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滅亡之后,其百萬國民都到哪里去了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900字

閱 讀 需要 9分鐘




高句麗是古代東北亞的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大國。位于大陸的東北和北韓半島北部,是一個由扶余人和濊貊人構成的國家。從西元前37年建國,到西元668年滅亡,前后延續了700多年。在4-6世紀曾經盛極一時,和北韓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兩國,并稱“三國”。隋代,隋煬帝曾三次舉傾國之兵征討高句麗,搞得“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百姓因為戰事,苦不堪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結果是高句麗還在,而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到了唐代,高句麗進攻南方的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御駕親征,給高句麗重大打擊,但由于糧草不濟,唐軍被迫撤退。野史傳聞,唐太宗在征討高句麗戰役中中箭受傷。唐軍回師后不久,唐太宗即駕崩。




上圖_唐征高句麗百濟之戰




唐高宗即位后,繼續對高句麗用兵,攻滅了百濟,打跑了日本援軍。總章元年(668年),“二月戊午,遼東道破薛賀水五萬人,陣斬首五千余級,獲牲口三萬余人,器械牛馬不可勝計,”九月,唐軍長驅直入,攻克平壤,生擒高句麗王高藏,東北亞強國高句麗才宣告滅亡。


高句麗,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大國,人口百萬以上,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么在大廈傾倒,山河破碎之后,他的百萬國民都何去何從了呢?




上圖_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 遷入唐朝內地


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后,就擄掠了大量的高句麗人去中原。《唐會要》卷九十五《高句麗》載:“凡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內地,前后七萬余人。”《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未經旬月,即拔遼東,前后虜獲,數十萬計,分配諸州,無處不滿。”


到了唐高宗攻滅高句麗后,為了防止高句麗人復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工作,將東北和北韓半島的高句麗人遷往內地。《舊唐書-高宗本紀》說:“總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句麗戶二萬八千二百,車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頭,馬二千九百匹,駝六十頭,將入內地,萊,莒二州般次發譴,量配于江。”《新唐書-高句麗傳》記載,“總章二年,徙高句麗民三萬于江淮。”《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六》:“于是英公以王寶藏,王子福男、德男、大臣等十余萬口回唐。”


在不同史料中,時間人口略有出入,但是可以看出個八九不離十,唐高宗在滅亡高句麗之后,把高句麗人2-3萬戶,十多萬人,拉到了內地。




上圖_吉林集安高句麗族三室墓壁畫甲騎具裝戰斗圖像




在遷移到內地的高句麗人中間,對于那些高句麗的原先的王公貴族,唐朝本著優待俘虜,統一戰線,安定人心的想法,給了他們很好的待遇。投降唐朝的高句麗末代王高藏“思平太常伯”,權臣泉男產授司宰少卿,起義投誠的泉男生“授使持節、遼東大都督、上柱國、玄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只有誓死不降,抵抗到底的泉男建等人,才被流放。


至于一般的平民俘虜,就沒有那么好運了,多半被帶回作奴作婢,唐太宗征高麗時,“攻陷遼東城,其中抗拒王師,應沒為奴婢一萬四千人,并先譴集幽州,將分賞諸將士。”高宗滅高句麗后,應也采取相應原則,授予將士功臣為奴者。運氣好一些的,還是自由民身份,但是卻也得背井離鄉,開荒種田了。


自然還有在亡國之后,為求生計,謀出路,主動來到中原的,其數量也較為可觀。




上圖_靺鞨族與渤海國圖




到了鳳儀二年(677年),唐朝廷把高藏放回高句麗故地,“授藏遼東都督,封北韓郡王,以安余民。”誰知道,高藏和靺鞨勾結,想要復國,結果“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于是,唐朝又將一部分追隨他的高句麗人,“譴散河南、隴右諸州”


在長安洛陽,上世紀以來。陸續發現了許多高句麗遺民的墓葬,高慈、高性文父子墓、李他仁墓、李隱之墓等。查看墓志銘,第一代的高句麗遺民,還懷著故國遺恨,思念家國之情。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對故國感情逐漸減輕,他們的后人,就融入了中華民族中了。


為大唐鎮守西域的著名將領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之后。他父親高舍雞就在高句麗滅亡之后,徙家來到中原,坐上了武官,高仙芝自幼在軍營長大,弓馬嫻熟,熟悉兵法,之后成長為一方都護。




上圖_高句麗時期的石雕




  • 融入新羅


北韓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和高句麗政權長期對抗,高句麗人或有叛逃歸附新羅,或有被新羅俘虜掠奪入籍的。


到了新羅和唐朝聯合滅亡高句麗后,新羅獲取了原屬高句麗的大片土地,《三國史記》載:新羅占郡縣160多個,這些郡縣的居民,自然也變成新羅人了。新羅武王隨同唐軍攻滅高句麗時,“所俘高句麗人七千”。


高句麗行將滅亡,土崩瓦解時候,拉家帶口,帶著屬民,投降新羅的,也不在少數。唐乾封元年(西元666年),高句麗人泉淵凈土“以城二十、戶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來投。”總章二年(西元669年)春,高藏的庶子高安勝,“率四千余戶投新羅。”


鳳儀二年(677年),高藏回到高句麗,企圖復國被鎮壓后,也有不少高句麗人南逃新羅,“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往往沒于新羅。”




上圖_高麗王朝




唐開元年二十二年(西元734年),唐朝將浿江(今北韓大同江)以南的五個州的土地,賞賜給新羅,這些地方的高句麗人,約三萬多戶,也就成了新羅人。


新羅國在9世紀后衰落,國家分裂,北韓半島進入了后三國時代,最后王氏高麗(打著高句麗旗號,其實和高句麗關系不大)重新統一了半島。到了元末明初,新羅司空李翰的后代李成桂建立了李氏北韓,李氏北韓即為現代北韓韓國國家的前身。不少韓國人說高句麗是古代韓國人的國家,其實不然,現在的韓國絕大多數為新羅人之后,但是現在韓國人也確實具有一點古代高句麗人的血統。




上圖_北韓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北韓,簡稱李朝




  • 進入渤海國


西元698年,靺鞨人大祚榮在東北建立渤海國,其時,距離高句麗亡國不過三十年,渤海國的很多地方是高句麗故地,唐朝遷走了一大部分高句麗人,但是還要相當多的留了下來。渤海國成立后,其地的高句麗人也便成為了渤海國人。《舊唐書-渤海靺鞨傳》記載,“高麗余燼稍稍歸之”。



  • 投奔突厥


突厥在唐初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余萬,北狄之盛未有也。”高句麗滅亡時,突厥汗國也經過大唐的打擊,突瓦解,但是突厥各部仍然活躍在北方草原,后來還整出了后突厥汗國。高麗遺民多有投奔其中者。《舊唐書-高麗傳》載,“自是高麗舊戶載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者。”《舊唐書-突厥傳》里面記載,開元年間,受到突厥部重用的高句麗流亡貴族有高文簡,高拱毅等人。




上圖_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水戰




  • 東渡日本


高句麗很早就和日本有交往,日本早期移民中的“渡來人”中大多來自北韓半島,其中來自高句麗者,亦非少數。《日本書紀》記載高句麗有僧人惠便、慧慈、僧隆、云聰、曇征、法定等人來日本弘法,和尚來傳法者尚如此。去謀生的俗人就更多了。日本的民俗文化、稻作技術、陶器制作,都有受到高句麗的影響。


唐進攻高句麗時,高句麗曾經叫來日本的救兵,結果日本人在白村江口被唐軍大敗,從此退出北韓半島。但就此看出,高句麗末年,高句麗與日本關系已經十分緊密,在國家破亡之時,逃往日本的高句麗人自然也不少。《日本書記》記載:“高麗人一七九九名遷于武藏國”,又云“高麗、百濟二百志卒。。。給復終生。”西元684年,投靠新羅的高句麗人發生叛亂,新羅朝廷派兵鎮壓,不少高句麗遺民又從新羅逃亡日本,686年,日本在常陸國專門劃地安置這些難民。


綜上,高句麗在亡國之后,其民流亡四方,融入了周邊的民族,現在的漢族、北韓族、滿族乃至于中亞西域的民族,海上的日本民族中,都可能混雜著當年高句麗人的血統。故而簡單地將一個古代政權,說成是現代單一某國的前身,是不客觀的。

參考資料:

【1】《高句麗族人口去向考》 李德山 社會學輯刊 2006.1

【2】《淺談高句麗滅亡后人口流向問題》 王旭 地域文化研究 2018.5

【3】《高句麗人“渡來”日本過程考察》 李宗勛 王建航 東疆學刊 2018.2

【4】《入唐高句麗移民研究的現狀及其問題》 拜根興 社會科學戰線 2019.8

【5】《入居唐朝內地高句麗遺民的遷徙與安置》 范恩實 社會科學戰線 2017.5

【6】《高句麗滅亡后的人口流向考》 趙炳林 前沿 2010.9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風車之國荷蘭,為什么會有兩個首都

2.大陸古代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為什么沒有一個是山東人

……………………….END……………………….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歷史大學部堂】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你“在看”了沒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