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率達到多大會導致一個軍隊崩潰?

1948年11月初,黃百韜第七兵團雖然號稱擁有五個軍,實際上除基本部隊第25軍有三個師建制外,其他四個軍都只有兩師人馬,再加之第25軍之148師戰前已調往宿縣整訓,因此該兵團自新安鎮向徐州撤退時,其實只有十個師約100000人(含兵團直屬部隊)。據此,各類軍事文獻稱其有12萬人馬、以及某科上注明第七兵團當時擁有11個師的資料,都是不準確的,戰場兵力要使用真實數字而非“建制數字”。

殲擊黃百韜兵團以及打援的過程,時間是從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被稱為“戰役第一階段”,期間華東野戰軍共殲敵14萬余人(含消滅、起義和投誠等全部形式),其中斃傷敵人總數為50500人(俘96600余人),去除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在“徐東阻擊戰”中傷亡的10000余人,黃百韜兵團實際傷亡為40000余人,準確傷亡率應該在40%左右。

這已經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值,之前我們專門討論過,考慮到一支部隊中實際的戰斗人員數量(一線作戰兵力)比例,戰損超過三分之一即基本喪失戰斗能力,必須撤出戰場整補。比如消滅整編第74師的孟良崮戰役,敵整74師加臨時指揮的整83師的一個團,實有兵力33000余人,最終該師全部覆滅時被斃傷13000余人,計算傷亡率為39%,與黃百韜兵團的傷亡率基本相當。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解放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中,一旦蔣軍精銳兵團傷亡超過30%(近似于三分之一),則基本喪失戰斗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而如果負隅頑抗到傷亡率達到40%甚至以上時,則意味著部隊必將徹底崩潰,全軍覆滅已成定局。比較來看,黃百韜確實比張靈甫難打,不僅最后的傷亡率要高出幾個百分點,華野的傷亡也遠大于孟良崮戰役(不低于50000人,徐東阻擊戰不計在內)。

再看一下土木系精銳黃維兵團的情況,第十二兵團自蒙城來援時,黃維下轄四個滿編軍12個師共約12萬大軍,不考慮其前后方脫節的混亂情況,在雙堆集被包圍、在附近被殲的共有11個師11萬人(第18軍49師未參戰),其中傷亡46000余人(起義、投誠和俘虜53000余人),另有部分人馬逃散或突圍。所以黃維兵團的傷亡率突破了41%,因此說,淮海戰場其實最頑強的敵人是黃維兵團。

數據擺在這里,也就無須刻意去吹捧黃百韜兵團的強悍程度是什么“位居第一”,在碾莊圩最后的戰斗中,華野四縱奉命消滅第25軍殘部約4600余人,結果打死打傷500余人后剩下的全部當了俘虜,司令員陶勇下令將4100俘虜立即全部補充進四縱各師各團,“解放戰士”的比例之高非常罕見,而這種情況在殲擊黃維兵團時不可能出現。

相比較而言,由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就脆弱多了,該集團從徐州南逃時共有十個軍部、26個師約26萬人馬,最終在陳官莊全部被殲時結果如下:俘虜177000余人、投誠24000余人,也就是說實際傷亡60000人不到,占比約23%左右,是淮海戰役三大坨主要敵人當中,戰斗力最差的一個集團,傷亡尚未超過三分之一,就已經徹底崩潰了。

在最后殲擊杜聿明集團的陳官莊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傷亡僅僅17870人,消滅敵人達到176000余人(孫元良兵團早就覆滅了),敵我傷亡比例高達9.8比1(殲擊黃百韜為2.8比1),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所以淮海戰役結束后華野報告中說明:戰役第三階段是收獲最大與消耗較小的一個階段。

也借這篇文章統計說明一下整個淮海戰役敵我雙方的傷亡情況,根據兩大野戰軍的戰報顯示,戰役期間共殲敵555000余人,其中第一階段斃傷50000余人(黃百韜兵團全部、邱李兩兵團一部),第二階段斃傷46000余人(主要是黃維兵團),第三階段60000余人,注意這不是全部,還要包括在南線打援中消滅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的兵力數字,斃傷敵人總數17萬人左右。

這樣也就可以計算出整個戰役蔣軍的傷亡比例,即17萬對55.5萬約計30%,基本符合我們曾經討論的結果,也就是在這個傷亡比例下部隊基本失去戰斗力,而平均崩潰的數值約在40%左右,顯然杜聿明集團是扯了后腿的。我方兩大野戰軍傷亡134000余人,有些人不禁要問,華野中野參戰60余萬,這傷亡不也超過22%了嗎?

別忘記了,戰役期間有10多萬俘虜被補入我軍各部,另外還有各地方軍區動員和補充而來的新兵,所以戰場投入的總兵力是需要累加的,因此總的傷亡率不會超過15%。雖然損失也是不小,但各縱隊基本能夠保持了相當的戰斗能力,這也是殘余蔣軍一口氣逃過長江的原因,否則一個師也剩不下。

而至于在殲滅黃百韜兵團時華野傷亡較大的問題,主要是碾莊戰役初期,華野各縱有些輕敵,一味的猛打猛沖,再加上碾莊的特殊地形以及李彌兵團留下來的工事,才造成重大傷亡,屬于特例,但并不代表黃百韜的戰力就超過了黃維,只有敵人的傷亡比例才能準確說明其頑抗程度。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也不能完全按數字去算,黃被包圍時,局勢其實并不明朗,所以士兵拼死一戰擺脫包圍還有個愿想,黃維兵團被圍的時候也有和杜聿明集團合兵一處實施反包圍的可能,所以并不是絕人之路。反觀杜聿明集團被圍時,勝負已定,整個中原大戰其實已經結束,國軍慘敗并且已經觸動國本,說白了大家都知道此役之后國民黨政權已經完了,軍心全無,更沒有了為國戰斗的信念,所以直接放棄抵抗就說的過去了,并不能說明軍事實力弱,歷史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可以還原的

  2. 其實大家都不愿意看到內戰

  3. 為啥我們經常被打掉大多數人還能堅守陣地?幾個人就能守得住陣地嗎?

  4. 其實看跟誰打。跟日本人打,國民黨也有很多死戰不退乃至全軍覆沒的部隊,北韓戰場也有很多國民黨起義過來保留編制的部隊。國共內戰,更多的是兩個軍事集團的利益分配的問題,就普通士兵而言跟誰走都是一口飯的問題,自然誰占優勢跟誰走。然后跟日本跟美國打就不一樣了,這個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每個普通士兵的信念發生了改變,雖死無憾。

  5. 不考慮戰場的兵員補充,師級以下承受40%傷亡而不崩潰可稱為精銳、王牌,軍級、兵團級部隊的承受極限為35%。以志愿軍第9兵團為例,在長津湖戰役傷亡5.4萬人(包含非戰斗減員),戰后即后撤整補,再未參加任何進攻戰役,至1952年10月回國都沒能恢復原來的戰斗力。

  6. 崩潰這個詞怎么說呢,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士氣,英國紅衫軍天下無敵,靠的就是士氣和戰場紀律,紅衫軍對陣都是頂著敵人一輪甚至兩輪齊射以后,這個時候基本上損失已經超過10%,但是紅衫軍面無懼色,在更近的距離才開火,距離近更精準,良好的訓練使得紅衫軍裝填更快,世界上沒有人能頂住紅衫軍兩輪齊射,基本上士氣已經崩潰,部隊開始動搖潰散,紅衫軍基本上兩輪,最多三輪,就白刃沖鋒。能有一戰之力的恐怕只有拿破侖的老近衛軍,這種久經沙場的百戰老兵,崇高的榮譽感,使其在戰損超過50%任然有戰斗力,這就是其恐怖的原因。

  7. 你忘記一條,杜集團已餓成殘軍了

  8. 這個算法里少了戰事先后中的士氣問題,當然這個確實很難算,不過杜聿明集團要在黃百韜前面打的話,應該更麻煩,因為那時他們還是準備好來打仗的,等后來打起來時,已經軍心不穩,變成突圍逃跑的了。

  9. 有一點,師級以上槍支裝備率都在3,4成這樣且集中于一線步兵連隊,這兵種占比正好三成多,它打光了打殘自不用打。濟南7個連是步連,打到底不稀罕。

  10. 戰役傷亡基本數字是準確的,個別情況(團以下建制)或者我計算出錯的地方,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