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跡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后人為之扼腕嘆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后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謚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么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霍去病的死對歷史進程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漠北大戰后,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爭。“漢方復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么向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這些消息大多只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感覺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并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消息的途徑,所以只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歷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只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只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后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后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么不記?他為什么記了那么多細節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只是一個托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著對史實負責任的態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誰殺了他?為什么要殺他?朝廷又為什么要掩飾?
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仿似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將這團亂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十二歲,還只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別忘了,這個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在這里有必要將太子與衛氏的關系做一下澄清。太子與衛氏休戚相關,俱為一體,太子需要衛氏的勢力來扶持,衛氏需要太子的地位來鞏固。
武帝后期也許很想將太子與衛氏分開,他不希望太子過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來打壓衛氏,想讓太子獨立。但事實證明太子與衛氏根本就分不開,他們也不想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衛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撥開迷霧的主線就是太子與整個衛氏集團的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幾件史實。
西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青。武帝暗中尊霍抑衛。
西元前118年,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園,自殺,太子少傅莊青翟繼任丞相。霍去病射殺李敢。
西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請劉徹立三皇子為王。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西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罪被削去侯爵。
西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張湯被丞相莊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長史陷害,自殺,武帝處死了莊青翟以及三長史。太子太傅趙周繼任丞相。
短短的幾年間,朝廷發生了激烈的震蕩,死了兩個丞相,一個大將,一個御史,分封了三個諸侯王。無論是內朝外朝都出現了很大的人員變動,這里面包含了復雜的政治斗爭,充滿著血腥味。
在這一系列變故中惟一得到好處的是太子,也就是衛氏集團。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一,漠北大戰后武帝為何尊霍抑衛,以及霍去病與衛氏的關系。
漠北大戰后,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日漸裒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只著眼于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著衛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衛?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著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青不同,衛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匯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衛。
當霍去病作為大將軍的一個部將而獲封侯時,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氏的保護神衛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后,衛青面臨的是眾叛,霍去病面對的則是親離。衛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青地位的,他們會拼盡全力保住衛青。
二,李敢傷衛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記記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從這一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漠北大戰結束后,李敢獲封為關內侯,出任郎中令,“頃之”李敢因父仇擊傷衛青。 這一年是西元前119年。
李敢因為父仇所以不顧性命的去找衛青拼命,這符合一個剛從沙場上下來的軍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質樸的個性。衛青事后并沒有聲張而是將此事隱瞞,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讓的個性。
衛青的大度有沒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來還恨不恨衛青,他的這個舉動已經足以為整個李氏的衰落埋下禍根。
李敢是李廣之子,漠北大戰時霍去病的部下,朝廷的郎中令。但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一直被人忽視,他還是當朝丞相李蔡的侄子。
李蔡曾經是衛青的部將,但是此時的身分是丞相,他是李廣的從弟。李廣自殺,李敢認定了衛青是他的殺父仇人,并且采用了激進的方式,發生了流血事件,那么貴為丞相的李蔡對衛氏意味著什么?
正當得勢的衛氏也許不會把李蔡放在眼里,但是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漸冷落的他們還能這么坦然的面對著一個有可能對他們懷恨在心的李氏高官嗎?
三,李蔡之死與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殺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寢的一塊地。
一個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瘋子,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是要錢不要命的財迷。天下那么大,身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塊地,哪里不行,為什么要去侵奪先皇的墓地?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為什么要冒天大的風險去占那塊地?占了這塊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處了?
政治是不講因果邏輯的,有人證據確鑿的指出他犯了這種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還沒有下獄,李蔡便自殺了。說到底,他只是一個才智平庸的武將,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根本不堪一擊。
繼任丞相之位的是太子太傅莊青翟,也就是說,太子是這場政治斗爭的得利者。
與此同年,霍去病突然因為李敢刺衛青,在甘泉宮狩獵場當著武帝的面射殺了李敢。
這個事件疑點重重。
首先,在甘泉宮狩獵時殺人,這個殺人地點選的太離奇了,現場一定有很多皇家衛隊,不可能保密,尤其不可能在軍中保密。李家世代為將,李廣又頗愛護士卒,李家在軍中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霍去病這么做,影響太惡劣,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甚至是憤怒,他什么要在這里殺人?在這里殺人他得到了什么好處?
其次,李敢當時的身分是郎中令,九卿之一,就算在軍中他是霍去病的部下,但這時并非是在塞外打仗,此時的霍去病根本沒有權利私自處決李敢。當初衛青在塞外時都不敢私自處決部將,因為這會犯忌諱,專殺大權只有皇帝才有,霍去病當著皇帝的面明顯越權行事,實在是為人臣子的大忌。他為什么要去犯這種大忌?難道沒有別的方法處置李敢嗎?
還有,霍去病殺李敢距離李敢傷衛青之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這是為什么?他既然可以不顧軍中的議論,不顧皇帝的感受,為什么還要隱忍這么長的一段時間才動手?有什么會讓他產生顧慮?
如果說霍去病殺李敢是蓄謀已久的,實在說不通,因為他采取的辦法真是太笨了,對他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給他帶來種種潛在的惡果。世上有千百種比這更好的辦法,聰明絕頂的霍去病為什么想來想去偏偏挑中了這種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辦法?
如果不是醞釀已久的謀殺,那這個事件便是一個突發事件。衛青受傷后對外封鎖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宮狩獵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獵之時才剛剛得知李敢傷衛青這件事的。依他在戰場上雷厲風行的個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為什么會突然知道這個消息的呢?是誰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他的呢?為什么要選在狩獵場?透露資訊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將此事透露給霍去病,那此人一定與衛青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否則不會知道衛青曾經被李敢擊傷。選擇在狩獵場,一是因為這里人多嘴雜,二是因為這里有足夠的空間,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殺人,就像他在戰場上殺人一樣。
此人透露這件事的目的很明顯了,借刀殺人!
霍去病如果在沖動之下親自動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著動手而是把這件事告訴武帝,設計者的目標也達到了,李敢必死無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殺李敢,為什么不立即進行而要隱忍那么長的一段時間呢?
這個問題只要聯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難解釋。李蔡死于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敢具體死于幾月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獵時死的,這時應該不是冬季。那時的歷法一開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應該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測,李敢之死很可能緊挨著李蔡之死,因為要對付李家,當然是先對付身為丞相的李蔡,殺李敢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時。
李敢李蔡叔侄在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勢力被連根拔去,李家幾乎沒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會有人向衛家尋仇了。
霍去病以極端的方式處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絕不在少數,這勢必他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連武帝也會對他產生一些不滿,這不正是衛氏想看到的結果嗎?
一石二鳥,衛氏大獲全勝。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勢力衰退后,李敢的一雙兒女卻在后來得到機會親近太子,并受寵于太子。
若沒有人引薦,李家的兒女怎么能進太子東宮?引薦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著保護李敢遺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號將李家兒女送進去的。
霍去病殺李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甘泉宮的狩獵場一定有很多的目擊者,連小小的司馬遷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將兩個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邊,養著,寵著,他想干什么?
四,霍去病請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領兵打仗,幾乎沒有參與過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卻發生了一件極為奇怪的事,他兩次帶頭,請武帝冊立三皇子為王,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張湯的鼎力支持,聲勢浩大,滿朝文武都加入了進來。
分封皇子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關系,霍去病為什么要當這個發起者和帶頭人?難道他不打仗的時候無聊之極,管起閑事來了?
當我們抓住衛太子這條主線時,這樁離奇的怪事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冊封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衛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寵已久,武帝此時寵愛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經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戰后,衛青沒有益封,卻得到了千金的賞賜,此時他的一個門客勸他給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禮,衛青照辦了,分了一半的賞賜給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個門客,由此可見王夫人的影響力。
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們總喜歡將秦皇和漢武相提并論。
秦始皇在統一大陸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全部沒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邊,這也就使得宮闈斗爭異常的激烈。最終他的一個小兒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
站在衛太子劉據的角度來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邊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千萬不要重蹈扶蘇的覆轍。
在分封制下,封國國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大陸組建軍隊、收取賦稅、制訂法律、任用官吏、發行貨幣,職務父子相襲,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
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國的影響力,從他內心深處來講,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國中之國的。
霍去病兩度請劉徹冊立三皇子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頭請求,劉徹未予理睬,緊接著霍去病上書,再請冊立皇子為王,武帝無奈,吩咐下御史討論。
沒想到這一討論帶來的竟是群臣附和,聲勢浩大,武帝本來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請再請,內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終于妥協了,在這年的四月冊立了三個皇子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必須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地,從此離皇權越來越遠,很難再對太子的地位構成威脅。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離開了人世。
這場宮庭的奪嫡大戰以太子的勝利而告終。
這件事由霍去病帶頭,群臣附議,但是為何身份顯赫的衛青從沒表過態呢?是為了避嫌疑嗎?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
霍去病不是一個老練的政客,請求封三王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發奇想,從后來的群臣附議來看,也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忽發奇想,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預謀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個發起者和帶頭人,后來群臣一請再請,他并沒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可見他對此事并不熱衷。
前面已經說過了,漠北大戰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親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親情。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他,有一件事對衛氏非常有利,但是卻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時的霍去病一定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當這個帶頭人。
五,霍去病之死與衛伉矯制
元狩六年九月(西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西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而失去了侯爵,這兩者在時間上是否有必然的聯系?
當時的人以十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說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與第二年緊緊相接。霍去病之死與衛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遠不過一年。
史記記載:“自驃騎將軍死后,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毫無疑問,這兩件事在時間上緊緊相接。
再來看衛伉的罪名,矯制。
矯制,也就是假傳圣旨,后果非常嚴重,需要冒很大的風險,那么衛伉為什么要矯制呢?他干冒奇險去矯制,不可能是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傳圣旨的對象是誰呢?他假傳了一道什么樣的圣旨?
這么重的一個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這兩個字,死罪難逃。為什么衛伉僅僅是削去了侯爵,而沒有死呢?以衛青當時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這個犯了死罪的兒子嗎?
這一年霍去病不過二十三歲,按常理推算,衛伉很可能只有十幾歲,這樣的一個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風浪?他有什么資格矯制?
他會否只是一個被人利用,受人擺布的小棋子呢?
六,張湯之死
張湯是武帝朝極為重要的一個大臣,當年陳皇后的巫蠱案是他處理的,淮南王的謀反案也是他鎮壓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訂的,算車緡是他最先提出的。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幾乎都有張湯的身影,可以說他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集內外朝身份于一身。
張湯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樹敵頗多之外,他還非常清廉,死后家無余財。
張湯雖然不愛財,但是對權勢的追求卻是狂熱的,這勢必會影響到衛氏的利益。具體的說,張湯與丞相存在著利益之爭,有謀奪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與衛氏利益密切相關。
武帝對張湯非常倚重,甚至在張湯生病時,親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變的,當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詬病張湯時,武帝動搖了,將他下獄審查。
張湯是有名的酷吏,平時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終他在獄中自殺而亡,臨死前傳話給武帝,說陷害他的人是三長史。
長史是丞相的長史,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莊青翟的人。
張湯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經無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誅三長史,丞相莊青翟后來在獄中自殺。
這是一場典型的權利之爭,最終得利的仍然是太子衛氏一黨,他們雖然死了一個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趙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說衛氏勢力并沒有受到打擊,反而他們很可能因為張湯之死引起的權利真空而得利,在這個事件中,受到打擊的是武帝。
七,誰是真兇?
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一連串的人員變動,權利更替,足以證明這段時間政治斗爭的復雜激烈,衛氏一直處于風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終牢牢的占據著上風。
視衛青為仇敵的李氏叔侄死了,給太子帶來壓力的三個皇子被分封了,與衛子夫爭寵的王夫人死了,威脅著衛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與太子少傅爭權的張湯也死了。
如果這一切不是巧合,那衛氏的手段真是厲害的嚇人,高明的可怕。
衛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個龐大的即得利益群體,并不是特指某一個人。但是在這個群體中,一定會有一個帶頭的人,一定會有一個陰謀的主要策劃者。
這個人必然對權勢極端熱衷且心狠手辣;這個人必然非常強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夠的手段,足夠的分量來勝任這許多復雜的政治斗爭。
這個人會是大將軍衛青嗎?如果是,那他所表現出來的寬和大度,仁善退讓就全是偽裝,這樣的衛青太可怕了。但是這可能嗎?要知道偽裝一時不難,偽裝一世是不可能的。
這個人會是皇后衛子夫嗎?我們很難將那個陰險強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與這個身不由已的可憐女子聯系在一起。
太子年幼,衛青長子也年幼,公孫賀平庸,衛氏還有什么人?
除去這些人,衛家還有一個分量非常重的厲害人物,那就是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武帝的長姐,她的母親便是一個非常擅長宮庭斗爭的厲害角色,當年從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脫穎而出,坐上了皇后寶座,也將她的兒子劉徹送上了皇位。
成年后的平陽公主嫁給了平陽侯,她的這個名號因此而來,平陽遠在河東,從此遠離了京城長安,與政治絕了緣。(平陽公主一定是到過平陽縣的,否則她不會碰到衛氏,衛氏是平陽縣土生土長的,衛家的兩代人都與平陽縣吏私通足以證明。)
如果平陽公主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會在平陽縣過一輩子,但她顯然不是這種人,她抓住一個機會回到了長安,并且長久地留了下來,得到了親近皇帝的機會。
回到長安后她便開始處心積慮的想討好皇帝,撈取政治資本。當時陳皇后無子,她便選了十幾個良家女子在家里,隨時準備獻給她那個當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終看上了身份卑賤的衛子夫,在臨走時,平陽公主撫著衛子夫的背說:“即貴,愿無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衛子夫雖然進了宮,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陳皇后壓制著她,她只能當一名普通的宮女,根本無法接近皇帝。此時衛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陽府為仆,地位不會改變。
衛子夫進宮時年齡已經不是很小了,她的兩個親姐姐更是早就到了出嫁的年齡了,身份卑微的衛家女兒是如何與當朝權貴和世家子弟攀上關系的呢?毫無疑問,平陽公主一定出了大力,是她一手建起了衛氏的班底。
一開始,衛子夫在宮闈斗爭中是處于絕對的劣勢,然而這個身份卑賤的柔弱女子竟然在此后奇跡般的翻身,并最終戰勝了擁有強大后盾的陳皇后,她的背后若沒有高人指點,誰人能信?
能夠順暢的進入深宮經常見到衛子夫的,除了平陽公主,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
一場血腥殘酷的巫蠱案后,陳皇后放逐到了長門宮,衛氏大獲全勝。在巫蠱案后,陳皇后的母親劉嫖找到平陽公主哭訴,大意就是說:劉徹是因我而登上皇位的,然而他現在卻這么對我的女兒,你來評評這個理。這時的平陽公主絕口不提什么巫蠱案,只回答了一句:還不是因為皇后無子,潛臺詞仿佛就是在說,不要怪我們忘恩負義,要怪就怪你自己女兒不爭氣。
只此便可看出所謂的巫蠱只不過是一個政治斗爭的工具而已,就算沒有這件事,劉嫖和陳阿嬌也一樣斗不過老辣的平陽公主,陳皇后被廢是早就被注定了的。
兩年后,衛子夫生下皇子,被立為皇后,衛青出塞立功,封長平侯。
衛氏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衛青當了大將軍之后,平陽公主感到已經無法完全的掌控衛氏了,于是她不惜委身下嫁她昔日的仆人。衛氏這架豪華的戰車是她一手搭建的,她絕對不允許它脫離自己的掌控。
衛氏的利益便是平陽公主的利益,衛氏遭遇到危機時,平陽公主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衛氏的利益。
衛青是整個衛氏集團最重要的支柱人物,同時也是平陽公主的丈夫,所以當霍去病威脅到衛青的地位時,最恨霍去病的,一定是平陽公主,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也一定是平陽公主,可怕的是,這位公主完全有能力,有手段做到這一點。
八,霍去病之死為什么會諱莫如深?武帝是否知情?
年代遙遠,史料有限,霍去病具體的死因已經無法猜估了,只能憑小說家去想象發揮了。
不可能是血淋淋的刺殺,因為這樣的話武帝一定會勃然大怒,震動天下。也不大可能是給他制造意外,如溺水掉崖等,如果這樣官方就不用再給他想出一個病故的借口了。
如果是毒殺,這樣表面看起來就很像是病故,可是武帝相信嗎?一個生龍活虎的大將,正準備出征,突然說病就病,一病不起,實在破綻太多。
這一招對付身體孱弱的婦人孺子倒是較易讓人相信。何況,如果霍去病輕易的就讓人下毒,那他早就被恨他入骨的匈奴人毒死了。
會不會有人誘導他自殺?要知道,人言不僅可畏,有時候還可以殺人,其高明處遠勝刀劍毒藥。
霍去病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寡言少語,心高氣傲,可以想見,這樣的人是沒什么朋友的,他在朝中也沒什么人緣,口碑不太好。軍中將士大多是匈奴人,之所以替他賣命,不過是為了功名富貴,未必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漠北大戰后,衛家的人對他幾乎等同于仇敵,毫無親情可言,就算是衛青,可能也對他產生了嫌隙。霍去病對他的親生母親似乎也不怎么親近,陳氏一直謀求續封,但是他并沒有熱心幫過忙。他雖然在漠北大戰前認了親生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并沒有跟他回長安,他的身邊只有一個年幼的弟弟。
性格倔強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極端,天才都是孤獨的,這一點在霍去病身上表現的尤甚,他雖然少年顯貴,但是未必快樂。
除了漢武帝,沒人敢殺霍去病。霍去病殺李敢,目無君上,目無法紀。不懂廟堂之事卻干預廟堂之政。武帝用霍去病確有制衡衛青之意,但結果超出了他的部署,武帝害怕出個禍害,所以霍去病必死。
司馬遷并不是普通人,生在宦官氏族,跟李廣的家族比較親近,你想想,衛青霍去病有那么大的功勞,才兩個人合成一個傳記,而李廣,最多是一個善于沖鋒陷陣的武將,怎么有資格自成一傳?
如果能一線串通:應該是這樣的i霍去病射殺李敢后1衛青長子嬌詔,霍去病自殺,(假借武帝傳旨,霍去病誤殺自己丿這樣能解釋通嗎?
霍去病應該是李家暗殺的,霍去病在狩獵的時候公然射殺李廣次子李敢,漢武帝還包庇。霍去病被暗殺后,漢武帝又借匈奴之手逼反了李凌,殺了李凌全家。司馬遷因為和李家是親戚,當然不會揣測霍去病的死因,但那心里得意的樣子還是被漢武帝看出來了,于是司馬遷被宮了。
冠軍侯患了抑郁癥自殺了。
戰神都難死在戰場上,如王剪李靖般老死都是幸運,功高震的不全是主。扯遠點多,開國名將不被君主弄死的只有始皇帝和唐太宗,這兩位還被儒家史官罵了多少年,可見獨尊儒術之后的二十四史實在有太多不可信的地方了,即使是太史公,也是有立場的罷
1.漢武帝的終身奮斗目標就是滅匈奴!匈奴未滅,他會在準備進攻時候自斷一臂? \n2.司馬遷是他壓根就不待見衛霍,所以才不愿意寫,畢竟他是因為李家被閹的。衛霍的功勞可比一個迷路將軍大了幾萬倍,可是李廣單獨列傳,衛霍倆人加起來字都沒李廣一個人多。\n3.霍去病能為了舅舅射殺李敢這還不能說明衛霍兩家的關系?衛青的品德也是有定論的,這里居然推論是衛青的陰謀 簡直搞笑!\n4.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可是被漢武帝培養成一代權臣!如果是衛青的陰謀的話,在巫蠱之禍時霍光可是啥也沒干,既沒有暗地里落井下石也沒有明面上的趁機報復。\n5.最后霍光的臨終奏章里寫了,霍去病是病死
在看到您的文章之前,一直以為漢武帝晚年廢太子,要么是色令智昏,要么是太迷信,或者就是老了!現在看來,原來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一場最后的清算!
據我考證,冠軍侯霍去病是因為突發腦溢血而死。因為他長期在蒙古作戰。主要飲食為肉類,而大漠那個地方又天寒地凍。他因為不適應那個氣候。早晨一冷,血管收縮。血脈不流通。在一個方面,因為他是將軍,背負的壓力太大。脾氣暴躁。再加上飲食不規律。長而久之突然暴死。
感謝大家的支持,喜歡就點贊、關注、不迷路[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