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考驗男性顏值的,除了大清國的陰陽頭或者金錢鼠尾發型,更大的挑戰是日本的“月代頭”(サカヤキ)。
想當年,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軍隊剛登陸日本時,大和民族的各色東方“情調”,可是把他們給嚇壞了。女的都是一臉死白,臉上恨不得一邊走一邊掉粉,笑起來更恐怖,慘白的大臉配著小紅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點身份的,竟然不論老少,一律都很驕傲的剃成“地中海”,這就是所謂的“月代頭”。
標準的月代頭要將頂部的頭發去掉,僅僅保留側面、后面的頭發,攏到后腦勺,再挽個小揪揪。開始屬于武士“專享款”,之后,逐漸普及到了廣大日本男性中間。
其實,早在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基本等同于咱們的唐宋時期)日本男人的發型還是很正常的,基本大陸類似,男女服飾也是大同小異,沒有特別鮮明的識別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關遣唐使的古代畫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著中式發髻,戴烏帽,跟咱們古代漢族的裝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會日本館,日本青年復原的“遣唐使”隊伍)
下圖左二為遣唐使同時代,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內親王。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的衣冠服飾,無論男女,跟現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還遠,更具中華風采。
到了大概咱們大陸元朝的時候,連綿的戰事讓武士階層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響,日本人民的發型就開始逐漸走歪路了。
進入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大陸明朝),月代頭成了日本武士的標準儀容,甚至是一種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為,冷兵器時代搞近身戰,武士們互相搏殺的時候,經常有發髻沒捆結實,擋在了眼前,影響了視線而導致戰敗甚至身亡的慘劇。加之,打斗起來一激動,運動量大,頭頂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頭頂剃干凈,既可以避免意外,還能散熱,算是挺實用的選擇。
那么為什后腦勺和周圍還得留長發再扎起來呢?都剃干凈,豈不更方便。其實,這個也是實用的考慮。
因為武士搏殺時,很多情況下是要佩戴金屬頭盔的,如果是個光頭,腦袋直接接觸金屬,一方面冬冷夏熱,另一方面還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邊和后腦勺的頭發能起到隔離和緩沖的作用。
實際上,滿清的“金錢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頭,也算是異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禿禿,省的騎射時頭發影響視線,帶頭盔的時候,余下的頭發還能緩沖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這發型剛開始在日本流行的時候,由于冶金術不夠發達,沒有合適的剃刀,這個發式竟然是用木頭鑷子一根根拔掉的。
記錄江戶初期人情風俗的《慶長見聞集》載道:“黑血流地,駭人之至。”那個年代,講究的武士們常常忍耐著劇痛,一身血污地拔除頭頂的毛發……不愧是發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個發型都用讓人背脊發涼的殘忍形式。
不過,到了大概咱們明朝晚期,武士們拔頭發的工作改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們也總算是擺脫了鮮血淋漓的狀態。
這個發型算是個“戰斗的發型”,意味“時刻準備為主公而戰”。要是哪個武士不愿意整,就說明他是膽怯之人,同僚們會不屑與之為伍,職業生涯和生計基本就斷送了。
所以,大家都這么搞,人人都追捧,最后整成了大眾潮款,時間長了,大家不但沒覺得磕磣,反而被看成是勇猛無畏的象征,都以之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階層的男子,也紛紛效仿。
腦袋頂著月代頭,腰間插著兩把刀——這就是當時的公認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盡管之后的500多年中,月代頭屬于男性的主流的發型,但是日本有幾個階層是不采用月代頭的,它們是分別是天皇和公卿、醫者、僧侶、學者以及賤民。
最終,月代頭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樣,隨著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歷史舞臺。雖然政令初始之時,在政府強制手腕下還有不少武士極力反抗,但到后來,民間也對這個傳統發式逐漸沒了好感,主動摒棄掉了。畢竟,開眼看世界后的日本人自己也覺得,這個奇葩發型,實在是丑拒。
總之,要看男人帥不帥,來,先剃個月代頭。
滿清的金錢鼠尾,壓根就是沒有頭發一樣了,后期的陰陽頭才有了頭發
也有說法是長期帶著金屬頭盔,導致頭發脫落,稀稀拉拉,干脆都剃掉。其實東北亞戰斗民族都有剃發的習慣,主要還是腦袋受傷后易于看見傷口并且包扎處理。契丹,后金,日本莫不如是。
這種發型就是跟當時的蒙古人學的。日本民族崇尚強者,誰強大就跟誰學。
我想起大陸人清朝時的辮子。五十對百步;彼此彼此
月代頭?月帶?月?帶?……細思極恐啊…你們看出啥了嗎?
哪有那么多理由啵只有一條才是真實的 就是 他們的天皇或者大臣首腦最早的時候遇到了脫發問題,變成禿頂。 無奈把此情況宣揚成美麗的象征,使之上至大名下至武士紛紛效仿久之便成了習俗。
即便是月代頭,也比滿清的金錢鼠尾頭好看些,至少不會拖條豬尾巴。
聰明的一休里旗本武士蜷川新佑衛門的發型為什么不是月代頭?
既然都是月代頭,那信長這個怎么解釋?
都是為了跟漢文化以示區別故意剃的,表明獨立造反之心。北邊的滿清,西邊的西夏,東方的日本,都是從好端端的漢式頭剃的亂七八糟,丑出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