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親戚出五服了,萬能的條友們,這五服究竟是幾輩人?

五服歷史

大陸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范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范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

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1、斬衰三年,用極粗生麻布為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2、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按服喪期限長短,齊衰又分齊衰三年、齊衰杖期(一年)、齊衰不杖期(不執杖,一年)、齊衰五月和齊衰三月五等。3、大功九月,用粗熟布為喪服。4、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為喪服。5、緦麻三月,用稍細熟布為喪服。緦麻是最輕的服,表示邊緣親屬。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于額上,又后繞于髻。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同六世祖的親屬便是無服親了。故《禮記·大傳》云:“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儀禮·喪服》章所載親屬間各種服制被后世奉為權威性的準則,歷代遵行,但也有所變通。

五服指什么?


本來的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后來,五服也指代五輩人。

比如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帶,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話,往上推五代,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系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五服之后則沒有了親緣關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況下,家里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

親屬關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九族中,縱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圍繞著縱橫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與五服的家族結構圖。往上數,上輩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數,下輩中有侄婦、堂侄婦、再堂侄婦、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孫婦、堂侄孫姑、侄孫女、堂侄孫女、曾任孫婦、曾侄孫女等。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圖。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如果五服算一家人 那在我們村我們家得有好幾百人?

  2. 親兄弟不算服,從叔伯兄弟算一服

  3. 其實說實話出了三服都不走了!哪有認識五服之內的自家人!最多就是過年的時候聚一下而已也就是一下,在村里能幫上忙的也就三服之內!在城里二服你都不一定認識

  4. 看了大家的爭論,好像觀點不一!而實際上大部分只是“算法不同”而已:有的豎著算:兄弟(同父母)為一服、下一輩(同祖父母)為二服……;有的橫著算:親兄弟(同父母)為一服、堂兄弟(同祖父母)為二服……。其實是一回事啊。

  5. 我們村是萊陽市譚格莊鎮北院村曾有五世同堂的,老人老的時候第五輩人已七,八歲了,據叫說第一輩十七歲有了兒,兒十七,八歲有了兒,孫廿歲有了玄孫,玄孫廿四歲有了小孩,你算算老壽星走時多少歲?! // @柳生29: 能活到五世同堂的壽者可謂鳳毛麟角。即便當世,亦不曾多見!所以說五服之后可通婚從遺傳學上,從道德倫理上是有其道理的。 // @行動電話用戶52028915285: 一派胡言,難到你們高祖活著能讓他的玄孫,玄孫女結婚嗎。能活到五世同堂大有人在。

  6. 高祖逝去,誰服斬衰,五服服完是第幾代

  7. 你這種說法不對,一服既指高祖的兄弟為一服,曾祖的兄弟為二服,祖考兄弟為三服,先考兄弟為四服,本人堂兄弟為五服 // @懂你156159544: 胡說八道,和自己父親是二服?和自己阿公是三服?正確的說法是:算自己往下推五輩,第 六輩才算一服,第七輩算二服! 這是標準答案

  8. 其實大家的評論都脫離了服的本意,服指孝衣,為祭奠死者而穿,因與死者血緣親疏不同而不同。兒女為一服,侄兒侄女為二服,叔伯侄丶侄女為三服,堂叔伯侄\\侄女為四服,依次類推。服只表示旁系血親的遠近而不表示直系血親的遠近。它與輩丶代不是一個范疇的概念。

  9. 親兄弟是一服,給父母送葬披麻帶孝,叔伯兄弟是二服,給叔叔叔母送率孝服不一堂叔伯兄弟是三服兄弟給堂兄弟的老人送葬,服蝕也不一樣。再下一代是四服兄弟,再下代是五服兄弟。總之,一個老人下邊的五代人就是五服,笫六代就出了五服。這里邊就有兒子,侄兒,侄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