清軍駐守在科多布大本營的后方部隊未能及時發兵救援。留守都統袞泰在組織救援時,各處軍臺響應者寥寥,參贊大臣陳泰居然領三千官兵臨陣脫逃。
第三,雍正帝頻繁的改變戰略戰術,對敵方的戰略意圖始終沒有摸清。同時鑒于歷史原因,也過分倚重北路軍,始終認為準噶爾軍不敢正面與北路軍進行大規模的交戰。傅爾丹及其麾下眾將也是這么認為的,因此,在戰略思想上陷入被動,錯估形勢,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代價。
第四,作為雍正對手的噶爾丹·策零,實戰經驗豐富,有過自統一軍、南征北戰的長期歷練,而且極具軍事才能。兩軍領隊相比,噶爾丹·策零的謀略要略勝一籌。
總之,噶爾丹·策零把雍正派出的兩路大軍打得潰不成軍,科舍圖牧場的盜馬戰術讓西路軍損失慘重,和通泊一戰又重創了北路軍這支強勁的野戰兵團,接下來他還有更大的計劃,把戰火燒到了喀爾喀,然而等著他的已不再是勝利了。
至此,我們也了解了“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局面”因何出現的前因后果。
能為國家爭疆界,雖敗猶榮。
喪權辱國就是從大清開始的
地圖上既標注準額爾汗國,國于國之間那么不應該是平定,是吞并。
我們曾經的\n巴爾克什湖,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庫頁島~秋海棠地圖太有魅力
雍正時期打仗不行,但積蓄力量,到乾隆時期才最終戰勝
清朝誤我中華300年
話說失敗乃兵家常事,岳鐘琪看著不像漢人啊?
主要還是滿清族人太少。入關時八旗兵才六萬,人口不足一百萬。不是漢奸為他們戰根本打不過明朝。明朝文人爭權奪利。是漢人統治階層的嚴重失誤。內耗讓漢族四分五裂。得吸取教訓。人民才是歷史的開創者。否則區區八國聯軍的一萬八千兵能打到北京火燒園明圓!當時清朝人口足四億。如果學到一半英國皇室的統治方式都不會有西狩一說。
伊利是哪?
雙方實力相當,筑城是穩勝戰術,葛爾丹是耗不起大清,本來5年搞定,結果搞了幾十年了。筑城后,大清攻守兼備。葛爾丹只剩下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