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Gansu Sheng)
簡稱甘或隴。在大陸西北部。西夏在其境內以甘(治今張掖),肅(治今酒泉)二州置甘肅監軍司,取二州首字為名。宋至元時改設甘肅行省。清置甘肅省。因省境大部在隴山之西,古代又稱為“隴西”或“隴右”,故簡稱“隴”。
1蘭州市(Lanzhou Shi)
位于東經103.7°,北緯36.0°,在甘肅省中部,地跨黃河兩岸。隋置蘭州,據《古今圖書集成》載,皋蘭山在州南,因以為名。清改皋蘭縣,1941年設蘭州市。
永登縣(Yongdeng Xian)
位于東經103.2°,北緯36.7°,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后魏廢縣,建永登亭。《水經注》載,潤水南經永登亭西是也。元置莊浪縣,明改莊浪衛,清改平番縣。1927年改為永登縣。
榆中縣(Yuzhong Xian)
位于東經104.0°,北緯35.8°,在甘肅省蘭州市東。漢置榆中縣,明為金縣。1912年改為金城縣,1919年改為榆中縣。據《太平寰宇記》榆大陸大、小榆谷為名。
皋蘭縣(Gaolan Xian)
位于東經103.9°,北緯36,3°,在甘肅省中部。漢屬金城郡,隋置蘭州,唐為五泉縣,宋為蘭泉縣,金改蘭州,清置皋蘭縣,以縣處皋蘭山北麓而得名。
2金昌市(Jinchang Shi)
位于東經102.1°,北緯38.4°,在甘肅省中部。明置永昌衛,清置永昌縣。1981年析置市。因境內有金川峽,又以永昌縣析置,故名。
永昌縣(Yongchang Xian)
位于東經101.9°,北緯38.2°,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鄰接青海省。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清改永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永昌為元永昌王號名。
3白銀市(Baiyin Shi)
位于東經104.2°,北緯36.5°,在甘肅省東部,黃河北岸。1985年以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靖遠兩縣部分地區設立白銀市,原為白銀廠,曾以產白銀得名。
靖遠縣(Jingyuan Xian)
位于東經104.6°,北緯36.5°,在甘肅省東部,東北鄰黃河。明置靖虜衛,清改靖遠縣。靖遠取“邊遠之地已安定下來”之意故名。
景泰縣(Jingtai Xian)
位于東經104.0°,北緯37.1°,在甘肅省中部偏北,黃河北岸。1913年置紅水縣,1933年改今名,寓意吉祥。
會寧縣(Huining Xian)
位于東經105.0°,北緯35.6°,在甘肅省東部,祖歷河上游。金置西寧縣,明改為會寧縣。據《甘肅新通志》,北周置會州,因北周太祖曾于此地勝利會師而得名。
4天水市(Tianshui Shi)
位于東經105.7°,北緯34.6°,在甘肅省東部,渭河南岸。秦漢置上邽縣,漢置天水郡,地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據《水經注》,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又據《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秦州地記》:“(天水)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唐置天水縣,取漢郡之名。1949年設天水市。1985年天水縣撤銷并入。
武山縣(Wushan Xian)
位于東經104.8°,北緯34.7°,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南岸。東漢置新興縣,宋改寧遠縣,1914年改武山縣。以縣西有武成山得名。又據《水經注》,武山,因武城川水得名。
甘谷縣(Gangu Xian)
位于東經105.3°,北緯34,7°,在甘肅省東部,渭河南岸。秦置冀縣,唐改伏羌縣,有甘谷城,金因置甘谷縣。元代廢縣,1928年復置。
清水縣(Qingshui Xian)
位于東經106.1°,北緯34.7°,在甘肅省東部,鄰接陜西省。漢置清水縣。因地處古隴坂,俗名關山,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以清泉四注得清水而名。
秦安縣(Qin’an Xian)
位于東經105.6°,北緯34.8°,在甘肅省東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漢置成紀縣,金改為秦安縣。據《元和郡縣志》,相傳曾為秦國祖先的封地。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Zhangjiachuan Hui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106.2°,北緯35.0°,在甘肅省東南部,東鄰陜西省。1953年由清水、秦安,莊浪及陜西隴縣部分地區析置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今名。縣名因川得名,該縣位于后川河上,張家川可能是它的別稱。
5嘉裕關市(Jiayuguan Shi)
位于東經98.2°,北緯39.8°,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北大河北岸。1965年設立嘉峪關市,市區位于嘉峪關之下,故此得名。
6定西縣(Dingxi Xian)
位于東經104.5°,北緯35.5°,在甘肅省東都,祖厲河支流,關川河上游。金置定西縣,明代改為安定縣。1914年復改定西縣。定西縣因宋代定西城為名,意為安定西邊。
岷縣(Min Xian)
位于東經104.0°,北緯34.4°,在甘肅省東南部,洮河中游。西魏置岷州,以南有岷山而名。1913年改為岷縣。
渭源縣(Weiyuan Xian)
位于東經104.1°,北緯35.1°,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漢置首陽縣,西魏改為渭源縣。以地處渭水之源得名。1958年會川縣并入。
隴西縣(Longxi Xian)
位于東經104.6°,北緯34.9°,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南岸。漢置襄武縣,宋始稱隴西,因地處隴山之西得名。
通渭縣(Tongwei Xian)
位于東經105.2°,北緯35.2°,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之流散渡河上游。漢置平襄縣,宋改為通渭縣。取通往古渭州(今臨洮)之意得名。一說,因渭河得名。
漳縣(Zhang Xian)
位于東經104.4°,北緯34.8°,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東漢置障縣,為塞上險要處,筑城以為障蔽也。北魏改為漳縣,以縣有漳水,故名。《水經注》稱漳川。
臨洮縣(Lintao Xian)
位于東經103.8°,北緯35. 3°,在甘肅省東部,洮河東岸。秦置狄道縣,清改狄道州,1913年改狄道縣,1928年改臨洮縣。臨洮縣,因臨近洮河而得名
7平涼市(Pingliang Shi)
位于東經106.6°,北緯35.5°,在甘肅省東北部,涇河上游。漢置涇陽縣,北周改為平涼縣。平涼,以苻秦滅前涼,故名。1950年設市。
靈臺縣(Lingtai Xian)
位于東經107.6°,北緯35.0°,在甘肅省東北部,鄰接陜西省。漢置鶉斛縣,隋改靈臺縣。據《輿地廣記》,相傳縣境有周文王的靈臺,取“文王伐密筑靈臺”之意得名。
靜寧縣(Jingning Xian)
位于東經105.7°,北緯35.5°,在甘肅省東北部,東鄰六盤山,鄰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元置靜寧州。據《讀史方輿紀要》,縣地處隴山之口,形勢險要,此地安寧與否,事關重大,故以靜寧為名。
崇信縣(Chongxin Xian)
位于東經107.0°,北緯35.2°,在甘肅省東北部,涇河支流汭河南岸,南鄰陜西省。唐置崇信軍,宋改祟信縣。縣因軍名。
華亭縣(Huating Xian)
位于東經106.6°,北緯35.2°,在甘肅省東北部,涇河支流汭河上游。隋置華亭縣。據《太平寰宇記》,華亭,因地處白馬、華,亭三川口而得名。
涇川縣(Jlnchuan Xian)
位于東經107.3°,北緯35.3°,在甘肅省東北部,涇河中游南岸。漢置安定縣,唐改保定縣,元代改為涇川縣,因涇水得名。
莊浪縣(Zhuanglang Xian)
位于東經106.0°,北緯35.2°,在甘肅省東北部,六盤山西麓。元置莊浪路,明降路為縣。清并入隆德縣。1913年析出復置莊浪縣,縣因莊浪河為名。
8西峰市(Xifeng Shi)
位于東經107.6°,北緯35.7°,在甘肅省東北部,涇河之流馬蓮河上游。1985年以原慶陽縣部分地區設市。因西峰鎮而得名。
慶陽縣(Qingyang Xian)
位于東經107.8°,北緯36.0°,在甘肅省東北部,馬蓮河上游。漢設郁郅縣,宋改名安化縣,明、清為慶陽府治。1914年改為慶陽縣。據《太平寰宇記》,慶陽,因隋代慶州得名。
鎮原縣(Zhenyuan Xian)
位于東經107.2°,北緯35.6°,在甘肅省東北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為鄰。漢置臨涇縣,唐置原州,元為鎮原州,明改州為縣,沿用州名。
合水縣(Heshui Xian)
位于東經108.0°,北緯35.8°,在甘肅省東北部,西臨馬蓮河。唐置合水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合水縣,因縣東北的建水西流、南流至縣北,岔河流合,故謂之合水。縣因水得名。
華池縣(Huachi Xian)
位于東經107.9°,北緯36.4°,在甘肅省東北部,鄰接陜西省。1934年由慶陽、環縣,合水等縣析置。以華池水得名。
環縣(Huan Xian)
位于東經107.3°,北緯36.5°,在甘肅省東北部,環江上游。五代周置環州,明改為環縣。據《輿地廣記》,環縣以大河環曲而得名,大河也就是環江。一說,以環江流繞城西委曲環抱而得名。
寧縣(Ning Xian)
位于東經107.9°,北緯35.4°,在甘肅省東北部,馬蓮河下游。西魏置寧州,以“撫寧戎狄”為名。1913年降寧州為寧縣。
正寧縣(Zhengning Xian)
位于東經108.4°,北緯35.4°,在甘肅省東北部,子午嶺西麓。北魏置陽周縣,隋改羅川縣,唐改為真寧縣,清改正寧縣。據《太平寰宇記》,相傳唐玄宗時曾于寧州發現二十七尊玉相,以為靈異,遂改寧州為真寧縣。
9成縣(Cheng Xian)
位于東經105.7°,北緯33.7°,在甘肅省東南部,西漢水北岸,以陜西省為鄰。元為成州,明改成縣。成縣,以北周文、武、成、康的謚法為名。
禮縣(Li Xian)
位于東經109.1°,北緯34.2°,在甘肅省東部,西漢水上游。禮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本為元代李店,李、禮音近,明改為禮縣。
康縣(Kang Xian)
位于東經105.5°,北緯33.4°,在甘肅省東南部,西漢水南岸。1928年由武都縣析置永康縣,1929年改名康縣。取“安寧、康福”之意,以北周時之康州而得名。
武都縣(Wadu Xian)
位于東經104.9°,北緯33.4°,在甘肅省東南部,白龍江上游,鄰接四川省。漢為武都郡地,漢武都縣在今成縣。據《漢書·地理志》,天池大澤在縣西。顏師古曰,以有天池大澤,故謂之都。西魏曰武州,元譯階州,1913年改為武都縣,以漢武都郡命名。
文縣(Wen Xian)
位于東經104.6°.北緯33.0°,在甘肅省東南部,嘉陵江支流白龍江流域,鄰接四川省。漢置陰平道,北周設文州,明代改為文縣。以北周文、武、成、康的謚法為名。
兩當縣(Liangdang Xian)
位于東經106.2°,北緯33. 9°,在甘肅省南部,嘉陵江上游。漢故道縣地。北魏置兩當縣,以縣境兩當水為名。
徽縣(Hui Xian)
位于東經106.0°,北緯33. 8°,在甘肅省東部,鄰接陜西省。漢置河池縣,隋設河池郡,元改徽州,清改徽縣。徽縣,以元代的徽山驛為名。
宕昌縣(DangchangXian)
位于東經104.3°,北緯34. 0°,在甘肅省東南部,岷江上游。1913年設西固縣,1954年改宕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宕昌為北魏宕昌王號。
西和縣(Xihe Xian)
位于東經105.2°,北緯34.0°,在甘肅省東部,西漢水上游。唐置漢源縣,宋為西和州,明改西和縣。據《元一統志》,因宋、金講和而命名為和縣。又因與安徽的和縣重名,故加西字。
10武威市(Wuwei Shi)
位于東經102.6°,北緯37.9°,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上游。漢置姑臧縣。故匈奴休屠王地,漢武帝以兵力所取,故云武威。明為涼州衛,清改武威縣。1985年設市。
民勤縣(Minqin Xian)
位于東經103.0°,北緯38.6°,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下游。1928年置民勤縣。因此地“人勇知義,俗樸風醇,男耕女織。”取人民勤勞之意。
古浪縣(Gulang Xian)
位于東經102.8°,北緯37.4°,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相鄰。漢為蒼松縣地,明置古浪守御千戶所,清雍正年間改為古浪縣,因縣境有古浪河為名。
天祝藏族自治縣(Tianzhu Zang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102.8°,北緯37.2°,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鄰接青海省。1950年建立天祝自治區,1954年改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今縣。天祝,即取縣境天堂寺、祝貢寺首字命名。
11張掖市(Zhangye Shi)
位于東經100.4°,北緯38.9°,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漢置張掖郡。據《漢書·地理志》,張掖郡地處張國臂掖,故云張掖。隋置張掖縣。1958年改為張掖市,1961年復改縣,1985年改為市。
民樂縣(Minle Xian)
位于東經100.8°,北緯38.4°,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鄰接青海省。1913年由張掖縣析置東樂縣,因在古樂州之東得名。1989年改民樂縣。取民眾安樂之義。
山丹縣(Shandan Xian)
位于東經101.1°,北緯38.8°,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支流山丹河中游。焉支山,一名刪丹山,亦曰刪丹嶺,漢因置山丹縣。后刪丹訛為山丹,有山丹河,出縣南祁連山麓,即《禹貢》中的弱水。北魏改為山丹縣。
臨澤縣(Linze Xian)
位于東經100.1°,北緯39.1°,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黑河中游綠洲區,南鄰青海省。漢置昭武縣。晉避景帝諱改為臨澤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古張掖河,流經峽口,入居延海,居延海亦謂之居延澤,因以臨居延澤為名。
高臺縣(Gaotai Xian)
位于東經99.8°,北緯39.3°,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下游。明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高臺站,置高臺守御千戶所。清雍正三年置縣。據《讀史方輿紀要》:“高臺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沖也。《一統志》,因西有臺子寺為名。高臺在千戶所二十里,有古臺基,后人建寺其上。”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Sunan Yugu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99.6°,北緯38.8°,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南部。1954年由酒泉、高臺、張掖等縣析置肅南裕固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今縣。縣因方位在肅州南部,故名。
12玉門市(Yumen Shi)
位于東經97.5°,北緯39.8°,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漢置玉門縣,因玉門關得名。1955年以石油礦區設市。1958年玉門縣并入。
酒泉市(Jiuquan Shi)
位于東經98.4°,北緯39.7°,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漢設祿福縣,唐改酒泉縣,以城東有泉,“泉味若酒”,故名。1985年設酒泉市。又據酒泉縣泉湖公園內碑文記載:漢代霍去病戰勝匈奴,當時皇帝賜酒,他把酒倒入泉中與壯士同飲,故名。另一說因“其水若酒”,故名。
敦煌市(Dunhuang Shi)
位于東經94.6°,北緯40.1°,在甘肅省西部邊境。漢置敦煌縣,宋改為沙州,元代稱沙州路,清又改稱敦煌縣。據師古注引應劭說:“敦,大也,煌,盛也。”一說似為“都貨羅(Tokhara)”的譯音;所謂都貨羅(吐火羅),即漢初居于敦煌祁連間的月氏族。1988年設市。
安西縣(Anxi Xian)
位于東經95.7°,北緯40.5°,在甘肅省西部邊境,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鄰。漢置冥安縣。清設安西直隸州,取“安定西域”之義。1913年改為安西縣。
金塔縣(Jinta Xian)
位于東經98.8°,北緯39.9°,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黑河下游。1913年由高臺縣析置,1956年鼎新縣并入。金塔縣,因金塔寺得名。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Aksay Kazak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94.2°,北緯39.4°,在甘肅省西部邊緣,以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鄰。1954年建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縣。阿克塞,系哈薩克語,意為白石灘。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Subei Mongol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94.8°,北緯39.5°,在甘肅省西部,鄰接青海省。1950年建立肅北自治區,1954年改肅北蒙古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縣。因地處甘肅北部,故名。
13
合作市(Hezuo Shi)
位于東經102.9°,北緯34.9°,在甘肅省南部,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駐地。1996年改合作鎮為合作市。“合作”一詞系藏語音譯,意為“首領”。
臨潭縣(Lintan Xian)
位于東經103.3°,北緯34.7°,在甘肅省西南部,洮河上游。唐置臨潭縣,相傳縣址臨近水潭,故名。清設洮州廳,1913年復置臨潭縣。據《元和郡縣志》,因縣城東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臨潭,因以為名。
卓尼縣(Jone Xian)
位于東經103.5°,北緯34.6°,在甘肅省西南部,洮河北岸。1939年設卓尼設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區,1955年改為卓尼縣。卓尼,系藏語,意為松樹。
舟曲縣(Zhuoqu Xian)
位于東經104.3°,北緯33.8°,在甘肅省西南邊境,鄰接四川省。1955年由宕昌縣、岷縣析置舟曲縣。境內有白龍江,藏語稱為舟曲,因水為名。
迭部縣(Ttwo Xian)
位于東經103.2°,北緯34.0°,在甘肅省南部邊境,鄰接四川省。1961年由舟曲、卓尼兩縣析置迭部縣。因境內迭山得名。
瑪曲縣(Maqu Xian)
位于東經102.2°,北緯34.0°,在甘肅省南部邊境,以四川省為鄰。1955年設縣,1961復置。瑪曲,系藏語,意為黃河。因臨黃河而得名。
碌曲縣(Luqu Xian)
位于東經102.4°,北緯34.6°,在甘肅省西南部,與四川、青海省為鄰。1955年由臨潭縣析置碌曲縣。碌曲,系藏語,意為泉水河。
夏河縣(Xiahe Xian)
位于東經102.4°,北緯35.2°,在甘肅省西南部,西鄰青海省。1926年由臨夏、臨潭及青海省循化縣析置拉卜楞設治局,1928年設夏河縣。因大夏河得名。
14臨夏市、縣(Linxia Shi、Xian)
位于東經103.1°,北緯35.6°,在甘肅省西南部,鄰接青海省。漢設枹罕縣,明置河州,1913年改導河縣,1928年改臨夏縣。因臨近大夏河而得名。
康樂縣(Kangle Xian)
位于東經103.6°,北緯35.3°,在甘肅省西南部,洮河中游。1933年由臨洮縣析置康樂設治局,1940年改為康樂縣,取民康樂業之意。
永靖縣(Yongjing Xian)
位于東經103.3°,北緯35.9°,在甘肅省西南部,鄰接青海省。1929年由臨夏縣析置永靖縣。永靖取“永遠平靖”之意得名。
廣河縣(Guanghe Xian)
位于東經103.5°,北緯35.4°,在甘肅省西南部,洮河下游,1919年設寧定縣,1953年改置廣通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縣,1956年改為廣通縣,1957年改廣河縣。廣河縣來源于廣通河名。
和政縣(Hezheng Xian)
位于東經103.3°,北緯35.4°,在甘肅省西南部,蘭州市南。1929年由臨洮、臨夏兩縣析置和政縣。據《元和郡縣志》載,因北周武帝宣政年號得名,改宣政為和政,取義更為祥瑞。
東鄉族自治縣(Dongxiang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103.3°,北緯35.6°,在甘肅省西南部,北臨黃河。1950年建東鄉自治區。因地處河州之東而得名。1954年改為東鄉族自治區,1955年改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Jishishan Bao’anzu Dongxiangzu Sala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102.8°,北緯35.7°,在甘肅省西南邊緣,西鄰青海省。1980年以臨夏縣的部分地區析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縣因境內積石山得名。
多少年前的老皇歷了
西峰市哪來的?\n慶陽縣哪來的?
是宕昌(tàn chāng)不是(Dangchang)
定西市,搞清楚了在發文章